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德州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农业育苗用浸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9377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1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业育苗用浸种装置,属于农业育种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浸液桶、种谷桶和搅拌装置,浸液桶开设有浸种腔,搅拌装置包括第一冲杆、固定杆、传动杆、驱动杆和气缸,第一冲杆固定连接于固定杆的下端面,传动杆均匀固定连接于固定杆的侧壁上,驱动杆固定连接于传动杆的下端面,气缸的活塞杆与驱动杆下端面固定连接,第一冲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塞,浸液桶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冲腔,浸种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冲腔连通的第一喷射孔,第一冲杆下端的第一橡胶塞与第一冲腔滑移连接。喷射浸液的过程中浸液对种谷由下到上产生冲击,种谷在冲击下产生翻动,从而起到搅拌的作用,从而避免用搅拌轴直接对种谷进行搅拌,造成大量碎粒的现象。成大量碎粒的现象。成大量碎粒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农业育苗用浸种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育种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农业育苗用浸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浸种的目的促进种子较早发芽,还可以杀死一些虫卵和病毒。浸种的目的是使种谷较快的吸水,达到能正常发芽的含水量。干燥的种子含水率通常在15%以下,生理活动非常微弱,处于休眠的状态。种子吸收水分后,种皮膨胀软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随着水分进入细胞,种子中的酶也开始活化。由于酶的作用,胚的呼吸作用增强,胚乳贮藏的不溶性物质也逐渐转变为可溶性物质,并随着水分输送到胚部。种胚获得了水分、能量和营养物质,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细胞开始分裂、伸长,突破颖壳(发芽)。可见,种子萌发,首先必须使它吸足水分。
[0003]浸种的过程需要对种子进行充分搅拌,使种子与浸液充分接触,提高浸种效果。但是现有的浸种装置对种谷进行浸种时,通常使用搅拌轴与种谷直接接触,对种谷进行搅拌。这种直接接触的搅拌的方式,容易将种谷打碎,造成碎粒,影响种子的成活率。为此我们提供一种新型的农业育苗用浸种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
[000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农业育苗用浸种装置,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一种农业育苗用浸种装置,包括浸液桶、种谷桶和搅拌装置,所述种谷桶底壁和侧壁上等间距开设有进液孔,所述浸液桶开设有浸种腔,所述浸种腔下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种谷桶的圆环形凸台,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第一冲杆、固定杆、传动杆、驱动杆和气缸,所述固定杆和驱动杆均呈圆环状,所述第一冲杆均匀固定连接于固定杆的下端面,所述传动杆均匀固定连接于固定杆的侧壁上,所述驱动杆固定连接于传动杆的下端面,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驱动杆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冲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塞,所述浸液桶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冲腔,所述浸种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冲腔连通的第一喷射孔,所述第一喷射孔位于凸台的下方,所述第一冲杆下端的第一橡胶塞与第一冲腔滑移连接,所述浸液桶底部开设有与浸种腔连通的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处连接排液阀,所述浸液桶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
[000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冲杆有四根且等角度均匀固定连接于固定杆的下端面,所述传动杆有四根且等角度均匀连接于固定杆和驱动杆之间。
[000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浸液桶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冲腔,所述第二冲腔中滑移连接有第二橡胶塞,所述第二橡胶塞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冲杆,所述第二冲杆固定连接于固定杆的下端面,所述浸种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冲腔连通的第二喷射孔,所述第二喷射孔位于凸台的上方。
[000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冲杆包括第二A冲杆、第二B冲杆、第二C冲杆和第二D冲杆,由所述第二A冲杆至第二D冲杆杆长依次增长,所述第二橡胶塞下端面圆心的连线呈螺旋状。
[00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浸种腔底部呈倒立的锥形。
[001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气缸有两个,两个所述气缸分别设置于驱动杆直径的两端。
[00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种谷桶的上端突出于浸液桶的上端面,所述种谷桶突出于浸液桶的距离大于气缸的行程。
[001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种谷桶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把手。
[0014]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0015]将浸液倒入浸种腔中,第一橡胶塞在第一冲杆的作用线上下移动,从浸种腔中吸收和喷射浸液,喷射浸液的过程中浸液对种谷由下到上产生冲击,种谷在冲击下产生翻动,从而起到搅拌的作用,从而避免用搅拌轴直接对种谷进行搅拌,造成大量碎粒的现象,采用浸液冲击的方式对种谷进行搅拌,确保种谷在浸种过程中的完整性,保证种谷的出芽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用于展示本实施例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0017]图2是用于展示种谷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用于展示浸液桶的俯视图;
[0019]图4是沿图3中A-A剖面线的剖视图;
[0020]图5是沿图3中B-B剖面线的剖视图;
[0021]图6是沿图3中C-C剖面线的剖视图;
[0022]图7是用于展示搅拌装置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1、浸液桶;11、浸种腔;12、凸台;13、第一冲腔;14、第一喷射孔;15、出液口;16、排液阀;17、支撑腿;18、第二冲腔;19、支撑座;2、种谷桶;21、进液孔;22、把手;3、搅拌装置;31、第一冲杆;32、固定杆;33、传动杆;34、驱动杆;35、气缸;36、第一橡胶塞;4、第二橡胶塞;41、第二冲杆;42、第二喷射孔;43、第二A冲杆;44、第二B冲杆;45、第二C冲杆;46、第二D冲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5]实施例
[0026]如图1-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农业育苗用浸种装置,包括浸液桶1、种谷桶2和搅拌装置3,种谷桶2底壁和侧壁上等间距开设有进液孔21,浸液桶1开设有浸种腔11,浸种腔11下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种谷桶2的圆环形凸台12,搅拌装置3包括第一冲杆31、固定杆32、传动杆33、驱动杆34和气缸35,固定杆32和驱动杆34均呈圆环状,第一冲杆31均匀固定连接于固定杆32的下端面,传动杆33均匀固定连接于固定杆32的侧壁上,驱动杆34固定连接于传动杆33的下端面,气缸35的活塞杆与驱动杆34下端面固定连接,第一冲杆3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塞36,浸液桶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冲腔13,浸种腔11的侧壁上开
设有与第一冲腔13连通的第一喷射孔14,第一喷射孔14位于凸台12的下方,第一冲杆31下端的第一橡胶塞36与第一冲腔13滑移连接,浸液桶1底部开设有与浸种腔11连通的出液口15,出液口15处连接排液阀16,浸液桶1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17。将浸液倒入浸种腔11中,盛有种谷的种谷桶2放置在凸台12上,气缸35驱动驱动杆34、传动杆33和固定杆32带动第一冲杆31上下直线往复运动,在第一橡胶塞36的作用下,浸种腔11的浸液被吸收和喷射浸液,喷射浸液的过程中浸液对种谷由下到上产生冲击,种谷在浸液的冲击下产生翻动,从而起到搅拌的作用,从而避免用搅拌轴直接对种谷进行搅拌,造成大量碎粒的现象,采用浸液冲击的方式对种谷进行搅拌,确保种谷在浸种过程中的完整性,保证种谷的出芽率。
[0027]第一冲杆31有四根且等角度均匀固定连接于固定杆32的下端面,传动杆33有四根且等角度均匀固定连接于固定杆32和驱动杆34之间。浸种腔11底部呈倒立的锥形。浸种腔11底部的锥形设置,便于将浸种腔11中的浸液排出浸液桶1外。气缸35有两个,气缸35分别设置于驱动杆34直径的两端。种谷桶2的上端突出于浸液桶1的上端面,种谷桶2突出于浸液桶1的距离大于气缸35的行程。种谷桶2的高度大于浸种腔11的高度,避免对种谷桶2中的种谷进行搅拌时,种谷桶2中种谷被喷射出。种谷桶2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把手22。通过把手22便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业育苗用浸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浸液桶(1)、种谷桶(2)和搅拌装置(3),所述种谷桶(2)底壁和侧壁上等间距开设有进液孔(21),所述浸液桶(1)开设有浸种腔(11),所述浸种腔(11)下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种谷桶(2)的圆环形凸台(12),所述搅拌装置(3)包括第一冲杆(31)、固定杆(32)、传动杆(33)、驱动杆(34)和气缸(35),所述固定杆(32)和驱动杆(34)均呈圆环状,所述第一冲杆(31)均匀固定连接于固定杆(32)的下端面,所述传动杆(33)均匀固定连接于固定杆(32)的侧壁上,所述驱动杆(34)固定连接于传动杆(33)的下端面,所述气缸(35)的活塞杆与驱动杆(34)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冲杆(3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塞(36),所述浸液桶(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冲腔(13),所述浸种腔(1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冲腔(13)连通的第一喷射孔(14),所述第一喷射孔(14)位于凸台(12)的下方,所述第一冲杆(31)下端的第一橡胶塞(36)与第一冲腔(13)滑移连接,所述浸液桶(1)底部开设有与浸种腔(11)连通的出液口(15),所述出液口(15)处连接排液阀(16),所述浸液桶(1)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业育苗用浸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杆(31)有四根且等角度均匀固定连接于固定杆(32)的下端面,所述传动杆(33)有四根且等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友刘芬王磊井大炜高方胜张乃琴李士平张红
申请(专利权)人:德州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