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19111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LCD器件,能充足地接收到固化光,从而不用取消遮光部件,就能实现对所述密封部件的材料的基本均匀的固化。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由所述显示区域所围绕的外围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括规则排列的若干象素。外围区域包括密封部件、与所述象素相连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相接合。液晶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底之间。所形成的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所述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引线和所述遮光部件的非重叠面积等于所述密封部件的每单位面积的25%或更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介绍
1.专利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LCD)器件,特别是,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将液晶滴到下基底、并利用密封部件将其与上基底相接合、从而构成的一种LCD器件,以及制造这种器件的方法。2.相关技术的说明作为制造LCD器件的方法,我们很早就知道“真空注入”法以及“滴注接合”法。利用“真空注入”法,以这种方式通过一个注入孔,利用密封部件将一对基底(即底面和上基底)接合在一起,以便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缝隙。密封部件由热固性树脂构成。此后,使如此接合的基底经受用于固化该部件的热处理,形成一个空单元(vacant cell)。这样,让该单元的内部受到干馏,并将其浸入到所需的液晶内。这样,由于单元内、外之间的压差,就使得通过注入孔,将液晶注入到该单元内。最后,注入孔封闭,就生成了LCD单元。另一方面,利用“滴注接合”法,在利用密封部件将一对基底(即底面和上基底)接合在一起之前,要在下基底上形成一个矩形框形状的密封部件,还要将所需的液晶滴注到密封部件内侧的底部基底上。密封部件由紫外线(UV)固化树脂构成。此后,利用密封部件将底面和上基底接合在一起,并对其施加用于固化部件的紫外光的照射,产生LCD单元。由于已经事先将液晶滴到下基底上,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单元内充满了液晶。利用“真空注入”法,由于压差而使液晶注入到真空单元内,因此由于增大了LCD面板的尺寸而产生了下面的问题。具体地,当将该方法用于制造大尺寸的LCD面板时,(i)液晶很难按照需要到达远离注入孔的位置,(ii)需要化很长的时间来完成液晶的真空注入工艺;以及(iii)很可能在注入孔附近发生显示的不匀衡。另一方面,这些问题(i)至(iii)可以在“滴注接合”法中得以解决,这样,这种方法曾经专用于制造大型LCD面板。但是,专利技术人发现这种方法具有以下问题或缺陷。附图说明图1至3分别显示了典型的LCD面板的下基底部分。图4显示了沿着图3中的线IV-IV的剖面图。下基底1101的表面被分割为位于中间部分的矩形显示区域1401、位于区域1401周围的矩形框形状的外围区域1402,位于区域1402外部的终端形成区域1403。在显示区域1401中,象素1109被排列为矩阵阵列。在外围区域1402中,形成有密封部件1201、选通线1103、漏极、遮光部件。在终端形成区域1403,形成有选通端1102、漏极端1104以及公用端1110。选通线1103将象素1109与选通端1102互相连接。漏极线1105使象素1109与漏极端1104互相连接。遮光部件1106与公共端1110彼此连接。如图4所示,遮光部件1106具有阻塞或屏蔽外部光进入显示区域1401的功能,以及将公共电压提供给上基底1301上的公共电极1303的功能。形成具有矩形框形状的密封部件1201,以便与外围区域1402内的选通线和漏极线1103和1105以及遮光部件1106重叠。下基底1101通过密封部件1201以这样一种方式与上基底1301接合,使得在基底1101和1301之间形成有一个小间隙,如图4中可以清楚看到的那样。液晶层1203形成于基底1101和1301之间的间隙内。形成了电介质层1107,以便覆盖下基底1101的表面。在LCD面板的制造顺序中,紫外光是在基底1101和1103接合之后,照射到密封部件1201上的,因此固化了部件1201。在这一工序中,如图4所示,具有所需图案1502的一个UV曝光掩模1501位于下基底1101之下,与其相距一个特定间隙,之后,使紫外光通过掩模1501向上照射。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由于部分紫外光受到了遮光部件1106的阻挡,因此,密封部件1201并没有接收到这一工序中所需要的光。紫外光对于部件1201的这种不充分的照射,使得部件1201的UV固化树脂的某些组分洗脱流出而进入液晶层1203,从而导致品质缺陷。特别是,如图3所示,在遮光部件1106沿着密封部件1201延伸、从而几乎全部与部件1201重叠的位置上,这种问题更加突出。但是,照射到密封部件1201的紫外光,部分被遮光部件1106以及选通和漏极线1103和1105所阻挡。因此,在靠近部件1106和线1105的地方,照射到密封部件1201的紫外光的照射量降低了。近年来,随着LCD器件的大小和分辨率的提高,线1103和1105的间隔有逐渐变窄的趋势,这样,不仅仅是部件1106,同时还有线1103和1105将会越发影响照射质量。结果,在不久的将来,照射到部件1201的紫外光的照射质量会随着位置的不同而在一个较宽的范围内波动。这会导致对部件1201的材料的、不期望的不均匀的固化。如果取消遮光部件1106,就几乎可以解决部件1201的不均匀固化的问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将公共电压加到上基底1301上的对置的公共电极1303上,同时,外部光很有可能进入显示区域1401,从而使得产生了有缺陷的显示操作。这样,取消部件1106是不现实的。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LCD器件以及制造这种器件的方法,它不用取消遮光部件,就能使密封部件的材料接收充足的固化光,从而实现基本均匀的固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LCD器件以及制造这种器件的方法,它能改善显示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LCD器件以及制造这种器件的方法,它能确保下面和上基底之间的单元间隙的均匀性。通过以下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以及没有特别提到的其它一些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LCD器件。该器件包括(a)第一基底,具有一个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一个外围区域;所述外围区域包括密封部件、从显示区域延伸出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以及(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一个液晶层;液晶层是由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和密封部件限定的;其中,所形成的密封部件上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引线和遮光部件重叠,使得密封部件与引线和遮光部件的非重叠面积等于密封部件的每个单位面积的25%或更多。利用依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LCD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与引线和遮光部件重叠的密封部件,使得密封部件与引线和遮光部件的非重叠面积等于密封部件的每个单位面积的25%或更多。因此,既便是在没有取消遮光部件的情况下,密封部件也可以接收充足的固化光,从而实现对密封部件的材料的基本均匀的固化。结果,改善了显示性能。在依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器件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中,密封部件具有与引线和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域。这些非重叠区彼此分开相距80μm或更小。在依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器件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中,一个遮光部件位于靠近显示区域的一个拐角处,并在与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上具有穿透孔。这种孔沿着密封部件排列。还是在依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中,遮光部件中的一个位于一组引线及其另一组引线之间,并在与密封部件相重叠的一个位置上具有穿透孔。这些孔沿着密封部件排列。在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器件的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遮光部件之一沿密封部件方向是细长的,并且在与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有穿透孔。这些孔沿密封部件排列。在依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器件的另外一个最佳实施例中,引线以这样一种方式从显示区域向外延伸,以便与密封部件相重叠。第一组引线具有一个第一宽度,且以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LCD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外围区域; 所述外围区域包括密封部件、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出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液晶层是由所述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底以及所述密封部件限定的; 其中,所形成的所述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所述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相重叠,以便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的非重叠面积等于所述密封部件的每单位面积的25%或更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诚廉谷勉佐佐木健松本公一
申请(专利权)人: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