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风机汇流后母管内导流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8914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引风机汇流后母管内导流板结构,包括母管,母管上均匀安装有若干组支管,支管和母管的连接处安装有引风机,引风机的上端形成有出风口,相邻两组支管之间设置有活动导流板,活动导流板包括驱动机构和安装于驱动机构上方的导流板,驱动机构由驱动电机、蜗杆和蜗轮组成,驱动电机安装于母管的内壁上且动力输出端与蜗杆相连接,蜗杆的两端穿插有侧板,侧板的底部固定在母管的内壁上,蜗轮对称设置有两组且外侧均垂直安装有支撑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活动安装的方式可以通过电机驱动引流板的角度,以满足具体的需要,可以使得相邻两组导流板形成为平行结构,便于对气流进行导流,减小气流之间的碰撞。减小气流之间的碰撞。减小气流之间的碰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引风机汇流后母管内导流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管道引流装置
,具体为一种引风机汇流后母管内导流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引风机是通过叶轮转动产生负压,进而从系统(设备)抽取空气的一种设备,一般安装在锅炉尾端,用于抽取炉膛内的热烟气,日常生活中,通常将通风机按正、负压使用方式不同分为引风机(负压使用)和鼓风机(正压使用),在对一些污染气体进行引流时通常会在母管与支管之间通过引风机进行引流。
[0003]然而,现有的母管与支管连接处用引风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1)引流机将支管内的气体引流至母管的过程中,在支管的出风口处引出的气流流速较快,容易冲击母管内壁并将污垢附着在内管上,不方便进行清洁;(2)引流板的安装结构较为固定,无法根据需要对引流板的角度进行调节,灵活性较差,此外相邻两组支管出风口的气流容易在母管内产生碰撞。为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技术方案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风机汇流后母管内导流板结构,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引风机汇流后母管内导流板结构,包括母管,所述母管上均匀安装有若干组支管,所述支管和母管的连接处安装有引风机,所述引风机的上端形成有出风口,相邻两组所述支管之间设置有活动导流板,所述活动导流板包括驱动机构和安装于驱动机构上方的导流板,所述驱动机构由驱动电机、蜗杆和蜗轮组成,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母管的内壁上且动力输出端与蜗杆相连接,所述蜗杆的两端穿插有侧板,所述侧板的底部固定在母管的内壁上,所述蜗轮对称设置有两组且外侧均垂直安装有支撑架,其中一组所述蜗轮与下方的蜗杆啮合连接,所述导流板的下端位于两组蜗轮之间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板为双层结构且分别为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与内板之间均匀穿插有若干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上套嵌有缓冲弹簧且外端螺纹固定有限位螺母。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板包括与蜗轮固定连接的坡板和与坡板一体成型的弧面板,所述弧面板与内板规格相同。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内板呈弧面结构且表面纵向开设有若干组引流槽,相邻两组所述引流槽等距开设。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引流槽的下端深度小于上端深度,所述引流槽的内壁呈坡状结构。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内板位于出风口的正上方,所述内板的下表面与母管底部形成有导风腔。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1.本方案对引流板的安装结构进行了改进,采用活动安装的方式可以通过电机驱动引流板的角度,以满足具体的需要,可以使得相邻两组导流板形成为平行结构,便于对气流进行导流,减小气流之间的碰撞。
[0012]2.对引流板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为双层结构并通过之间的缓冲结构可以对冲击的气流进行缓冲和导流,并且将污垢附着在引流板上,便于定期进行拆卸和清洁。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所述引流板与蜗轮连接结构图;
[0015]图3为本技术所述引流板结构图。
[0016]图中:1-母管,2-支管,3-引风机,4-出风口,5-导流板,6-驱动电机,7-蜗杆,8-蜗轮,9-侧板,10-支撑架,11-外板,12-内板,13-导向杆,14-缓冲弹簧,15-限位螺母,16-坡板,17-弧面板,18-引流槽,19-导风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引风机汇流后母管内导流板结构,包括母管1,母管1上均匀安装有若干组支管2,支管2和母管1的连接处安装有引风机3,引风机3的上端形成有出风口4,相邻两组支管2之间设置有活动导流板,活动导流板包括驱动机构和安装于驱动机构上方的导流板5,驱动机构由驱动电机6、蜗杆7和蜗轮8组成,驱动电机6安装于母管1的内壁上且动力输出端与蜗杆7相连接,蜗杆7的两端穿插有侧板9,侧板9的底部固定在母管1的内壁上,蜗轮7对称设置有两组且外侧均垂直安装有支撑架10,其中一组蜗轮7与下方的蜗杆7啮合连接,导流板5的下端位于两组蜗轮7之间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导流板5为双层结构且分别为外板11和内板12,外板11与内板12之间均匀穿插有若干组导向杆13,导向杆13上套嵌有缓冲弹簧14且外端螺纹固定有限位螺母15。
[0019]进一步改进地,如图1所示:外板11包括与蜗轮8固定连接的坡板16和与坡板16一体成型的弧面板17,弧面板17与内板12规格相同。
[0020]进一步改进地,如图3所示:内板12呈弧面结构且表面纵向开设有若干组引流槽18,相邻两组引流槽18等距开设,这样的设计方式便于气流顺着引流槽18向上引流。
[0021]进一步改进地,如图3所示:引流槽18的下端深度小于上端深度,引流槽18的内壁呈坡状结构,这样的设计方式提高引流槽18的导流效果。
[0022]具体地,内板12位于出风口4的正上方,内板12的下表面与母管1底部形成有导风腔19,导风腔19的大小可以根据导流板5的角度进行调节。
[0023]附注:驱动电机6采用RDX-101-V36F5E13型号的伺服电机。
[0024]在使用时:本技术通过驱动电机6带动蜗杆7转动,蜗杆7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
蜗轮8同步转动,蜗轮8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导流板5转动,并将导流板5转动至适当的角度,相邻两组导流板5保持平行为佳,下方的气流从出风口4排出并冲击在内板12上,内板12受压顺着导向杆13向内侧移动,通过缓冲弹簧14达到缓冲的目的,气流顺着引流槽18外导。
[002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风机汇流后母管内导流板结构,包括母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管(1)上均匀安装有若干组支管(2),所述支管(2)和母管(1)的连接处安装有引风机(3),所述引风机(3)的上端形成有出风口(4),相邻两组所述支管(2)之间设置有活动导流板,所述活动导流板包括驱动机构和安装于驱动机构上方的导流板(5),所述驱动机构由驱动电机(6)、蜗杆(7)和蜗轮(8)组成,所述驱动电机(6)安装于母管(1)的内壁上且动力输出端与蜗杆(7)相连接,所述蜗杆(7)的两端穿插有侧板(9),所述侧板(9)的底部固定在母管(1)的内壁上,所述蜗轮(8)对称设置有两组且外侧均垂直安装有支撑架(10),其中一组所述蜗轮(8)与下方的蜗杆(7)啮合连接,所述导流板(5)的下端位于两组蜗轮(8)之间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板(5)为双层结构且分别为外板(11)和内板(12),所述外板(11)与内板(12)之间均匀穿插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鹏鹏聂祖月彭仁锋
申请(专利权)人:祥霖美丰生物科技淮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