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8752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包括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第三恒温槽以及储液箱,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从左到右依次放置,所述储液箱安装在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后方,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与储液箱之间设有自动补液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温度传感器检测设备技术领域,本案设计一种新型恒温槽自动补液设备,将几个温度段的高精度恒温槽使用一套储液补液系统,自动进行补液,设计上下液位传感器,可以对恒温槽内的液位进行测量。液位进行测量。液位进行测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温度传感器检测设备
,具体为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恒温槽特别适用于需要维持低温、常温条件下工作的化学、生物、物理实验室,是医药卫生、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冶金工业、大专院校、科研、遗传工程、高分子工程等实验室的必备设备,而在温度传感器检测设备中恒温槽也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可是恒温槽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液体挥发,传感器带液等因素,液位可能出现低于运行要求的现象,实际使用中,需要人工定期检查液位状态并进行补液,操作繁琐,可靠性差,对于多个恒温槽一体的试验装置,如果长期同时运行,需要一种自动补液装置,为此我们设计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解决了现有的不足之处,恒温槽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液体挥发,传感器带液等因素,液位可能出现低于运行要求的现象,实际使用中,需要人工定期检查液位状态并进行补液,操作繁琐,可靠性差,对于多个恒温槽一体的试验装置,如果长期同时运行,需要一种自动补液装置。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包括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第三恒温槽以及储液箱,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从左到右依次放置,所述储液箱安装在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后方,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与储液箱之间设有自动补液结构;
[0005]所述自动补液结构,包括:第一恒温槽进液管、第二恒温槽进液管、第三恒温槽进液管、一进三出电磁阀、齿轮泵、抽液管以及输送管;
[0006]所述齿轮泵安装在储液箱上方,所述齿轮泵一端通过抽液管与储液箱内部连接,所述齿轮泵另一端通过输送管与一进三出电磁阀连接,所述一进三出电磁阀左端通过第一恒温槽进液管与第一恒温槽连通,所述一进三出电磁阀下端通过第二恒温槽进液管与第二恒温槽连接,所述一进三出电磁阀右端通过第三恒温槽进液管与第三恒温槽连通。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内部均设有一层加热层。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内部上端设有上限液位传感器。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内部下端设有下限液位传感器。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内部后端均开设有溢流口,
所述溢流口通过倾斜箱与储液箱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储液箱左侧外壁上设有控制器。
[0012]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案设计一种新型恒温槽自动补液设备,将几个温度段的高精度恒温槽使用一套储液补液系统,自动进行补液,设计上下液位传感器,可以对恒温槽内的液位进行测量,设计溢流口和倾斜箱可以将溢流出的液体进入到补液箱,不浪费,达到一种循环效果,设计自动补液结构,采用一进三出电磁阀,实现一套系统对三个恒温槽进行分时补液,不用人为的进行补液,大大的时间,且操作更加简单,可以自动完成多个恒温槽的液位检测与自动补液,提高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运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的内部结构主视机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的正常状态下的左视机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的正常状态下的主视机构示意图。
[0017]图中:1-第一恒温槽;2-第二恒温槽;3-第三恒温槽;4-储液箱;5-第一恒温槽进液管;6-第二恒温槽进液管;7-第三恒温槽进液管;8-一进三出电磁阀;9-齿轮泵;10-抽液管;11-输送管;12-加热层;13-上限液位传感器;14-下限液位传感器;15-溢流口;16-倾斜箱;17-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包括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第三恒温槽3以及储液箱4,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从左到右依次放置,储液箱4安装在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后方,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与储液箱4之间设有自动补液结构;
[0020]需要说明的是,首先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及编码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分别是用于进行不同温度端的检测的地方,储液箱4用于进行储存液体,进行存放的地方,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与储液箱4之间设有自动补液结构,自动补液结构用于进行自动补液,不在需要人为盯着,提高了工作人员的
效率。
[0021]自动补液结构,包括:第一恒温槽进液管5、第二恒温槽进液管6、第三恒温槽进液管7、一进三出电磁阀8、齿轮泵9、抽液管10以及输送管11;
[0022]齿轮泵9安装在储液箱4上方,齿轮泵9一端通过抽液管10与储液箱4内部连接,齿轮泵9另一端通过输送管11与一进三出电磁阀8连接,一进三出电磁阀8左端通过第一恒温槽进液管5与第一恒温槽1连通,一进三出电磁阀8下端通过第二恒温槽进液管6与第二恒温槽2连接,一进三出电磁阀8右端通过第三恒温槽进液管7与第三恒温槽3连通;
[0023]需要说明的是,齿轮泵9用于进行抽取液体,通过抽液管10可以抽取储液箱4内部的液体,然后通过输送管11进行输送,一进三出电磁阀8用于进行控制输送的管道,第一恒温槽进液管5、第二恒温槽进液管6以及第三恒温槽进液管7,分别用于连通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的作用,具体流程为,在使用时,接通外置电源,工作人员通过安装在其上的与之相匹配的编辑有控制程序的可编程控制器进行控制操作,操作完毕后,进行待机,开始工作时,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器17启动,当设备运行时,当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内的某个下限液位传感器14检测到液位不足时,会发出信号给给控制器17,控制器17会控制齿轮泵9通过抽液管10抽取储液箱4内部的液体,然后通过输送管11进行输送,然后通过控制器17控制一进三出电磁阀8进行控制,对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或者第三恒温槽3通过第一恒温槽进液管5、第二恒温槽进液管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包括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第三恒温槽(3)以及储液箱(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从左到右依次放置,所述储液箱(4)安装在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后方,所述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与储液箱(4)之间设有自动补液结构;所述自动补液结构,包括:第一恒温槽进液管(5)、第二恒温槽进液管(6)、第三恒温槽进液管(7)、一进三出电磁阀(8)、齿轮泵(9)、抽液管(10)以及输送管(11);所述齿轮泵(9)安装在储液箱(4)上方,所述齿轮泵(9)一端通过抽液管(10)与储液箱(4)内部连接,所述齿轮泵(9)另一端通过输送管(11)与一进三出电磁阀(8)连接,所述一进三出电磁阀(8)左端通过第一恒温槽进液管(5)与第一恒温槽(1)连通,所述一进三出电磁阀(8)下端通过第二恒温槽进液管(6)与第二恒温槽(2)连接,所述一进三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桂龙
申请(专利权)人:泰安市尼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