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面光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8497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从点光源16发出的光线经由入射面14c入射后,从上表面14f射出,该入射面14e形成于由侧面14a及14b形成的角部CN1上。在上表面14f形成有以角部CN1为中心点呈圆弧状延伸的棱镜Pr,以连接侧面14a及14b。由于棱镜形成圆弧状,用于制作导光板的原版可以通过在原版基板的一个主面上进行切削加工而获得。这样,可以对棱镜进行镜面加工,提高亮度特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光板及面光源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例如将从由第1侧面及第2侧面形成的角部入射的光线从一个主面射出的导光板,以及使用该导光板的面光源装置。但是,漫射图形元件是随着远离点光源而增大密度的随机设置。导光板是使用由原版(master)作成的模型通过射出成形而得到的,但为了把这种漫射图形元件形成于原版上,通常需要和半导体的制造工序相同的制造工序。即,为了形成原版,需要在玻璃基板表面上形成光致抗蚀剂的掩模图形,通过蚀刻形成凹部,并在包含该凹部的图形面进行电镀处理,以使其具有导电性。向这样得到的原版的图形元件面实施电铸处理(厚电镀处理),通过剥离电铸部分,可以得到压模(stamper)模型。即,该电铸部分作为压模模型,用于射出成形。但是,蚀刻加工中的镜面加工困难,使形成于原版上的漫射图形元件以及形成于导光板上的漫射图形元件不能良好地漫射光线。即,现有技术的导光板的射出面的亮度特性不足。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导光板,使从由第1侧面及第2侧面形成的角部入射的光线从一个主面射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个主面上形成以角部为中心点呈圆弧状延伸的棱镜,以连接第1侧面及第2侧面。光线从由第1侧面及第2侧面形成的角部入射,从一个主面射出。在一个主面上以角部为中心点形成呈圆弧状延伸的棱镜,以连接第1侧面及第2侧面。由于棱镜形成圆弧状,用于制作导光板的原版可以通过在原版基板的一个主面上进行切削加工而获得。这样,使棱镜的镜面加工变得容易。如果使棱镜的高度在长度方向上发生变化,则可以任意地控制该长度方向上的亮度分布。此时,如果使棱镜高度在与从角部入射的光线中心轴的交点处为最低,可以使棱镜长度方向上的亮度分布均一化。如果在一个主面上形成多个棱镜,并使各个棱镜的高度在远离角部的方向上发生变化,可以任意控制该方向上的亮度分布。此时,如果使各个棱镜的长度随着远离角部而变高,可以与距角部的距离无关地使亮度分布均一化。根据该专利技术,棱镜的镜面加工变得容易,所以能够提高射出面的亮度特性。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会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构成的图解。图2表示适用于图1实施例的导光板的截面形状(棱镜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的图解。图3表示图1实施例的中心轴L1方向的棱镜高度尺寸的变化曲线图。图4表示图1实施例的棱镜长度方向的高度尺寸的变化曲线图。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构成的图解。图6表示图5实施例的中心轴L1方向的棱镜高度尺寸的变化曲线图。图7表示的是图5实施例的棱镜长度方向的高度尺寸的变化曲线图。图8表示的是适用于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导光板的截面形状(棱镜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的图解。其中,液晶面板单元12是反射型面板单元。虽图中未详细注明,但在玻璃基板上顺序层压有反射板、液晶层、滤色片、玻璃板以及偏振片。导光板14是以丙烯树脂为材料的长方体板。在由相互正交的侧面14a及14b形成的角部CN1,形成有入射面14e。该入射面14e与侧面14a及14b形成的角度θ1及θ2均是135°。在上表面14f上形成有以角部CN1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的多个棱镜Pr,Pr,…。另外,把由侧面14c和14d形成的角部定义为CN2。点光源16使用的是发光二极管。点光源16被配置在入射面14e的附近,以使射出光的中心轴L1在入射面14e的中心正交。参照图2,各个棱镜Pr的长度方向截面由斜面S1及S2形成山状。相邻2个棱镜Pr通过一个棱镜Pr的斜面S1和另一个棱镜Pr的斜面S2而结合。从入射面14e射入的光线直接照射在斜面S2上。该光线相对于斜面S2的入射角如果在临界角以上,则该光线通过斜面S2被完全反射。另一方面,如果相对于斜面S2的入射角达不到临界角,光线的一部分通过斜面S2反射,剩余部分将从斜面S2被射出到外部。射出斜面S2的光线入射到斜面S1时,根据此时的入射角和临界角的关系,一部分光线返回到导光板14内。通过斜面S2反射的光线和从斜面S1返回到内部的光线从导光板14的下表面14g被射出。该射出光照射到液晶面板单元12上,透过上述的液晶层等,通过反射板被反射到上方,然后再次透过液晶层。透过液晶层的光经过导光板14,从上表面14f被射出到上方。各个棱镜Pr的间距P及顶角α是均一的,从相邻的2个棱镜Pr的交线到下表面14g的距离D也是均一的。但是,各个棱镜Pr的高度尺寸H即斜面S2的面积离开点光源16越远就越大。因此,斜面S1相对于下表面14g形成的角度β离开点光源16越远就越大,斜面S2相对于下表面14g形成的角度γ离开点光源16越远就越小。另外,如果注意各个棱镜Pr的长度方向会发现,高度尺寸H在长度方向两端最高,在长度方向中央最低。高度尺寸H的具体变化如图3及图4所示。图3表示的是上述中心轴L1方向上的高度尺寸H的变化曲线图,坐标值从入射面14e沿着箭头方向变大。根据图3,高度尺寸H描画出平缓的2次曲线。图4表示的是连接图1的A-A’的棱镜Pr、连接B-B’的棱镜Pr和连接C-C’的棱镜Pr的长度方向上的高度尺寸H的变化。根据该曲线,可以描画出各个棱镜Pr的高度尺寸H在和中心轴L1的交点处为最低的曲线。从点光源16发出的光线的量随着远离入射面14e而降低,所以随着远离中心轴L1方向而高度尺寸H变大。这样,可以使照射到各个斜面S2上的光量均一化。另外,空气和导光板14的折射率不同(空气1、导光板1.49),所以从入射面14e入射的光有集中于中心轴L1的倾向。因此,使棱镜Pr的长度方向中央的高度尺寸H比长度方向两端低,从而使照射到斜面S2上的光量在棱镜Pr的长度方向上也均一化。即,根据该实施例,可以使上表面14f及下表面14g的亮度分布均一。用于制作这种构造的导光板14的原版,是通过在原版基板上表面切削加工与棱镜Pr相同形状的棱镜Prm而得到的。棱镜Pr即Prm是呈圆弧状延伸的棱镜,所以能够进行切削加工,镜面加工容易。这样,可以提高从上表面14f及下表面14g射出的光线的亮度特性。参照图5,另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0和图1实施例基本相同,所以重点说明不同的部分,对相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点光源16被配置在入射面14e的附近,以使射出光的中心轴L2连接导光板14的角部CN1及CN2。另外,入射面14e与中心轴L2正交而形成。各个棱镜Pr的高度尺寸H的变化如图6及图7所示。图6表示的是中心轴L2方向上的高度尺寸H的变化曲线图,坐标值从入射面14e沿着箭头方向变大。图6中,高度尺寸H描画出平缓的2次曲线。另外,图7表示的是连接图1的D-D’的棱镜Pr、连接E-E’的棱镜Pr和连接F-F’的棱镜Pr的长度方向上的高度尺寸H的变化。根据该曲线,可以描画出各个棱镜Pr的高度尺寸H在与中心轴L2的交点处为最低的曲线。该实施例和图1实施例相同,可以使上表面14f及下表面14g的亮度分布均一。另外,用于制作该实施例的导光板14的原版也可以按和图1实施例相同的要领作成,这是勿需再说的。图1实施例及图5实施例的棱镜Pr,如图2所示,通过2个斜面S1及S2形成,斜面S1的角度β及斜面S2的角度γ均是锐角。因此,不通过液晶面板单元12而从上表面14f射出的光线不会朝向与上表面14f和下表面14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使从由第1侧面及第2侧面形成的角部入射的光线从一个主面射出,在所述一个主面上形成以所述角部为中心点呈圆弧状延伸的棱镜,以连接所述第1侧面及所述第2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后藤阳一郎能濑彻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