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稀土尾矿的修复装置和动力修复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8485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土壤修复领域,具体为一种稀土尾矿的修复装置和动力修复系统。所述修复装置在所述混合腔体的上方设有开口,待修复稀土尾矿土壤由所述开口进入所述混合腔体,在所述混合腔体的上方设有改良剂添加装置,在所述改良剂添加装置上设有物料入口和物料出口,在所述改良剂添加装置中设有改良剂,设定量的改良剂由物料出口排出后进入所述混合腔体,在所述混合腔体内设有所述搅拌部,所述搅拌部包括转动轴和叶片,所述搅拌部用于将所述改良剂和待修复稀土尾矿土壤混匀,在所述混合腔体上设有土壤出口,混匀后的土壤由所述土壤出口排出。所述动力修复系统包括车本体和上述的修复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稀土尾矿的修复效率和减少人力成本。和减少人力成本。和减少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稀土尾矿的修复装置和动力修复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土壤修复领域,具体为一种稀土尾矿的修复装置和动力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稀土矿区使用大量浸矿剂,土壤中铵根离子含量高,土壤质地为紧砂土,物理性黏粒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酸碱度呈强酸性。矿区除了土壤碱解氮和全钾,其它土壤养分均处于缺乏水平。在稀土尾矿矿区几乎无法生长植物。
[0003]针对稀土尾矿的修复,需要补充大量的有机质和土壤肥力,并且需要提高土壤的pH值。申请人已经针对稀土尾矿的土壤改良方法(申请号: 2018104950764)申请了技术专利,在这种改良方法中需要在稀土尾矿土壤中添加生物炭和碱性改良剂,其中:需要在每千克土壤中添加10~50g 的生物炭和10~50g的碱性改良剂;在每千克土壤中施加0.4~0.5g的尿素、 0.5~0.6g磷酸二氢钾和0.1~0.2g氯化钾作为肥料;然后需要将土壤、生物炭、碱性改良剂和肥料进行人工混匀,这种改良方法在对稀土尾矿的改良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并且由于无法充分将改良剂与稀土尾矿混匀,而造成修复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设计一种稀土尾矿的修复装置和动力修复系统,从而能够提高稀土尾矿的修复效率和减少人力成本。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稀土尾矿修复装置,其包括:
[0007]混合腔体,在所述混合腔体的上方设有开口,待修复稀土尾矿土壤由所述开口进入所述混合腔体;
>[0008]改良剂添加装置,在所述混合腔体的上方设有改良剂添加装置,在所述改良剂添加装置上设有物料入口和物料出口,在所述改良剂添加装置中设有改良剂,设定量的改良剂由物料出口排出后进入所述混合腔体;
[0009]搅拌部,在所述混合腔体内设有所述搅拌部,所述搅拌部包括转动轴和叶片,所述搅拌部用于将所述改良剂和待修复稀土尾矿土壤混匀;
[0010]土壤出口,在所述混合腔体上设有土壤出口,混匀后的土壤由所述土壤出口排出。
[0011]上述的修复装置中,改良剂添加装置包括改良剂容置腔和改良剂定量腔,所述改良剂容置腔和改良剂定量腔之间设有第一阀体,所述物料入口设置在所述改良剂容置腔上,所述物料入口用于向所述改良剂容置腔中添加改良剂,所述物料出口设置在所述改良剂定量腔上,在所述物料出口处设有第二阀体,其中:在所述第一阀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阀体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改良剂容置腔中的改良剂可进入所述改良剂定量腔;在所述第二阀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阀体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改良剂定量腔的改良剂进入所述混合腔体。
[0012]上述的修复装置中,所述转动轴上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置于所述混合腔体的下方或第一侧;
[0013]上述的修复装置中,所述土壤出口设置在所述混合腔体的第二侧或底面上。
[0014]上述的修复装置中,在所述混合腔体下方设有轮子。
[0015]一种稀土尾矿的动力修复系统,所述动力修复系统包括车本体,在所述车本体上设有控制手臂和上述的修复装置,所述控制手臂的一端与车本体转动连接,所述控制手臂的另一端上转动连接有挖土装置,所述控制手臂控制所述挖土装置挖起待修复稀土尾矿土壤后倒入所述混合腔体中。
[0016]上述的动力修复系统中,在所述车本体上设有贯穿口,通过所述土壤出口排出的土壤由贯穿口排至地面;
[0017]上述的动力修复系统中,所述混合腔体的土壤出口设置在所述混合腔体的侧壁上,在所述车本体上设有排土坡面,所述排土侧面正对所述土壤出口设置。
[0018]上述的动力修复系统中,所述车本体的轮子为两条履带或两排轮子,所述贯穿口设置在两条履带之间或两排轮子之间。
[0019]上述的动力修复系统中,在所述控制手臂上设有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其中:所述第一液压缸用于调节所述控制手臂与车本体之间的角度;所述第二液压缸用于调节所述挖土装置与控制手臂之间的角度。
[0020]上述的动力修复系统中,所述控制手臂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在所述第一臂和第二臂上设有第三液压缸,所述第三液压缸调节第一臂和第二臂之间的角度;
[0021]上述的动力修复系统中,所述挖土装置为挖斗。
[0022]上述的动力修复系统中,所述挖土装置包括安装架、至少两个滑轨和相应数目的铲刀,其中安装架与所述控制手臂转动连接,所述滑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架上,在所述滑轨中设有第四液压缸,所述铲刀在所述第四液压缸的推动下沿所述滑轨运动,在所述铲刀运动到所述滑轨的第二端时,相邻铲刀的边缘接触形成倒锥体
[0023]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出的方案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0024]1)通过本技术的稀土尾矿修复装置,能够将对待修复土壤的量进行充分混合,并且能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从而能够在后期浇水后,更加有利于硫酸铵的散出。
[0025]2)本技术的实施例由于所述滑动槽的存在,所述转动门在打开后能够垂直向下,从而方便混合腔体内土壤的排出。另外,由于所述滑动栓自下而上将所述转动门闭合,能够减少所述转动门闭合式的阻力。
[0026]3)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动力修复系统可以设置成无人控制模式,在所述无人控制模式中,所述动力修复系统沿直线运行,从而进一步的节约人力。
[0027]4)本技术的实施例在所述车本体上设有排土坡面,所述排土侧面正对所述土壤出口设置。从而能够将修复后的土壤按照土壤坡面的底端所在位置引导至设定区域。
[0028]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提供稀土尾矿修复装置的土壤出口为关闭状态时的
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提供稀土尾矿修复装置的土壤出口为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提供稀土尾矿修复装置的土壤出口为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提供稀土尾矿修复装置的土壤出口为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提供翻转结构为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提供翻转结构为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所提供稀土尾矿修复装置的土壤出口为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3所提供稀土尾矿修复装置的土壤出口为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4所提供稀土尾矿的动力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5所提供稀土尾矿的动力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稀土尾矿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腔体,在所述混合腔体的上方设有开口,待修复稀土尾矿土壤由所述开口进入所述混合腔体;改良剂添加装置,在所述混合腔体的上方设有改良剂添加装置,在所述改良剂添加装置上设有物料入口和物料出口,在所述改良剂添加装置中设有改良剂,设定量的改良剂由物料出口排出后进入所述混合腔体;搅拌部,在所述混合腔体内设有所述搅拌部,所述搅拌部包括转动轴和叶片,所述搅拌部用于将所述改良剂和待修复稀土尾矿土壤混匀;土壤出口,在所述混合腔体上设有土壤出口,混匀后的土壤由所述土壤出口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改良剂添加装置包括改良剂容置腔和改良剂定量腔,所述改良剂容置腔和改良剂定量腔之间设有第一阀体,所述物料入口设置在所述改良剂容置腔上,所述物料入口用于向所述改良剂容置腔中添加改良剂,所述物料出口设置在所述改良剂定量腔上,在所述物料出口处设有第二阀体,其中:在所述第一阀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阀体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改良剂容置腔中的改良剂可进入所述改良剂定量腔;在所述第二阀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阀体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改良剂定量腔的改良剂进入所述混合腔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上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置于所述混合腔体的下方或第一侧;所述土壤出口设置在所述混合腔体的第二侧或底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合腔体下方设有轮子。5.一种稀土尾矿的动力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修复系统包括车本体,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嵚赵小敏罗杰刘玮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