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锚栓双护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8149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锚栓双护套,用于保护设置在基础上的锚栓,锚栓双护套包括上护套(7)和下护套(6),所述的上护套(7)一端开口,所述的下护套(6)两端开口,所述的上护套(7)和下护套(6)内部均设有螺纹且套在锚栓上,所述的下护套(6)、锚栓和基础之间构成第一空腔(10),所述的上护套(7)、下护套(6)和锚栓之间构成第二空腔(13),所述的下护套(6)上开有连通第一空腔(10)和第二空腔(13)的进出孔(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防松性能好、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锚栓双护套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锚栓保护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锚栓双护套。

技术介绍

[0002]海上风机基础以往常用埋入式塔筒连接桩基承台和塔筒,但此种连接用钢量大,造价高,现场复杂工位的焊接不容易保证质量,影响抗疲劳性能。预应力锚栓连接结构性能优越,节约造价,并使承台混凝土永久处于受压状态,耐久性好,更有竞争力。但预应力锚栓上端露出承台表面的部分易受海水和海洋大气的腐蚀,采用原有陆上风机基础的防腐蚀措施达不到海上环境对于耐久性的要求,针对此情况,有必要研究海上风机基础预应力锚栓的防护措施,使锚栓能够在海上风机基础所处的特殊环境中得以应用。
[0003]现有技术也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中国专利CN201920925417.7提出了一种锚栓螺纹保护套,用于保护锚栓的连接螺母与锚栓的外露段,包括螺母保护部和螺栓保护部,螺母保护部内具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用于容纳锚栓的连接螺母。螺栓保护部的一端与螺母保护部固定连接,螺栓保护部内具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与第一空腔沿轴向连通,螺栓保护部的另一端封闭,第二空腔内设有内螺纹,内螺纹用于与锚栓的外露段相连接,利用锚栓螺纹保护套内的内螺纹与锚栓外露段的外螺纹相连接,能够保证保护套与锚栓可靠连接,避免保护套被风吹走导致对锚栓的保护失效。但该专利仅通过第二空腔内的内螺纹与锚栓的外露段相连接,容易松动,导致保护套的防松性能和密封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锚栓双护套,防松性能和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r/>[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锚栓双护套,用于保护设置在基础上的锚栓,包括上护套和下护套,所述的上护套一端开口,所述的下护套两端开口,所述的上护套和下护套内部均设有螺纹且套在锚栓上,所述的下护套、锚栓和基础之间构成第一空腔,所述的上护套、下护套和锚栓之间构成第二空腔,所述的下护套上开有连通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进出孔。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下护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面、第一端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的螺纹设置在第一侧面的内侧,所述的第一端面、第二侧面、锚栓和基础共同构成第一空腔。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侧面上设有弹性环。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弹性环的材料为工程泡沫塑料。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端面上设有第一竖板,所述的第一竖板、第一侧面和第一端面构成环形槽,所述的第一竖板紧贴上护套。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上护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端面、第三侧面、第三端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的螺纹设置在第三侧面的内侧。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三侧面与第三端面的连接处向下延伸出第二竖板,该第二竖
板、第四侧面和下护套共同构成第二空腔。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进出孔的数量不少于2个。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进出孔均匀分布在下护套上。
[0015]进一步地,所述的上护套和下护套的材料均采用工程塑料。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如下有益效果:
[0017](1)本技术通过下护套和上护套对锚栓进行保护,下护套和上护套内部都设有螺纹,上护套一端开口,下护套两端开口,下护套套在锚栓上,锚栓穿过下护套,然后再将上护套套在锚栓上,共同防护锚栓,防松性和密封性好,防水汽盐雾侵入,同时下护套、锚栓和基础之间构成第一空腔,上护套、下护套和锚栓之间构成第二空腔,下护套上开有连通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进出孔,可先通过进出孔向第一空腔内注入保护液后再旋入上护套,操作方便,保护液可在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之间流通,可解决由于热胀冷缩带来的保护液流失问题,同时可预先在上护套内注入一定量的保护液,再旋入上护套,使得第二空腔内备存有保护液,当第一空腔内的保护液流失时第二空腔内的保护液通过进出孔补充至第一空腔内,第一空腔始终处于充满状态,充分保护锚栓,使用寿命长;
[0018](2)本技术依次连接的第一侧面、第一端面和第二侧面,构成下护套,第二侧面上设有弹性环,弹性环的材料为工程泡沫塑料,能够提高第一空腔的密封性和,避免保护液流失过快;
[0019](3)本技术在第一端面上设有第一竖板,第一竖板、第一侧面和第一端面构成环形槽,第一竖板紧贴上护套,便于第一空腔注满保护液后再向环形槽内注入储备的保护液,操作简便,操作过程中保护液不会流失,同时提高了上护套和下护套的接触位置的密封性,提高第二空腔的密封性,防止第二空腔内的保护液流失;
[0020](4)本技术设置不少于2个进出孔,便于在向第一空腔内注入保护液时通过其中1个进出孔注入,当第一空腔内注满时空气和保护液从其余进出孔排出,表明第一空腔已注满,操作简便,保证第一空腔内充满保护液,充分保护锚栓;
[0021](5)本技术采用工程塑料注塑上护套和下护套,易于加工,耐久性和耐腐蚀性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图;
[0023]图2为上护套的侧视图;
[0024]图3为下护套的侧视图;
[0025]图4为下护套的俯视图;
[0026]图中标号说明:
[0027]1.预应力锚栓,2.螺母,3.垫片,4.上锚板,5.基础混凝土,6.下护套,7.上护套,8.弹性环,9.进出孔,10.第一空腔,11.环形槽,12.第一竖板,13.第二空腔,61.第一侧面,62.第一端面,63.第二侧面,71.第二端面,72.第三侧面,73.第三端面,74.第四侧面,75.第二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29]一种锚栓双护套,用于保护预应力锚栓1,如图1,预应力锚栓1一端从基础混凝土5中伸出并依次穿过螺母2、上锚板4、垫片3和螺母2,处于张拉状态,锚栓双护套包括上护套7和下护套6;
[0030]如图3,下护套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面61、第一端面62和第二侧面63,连接处设有倒角,第一侧面61内侧设有与预应力锚栓1配套的内螺纹,第一端面62上竖直设有环形的第一竖板12,第一竖板12、第一侧面61和第一端面62共同构成了环形槽11,第二侧面63的一端设有弹性环8,第一侧面61套在预应力锚栓1上,弹性环8紧贴上锚板4;如图4,在环形槽11内的第一端面62上均匀开有4个进出孔9。
[0031]如图2,上护套7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端面71、第三侧面72、第三端面73和第四侧面74,连接处设有倒角,第三侧面72的内侧设有与预应力锚栓1配套的内螺纹,第三侧面72在与第三端面73的连接处向下延伸出第二竖板75,第三侧面72的截面直径与第一侧面61的截面直径相同,第三侧面72套在预应力锚栓1上,第三侧面72的一端与第一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锚栓双护套,用于保护设置在基础上的锚栓,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护套(7)和下护套(6),所述的上护套(7)一端开口,所述的下护套(6)两端开口,所述的上护套(7)和下护套(6)内部均设有螺纹且套在锚栓上,所述的下护套(6)、锚栓和基础之间构成第一空腔(10),所述的上护套(7)、下护套(6)和锚栓之间构成第二空腔(13),所述的下护套(6)上开有连通第一空腔(10)和第二空腔(13)的进出孔(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锚栓双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护套(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面(61)、第一端面(62)和第二侧面(63),所述的螺纹设置在第一侧面(61)的内侧,所述的第一端面(62)、第二侧面(63)、锚栓和基础共同构成第一空腔(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锚栓双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侧面(63)上设有弹性环(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锚栓双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环(8)的材料为工程泡沫塑料。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锚栓双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人乐周露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