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透射反射膜及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6534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半透明反射膜及液晶显示装置,靠近矩形的像素区域(36)的边缘(36a)地形成半透明反射膜(12)上的开口(32)。在矩形的开口(32)的4个边中,比形成在半透明反射膜(12)的凹部(31)的1份的宽度窄地设定3个的开口边(32a)与像素区域的边缘的间隔(t2)。对于半透明反射膜(12),由于通过将凹部(31)例如纵横各4个等一定个数作为1个单位,能得到规定的反射性能,所以通过比形成在半透明反射膜(12)的凹部(31)的1份的宽度窄地设定与开口边(32a)和像素区域的边缘的间隔(t2),能够将几乎无助于反射的凹部(31)减小到最低限度,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半透明反射膜(12)的反射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透明反射膜及采用该半透明反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便携式电话和便携式游戏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由于其电池驱动时间对使用方便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显示部,需要具有能够抑制电力消耗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在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例如,具有使从其前面入射的外光全反射的反射体,或反射从其前面入射的外光的同时、透过来自后方的背光的反射体等。这样的反射体,已知有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反射光率,形成有多个微细凹部或凸部的反射体(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特开2003-14912号公报在这些反射体中,特别是反射外光同时透过来自后方的背光的反射体,被称为半透明反射体等。半透明反射体,例如图9所示,在表面形成多个微细凹部(凹坑)102的金属薄膜的局部,设置与液晶显示面板的各个像素106对应的开口103,用作半透明反射膜101。半透明反射膜101,通过开口103,而向液晶显示面板透过来自背光灯等照明装置的光,同时,利用开口103以外的反射区域104向液晶显示面板反射外光。由此,无论是外光及照明装置的哪种光源,都能将液晶显示面板照得明亮。在半透明反射膜101的表面形成的微细凹部102,在使通过液晶显示面板入射的外光再次向液晶显示面板反射时,能够大范围、高效地反射入射的外光。该凹部102,如图9中符号Q1所示,将一定个数、例如将纵横各4个合计16个凹部102作为1个单位,而使其得到目标要求的反射性能,如此进行设计。但是,上述以往的半透明反射膜101,由于将纵横各4个合计16个凹部102作为1个单位,得到目标要求的反射性能,所以,位于开口103的周缘103a和像素106的边缘106a的间隔t1之间的1~2个份宽度的凹部102,存在有助于反射的比例小的问题。如果形成在开口103周围的相当于1~2个份凹部102区域无助于反射,则不能高效率地由外光对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照明,还有成为妨碍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亮度(面发光度)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高效率地反射入射的外光的半透明反射膜及采用该半透明反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如果采用本专利技术,能提供一种半透明反射膜,被形成在液晶显示面板和从背面侧对上述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的之间,在表面形成有多个微细的凹部或凸部,并且,在与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各像素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形成使光透过的开口,其特征在于比上述凹部或凸部的1份的宽度小地形成上述开口的至少1个边和上述各像素的边缘的间隔。对于半透明反射膜,凹部或凸部以一定个数作为1个单位,能得到规定的反射性能,但是,通过比形成在半透明反射膜的凹部或凸部的1份的宽度小于设定与开口边和像素区域的边缘的间隔,能够将几乎无助于反射的凹部或凸部减小到最低限度。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以能得到规定的反射性能的一定个数作为1个单位的凹部或凸部,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半透明反射膜12的反射率。优选上述间隔设定在0.1μm~5.0μm的范围。此外,如果采用这样的半透明反射膜及具有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无论将外光和照明装置的哪种用作光源,都能够提供可高亮度、清晰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半透明反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半透明反射膜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半透明反射膜的1像素部分的放大平面图。图4是示意表示形成在半透明反射膜上的凹部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凹部的纵剖面X上的内面形状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半透明反射膜的反射特性的曲线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图9是以往的半透明反射膜的1像素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中1-液晶显示装置,5-背光灯(照明装置),9-液晶显示面板,12-半透明反射膜,31-凹部(凹坑),32-开口,32a-开口边,36-像素区域,36a-边缘。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概略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半透明反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放大剖视图。液晶显示装置1由液晶显示面板9和照明装置即背光灯5构成,液晶显示面板9通过呈环状设在由对向夹着液晶层30的透明玻璃等构成的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的周缘部的密封材料40,与上述2块基板10、20接合而形成一体化。在第1基板10的液晶层30侧,按顺序,层叠形成有用于在反射膜12上形成凹部(凹坑)31的有机膜11、反射向液晶显示装置1入射光并透过来自背光灯5的光的半透明反射膜12、用于进行彩色显示的彩色滤光板13、覆盖保护有机膜11和半透明反射膜12的同时使由有机膜11或彩色滤光板13形成的凹凸平坦化的覆盖膜14、用于驱动液晶层30的电极层15、用于控制构成液晶层30的液晶分子的配向的配向膜16。此外,在第2基板20的液晶层30侧,按顺序,层叠形成电极层25、覆盖膜24及配向膜26。彩色滤光板13,例如,最好重复光的三原色即R、G、B的3色、以图形形成。另外,在各彩色滤光板13的之间,为防止在相邻的彩色滤光板13的之间光混色,一般,形成称之为黑矩阵(black matrix)的遮光壁35。用如此形成的遮光壁35区分的一个一个的区域构成像素区域36。在第1基板10的与液晶层30侧的相反侧(第1基板10的外面侧),设置偏光板18,在第2基板20的与液晶层30侧的相反侧(第2基板20的外面侧),依次层叠相位差板27和偏光板28。此外,在第1基板10的偏光板18的外侧,设置作为在液晶显示装置1中进行透过显示的照明装置的背光灯5。有机膜11是为在形成在其上面的半透明反射膜12形成凹部31、高效率散射反射光而设置的。这样,由于通过在半透明反射膜12上形成凹部31,能够高效率反射入射向液晶显示装置1的外光,所以,能够实现在利用外光反射照明时的明亮显示。半透明反射膜12,例如,可用铝等高反射率的金属薄膜等形成。在半透明反射膜12,与液晶显示面板9的各像素对应地形成开口32。此开口32是为能够使从背光灯(照明装置)5照射的光透过用金属薄膜等形成的半透明反射膜12而设置的。通过以上的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例如,即使白天在户外等,如果外光N向液晶显示面板9入射,则被金属薄膜等形成的半透明反射膜12的开口32以外的反射区域反射,明亮地对液晶显示面板9进行照明。另外,在夜间或暗室内等外光不足的环境下,如果点亮背光灯5,从背光灯5照射的照明光B透过半透明反射膜12的开口32,明亮地照到液晶显示面板9。如此,液晶显示装置1,作为光源,无论采用外光及背光灯5哪种光源,通过半透明反射膜12的作用,都能够高亮度、明亮地对液晶显示面板9进行照明。图2是表示包括有机膜11和形成在其上面的半透明反射膜12的部分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在有机膜11的表面,呈部分球面的多个凹部11a左右重合地连续形成其内面,在其上面层叠半透明反射膜12。通过如此在有机膜11的表面形成的凹部11a,能在半透明反射膜12上形成凹部31。此外,在半透明反射膜12的局部形成矩形的开口32。如此的开口32,例如,可以通过蚀刻形成。凹部31,例如,优选在0.1μm~3μm的范围内无规则地形成深度,在5μm~50μm的范围内无规则地配置相邻的凹部31的间距,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透明反射膜,被形成在液晶显示面板和从背面侧对上述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的之间,并在表面形成有多个微细的凹部或凸部,并且,在与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各像素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使光透过的开口,其特征在于:    比上述凹部或凸部的1份的宽度小地形成上述开口的至少1个边与上述各像素的边缘的间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井克昌鹿野满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