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5318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包括框架主体以及固定于所述框架主体上的多层设备板;所述框架主体由若干支撑柱、顶部框架以及底部框架连接固定而成;所述多层设备板依次上下间隔排列,用于放置服务机器人的电子设备;各所述设备板上均开设一过线孔,以供不同层设备板上的不同电子设备之间进行线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服务机器人空间利用效率、人机交互便捷性、设备走线布局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结构设计合理,简单有效。简单有效。简单有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备人机交互的服务机器人的结构框架。

技术介绍

[0002]机器人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在很多领域,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人力完成作业。服务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个应用分支,不同的服务机器人往往有着相对应的工作场景,例如常见的迎宾、导购、提供咨询、投放广告等,在这些应用场景中,机器人往往都需要和用户进行交互,因此一个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提供良好的交互体验。
[0003]机器人往往是复杂的电子系统,包含许多电子设备,机器人结构设计是制作机器人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放置机器人所需设备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节约空间,使机器人的外形不至于太过庞大。现有的机器人设计中,内部结构一般无法通过外表看出来,关于机器人内部结构的设计较少,但是如果不进行合理的规划,机器人将无法有效地利用现有空间。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机器人需要有不同的设计,服务机器人则需要在有限空间内设计出合理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服务机器人内部空间利用率较低,难以形成合理的设备放置和线路布局,无法有效地针对不同设备设计安放和工作空间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分层级的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利用多个不同的层级解决不同设备的放置问题,并且每一层上面留有线路孔,保证了不同层级的不同设备之间可以有效地进行联合布线,从而满足服务机器人内部结构的需求,有效地提高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0005]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以下技术方案:<br/>[0006]一种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包括框架主体以及固定于所述框架主体上的多层设备板;所述框架主体由若干支撑柱、顶部框架以及底部框架连接固定而成;所述多层设备板依次上下间隔排列,用于放置服务机器人的电子设备;各所述设备板上均开设一过线孔,以供不同层设备板上的不同电子设备之间进行线路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框架主体的前侧上部呈后仰状。更优选地,所述框架主体的前侧支撑柱上部弯折,同时所述框架主体的后侧支撑柱下部弯折,使得所述前侧支撑柱上部与所述后侧支撑柱下部不垂直于地面,以使得所述框架主体的前侧上部呈所述后仰状。所述框架主体的前侧上部相对于下部所后仰的角度不超过90度。这样能保证用户在和机器人进行交互时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
[0008]优选地,所述过线孔开设于所述设备板的靠近边缘位置。
[0009]优选地,最下层设备板上还开设有比所述过线孔大的安装孔,该安装孔用于安装服务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模块。更优选地,所述安装孔周边设有若干用于固定所述运动控制模块的螺丝孔。
[0010]优选地,所述框架主体包含四个支撑柱,相应地,所述设备板为四边形。更优选地,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包含四层设备板,并且从下至上,依次用于安装服务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模块、主机模块、交互模块、外设模块。
[0011]本技术前述提供的机器人结构框架,采用分层设计,合理规划机器人的内部空间。每一分层都留有过线孔,保证不同层的设备可以通过该过线孔进行连线。框架的总体结构没有采用简单的直立形式,而是针对人机交互便利性的问题,将机器人的头部设计成具有一定的仰角,更有利于用户在机器人上进行操作,例如在用户识别、语音交互等场景中更加便捷。针对机器人内部空间的有限性问题和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本技术将机器人的尾部同样设计成一定的角度,增加机器人底部的面积,增加更多的机器人内部空间。机器人针对运动控制模块的安装孔设计,使机器人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并且可以安装相应的运动模块。本技术结构设计简单有效,针对人机交互场景做出设计,提出可以应用在常见服务机器人中的内部层级结构,解决了服务机器人的设备放置等问题。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的立体结构图;
[0013]图2是图1所示的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的主视图;
[0014]图3是图1所示的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的右视图;
[0015]图4是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的一设备板的俯视图;
[0016]图5是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的另一设备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对照附图并结合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8]为了合理规划机器人的内部空间,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包括框架主体以及固定于所述框架主体上的多层设备板。参考图1至图5,所述框架主体由若干支撑柱、顶部框架2以及底部框架3连接固定而成,支撑柱的数量可以为4,比如包含前侧支撑柱11和12以及后侧支撑柱13和14。所述设备板形状和层数不作限制,与4根支撑柱相适应,设备板可以为四边形,层数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比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包含4层设备板,从下至上分别为设备板7、6、5、4,上下相邻两层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隔以提供放置电子设备的空间。其四个设备板从下至上,依次用于安装服务机器人的所述运动控制模块、主机模块、交互模块、外设模块。为方便机器人的不同电子设备之间进行布线,每一层设备板上都可开设一过线孔9,不宜太大,可以为圆形或其它形状,优选地开设在设备板的边缘或角落位置,比如图4和图5中左上角的位置。
[0019]为了在机器人使用过程中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可以将框架主体的前侧上部设计为后仰状,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框架主体的前侧支撑柱11和12的上部110、120弯折,同时后侧支撑柱13和14的下部弯折,如图3所示,这样使得前侧支撑柱11和12的上部与后侧支撑柱13和14的下部均不垂直于地面,相比于笔直的支撑柱而言,框架主体底部的面积增大,会更加稳定,并最终使得所述框架主体的前侧上部呈现后仰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当然,后仰的角度不宜太大,不超过90度,比如图3中所示的后仰角度约为30度。
[002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最下层设备板7上还开设有比所述过线孔9大的安装孔8,该安
装孔8用于安装服务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模块。安装孔的形状不作限制,可以为圆形或其它形状。如图1和图5所示,安装孔8的周边设有若干用于固定所述运动控制模块的螺丝孔,比如3个或4个。
[0021]总之,本技术针对服务机器人空间利用效率、人机交互便捷性、设备走线布局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本技术实施例结构设计合理,简单有效。
[0022]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主体以及固定于所述框架主体上的多层设备板;所述框架主体由若干支撑柱、顶部框架以及底部框架连接固定而成;所述多层设备板依次上下间隔排列,用于放置服务机器人的电子设备;各所述设备板上均开设一过线孔,以供不同层设备板上的不同电子设备之间进行线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前侧上部呈后仰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前侧支撑柱上部弯折,同时所述框架主体的后侧支撑柱下部弯折,使得所述前侧支撑柱上部与所述后侧支撑柱下部不垂直于地面,以使得所述框架主体的前侧上部呈所述后仰状。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服务机器人结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好谦邓力飞罗春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未来媒体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