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4996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所述加热发泡热合模具包括模具上盖、模具中环和模具底,在模具上盖内设置加热部件和控温温度传感器;模具中环为环形柱体,在其上环面上设置与模具中环内腔连通的凹槽,与上盖形成溢料缝;在模具底内设置加热部件和控温温度传感器,模具底的上表面为凸起形状,凸起上设置若干抽气孔,与抽气缝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多用途研究用的加热发泡热合模具,既能够检验发泡性能、发泡倍率、发泡时间和温度,又能考验膜的真空吸塑性能,也能考察膜和泡沫材料之间的粘合性能,又能考察膜的耐热性能,且还能考察物料溢出的飞边与膜的粘合性能。出的飞边与膜的粘合性能。出的飞边与膜的粘合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


[0001]本技术属于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在生产与科研工作中,时常会遇到需要模拟聚氨酯材料发泡时的情况,如发泡温度、发泡时间、发泡倍率,等等;或需要检验聚氨酯泡沫材料与包覆材料的粘合性能、包覆性能;或需要考察薄膜材料在真空吸塑时的成型性、耐热性,等等;或需要考察薄膜材料的耐热性能、热粘合性能,等等。但现有技术中不存在能够实现多用途研究用的加热发泡热合模具,例如既能够检验发泡性能、发泡倍率、发泡时间和温度,又能考验膜的真空吸塑性能,也能考察膜和泡沫材料之间的粘合性能,又能考察膜的耐热性能,且还能考察物料溢出的飞边与膜的粘合性能。本技术为满足在研究和生产中的上述需求,而提供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及其应用。
[0003]现有工具通常只具有较单一的功能,如考察聚氨酯泡沫的发泡性能的发泡模具,或考察薄膜的耐热性能的热合机,或考察薄膜真空吸塑性能的吸塑模具,但都没有把这许多功能集中在一个设备上。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
[0005]本技术技术方案:
[0006]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其包括模具上盖、模具中环和模具底,在所述模具上盖内设置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一控温温度传感器;所述模具中环为环形柱体,模具中环的上环面上设置与模具中环内腔连通的凹槽,该凹槽与上盖形成溢料缝;在所述模具底内设置第二加热部件和第二控温温度传感器,所述模具底的上表面为凸起形状,凸起上设置若干抽气孔,所有抽气孔均与模具底的下表面内设置的抽气缝相通,抽气缝延伸至模具底的侧面形成抽气口,所述抽气口可与真空泵相连接;
[0007]进一步,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二加热部件分别为加热棒、红外加热板或电感加热片。
[0008]更进一步,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二加热部件分别为2个加热棒。
[0009]进一步,所述模具底的上表面凸起高度约10-15mm,指的是凸起中心处的垂直高度。
[0010]更进一步,模具底的上表面凸起上设置20-50个抽气孔。
[0011]更进一步,抽气孔孔径为0.5-1mm。
[0012]根据上述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所述模具底还连接支座。
[0013]进一步,所述底座为中空支座,内置隔热材料层,例如可以是玻璃纤维、石棉或岩棉。
[0014]根据上述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所述模具中环与模具底为可拆卸连接,优选卡槽或卡扣连接,便于清洗。
[0015]根据上述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所述模具上盖与模具中环也可以设计为可拆卸连接,优选卡槽或卡扣连接。
[0016]本技术中模具中环上环面上设置有15*2mm的凹槽,与上盖形成溢料缝,便于考察物料溢出的飞边与膜的粘合性能。
[0017]本技术中上盖与模具底上的温度传感器孔规格一样。
[0018]本技术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表面光洁度普通抛光。
[001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所述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在检验发泡性能、发泡倍率、发泡时间和温度,考验膜的真空吸塑性能,考察膜和泡沫材料之间的粘合性能,考察膜的耐热性能,或考察物料溢出的飞边与膜的粘合性能中的应用。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本技术提供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模具上盖可加热控温,模具底也可加热控温,二者可同步进行;模具底部有凸面(非水平面),保证物料充满边缘部位,可更好的考察发泡材料的流动性。本技术实现了多用途研究用的加热发泡热合模具,(1)既能够检验发泡性能、发泡倍率、发泡时间和温度,(2)又能考验膜的真空吸塑性能,(3)也能考察膜和泡沫材料之间的粘合性能,(4)又能考察膜的耐热性能,(5)且还能考察物料溢出的飞边与膜的粘合性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结构示意图(A-A剖面);
[0023]图2为模具上盖正视图;
[0024]图3为模具底正视图;
[0025]图4为模具底俯视图;
[0026]图5为模具中环正视图;
[0027]图6为模具中环俯视图。
[0028]图中:1—模具上盖,2—模具中环,3—模具底,4—溢料缝,5—抽气孔,6—抽气缝,7—第一加热部件,8—第一控温温度传感器,9—第二加热部件,10—第二控温温度传感器;11—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明本技术的内容,但本技术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附图。
[0030]如图1所示: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其包括模具上盖1、模具中环2和模具底3,述模具上盖1内设置第一加热部件7和第一控温温度传感器8;模具中环2为环形柱体,模具中环的上环面上设置与模具中环内腔连通的凹槽,该凹槽与上盖形成溢料缝4;在模具底内设置第二加热部件9和第二控温温度传感器10,模具底3的上表面为凸起形状,凸起上设置若干抽气孔5,所有抽气孔均与模具底的下表面内设置的抽气缝6相通,抽气缝延伸至模具底的侧面形成抽气口,抽气口可与真空泵相连接;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二加热部
件分别为2个加热棒(也可分别为红外加热板或电感加热片);模具底的上表面凸起高度约12mm,指的是凸起中心处的垂直高度;模具底的上表面凸起上设置40个抽气孔;抽气孔孔径为0.8mm;模具底还可连接支座;支座为中空支座,内置隔热材料层;模具中环与模具底为可拆卸连接,优选卡槽或卡扣连接,便于清洗。模具中环上环面上设置有15*2mm的凹槽,与上盖形成溢料缝,便于考察物料溢出的飞边与膜的粘合性能;本技术中上盖与模具底上的温度传感器孔规格一样。
[0031]实例一:聚氨酯泡沫材料发泡性能的实验
[0032]某汽车座椅用高回弹软泡料:
[0033]原料1#实验2#实验3#实验4#实验5#实验组分Ag20406080100组分Bg20406080100
[0034]步骤如下:
[0035]1)将模具暨上盖预热到设定温度(比如60℃),恒温备用。
[0036]2)将A/B料混合,快速搅拌30秒(可根据发泡情况设定时间),然后倒到模具里。观察发泡现象,并用秒表记录开始发泡时间、发泡到模具中环高度一半的时间、发跑到模具中环顶部的时间。当物料发跑到中环顶部时,快速盖上上盖,扣好搭扣(如物料未发泡到模具中环顶部就停止上升,则不用盖上盖)。在60℃下恒温3分钟。
[0037]3)打开模具,取出发泡好的泡沫,观察泡沐完好情况、泡孔均匀性。
[0038]通过该实验,可考察发泡原料的发泡时间、温度、发泡倍率,以及计算出发好的泡沐的密度等。
[0039]实例二:考察聚氨酯薄膜的真空吸塑性能的实验
[0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其包括模具上盖、模具中环和模具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模具上盖内设置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一控温温度传感器;所述模具中环为环形柱体,模具中环的上环面上设置与模具中环内腔连通的凹槽,该凹槽与上盖形成溢料缝;在所述模具底内设置第二加热部件和第二控温温度传感器,所述模具底的上表面为凸起状,凸起上设置若干抽气孔,所有抽气孔均与模具底的下表面内设置的抽气缝相连通,抽气缝延伸至模具底的侧面形成抽气口,所述抽气口可与真空泵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件为加热棒、红外加热板或电感加热片;所述第二加热部件为加热棒、红外加热板或电感加热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研究用多用途加热发泡热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二加热部件分别为2个加热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子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环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