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声降噪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4948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声降噪管,所述的吸声降噪管包括管体,所述的管体材料中分布有不同粒径的空心玻璃微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添加不同粒径的空心玻璃微珠形成了多级孔特性,孔隙大小可通过添加的空心玻璃微珠进行调节,控制空心玻璃微珠的添加量和尺寸可以调控复合材料的孔隙率,控制管内外表面粗糙度来调节声学性能,从而达到调节吸声降噪管各类性能的目的,包括力学性能、吸声以及隔声性能。吸声以及隔声性能。吸声以及隔声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声降噪管


[0001]本技术属于降噪材料
,涉及一种吸声降噪管,尤其涉及一种多级孔结构的吸声降噪管。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噪声污染已经发展成为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并列的三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一般地,根据发生源的振动频率可将噪音分为低中高频,频率在250Hz以下为低频,频率在500Hz~2kHz为中频,而高频则是2kHz~16kHz。低频噪音与高频噪音不同,高频噪音随着距离越远或遭遇障碍物,能迅速衰减,如高频噪音的点声源,每10米距离就能下降6分贝。而低频噪音却递减得很慢,声波又较长,能轻易穿越障碍物,长距离奔袭和穿墙透壁直入人耳。噪声不但会对听力造成损伤,还能诱发多种致癌致命的疾病,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所干扰。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声环境质量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噪声控制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解决噪声污染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使用吸声材料。
[0003]所谓吸声材料,就是借自身的多孔性、薄膜作用或共振作用而对入射声能有吸收作用的材料。在应用方式上,通常采用共振吸声结构或渐变过渡层结构。为了提高材料的内损耗,一般在材料中混入含有大量气泡的填料或增加金属微珠等。在换能器阵的各阵元之间的隔声去耦、换能器背面的吸声块、充液换能器腔室内壁和构件的消声覆盖处理、消声水槽的内壁吸声贴面等结构上,经常利用吸声材料改善其声学性能。
[0004]声音源于物体的振动,它引起邻近空气的振动而形成声波,并在空气介质中向四周传播。
[0005]当声音传入构件材料表面时,声能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穿透材料,还有一部由于构件材料的振动或声音在其中传播时与周围介质摩擦,由声能转化成热能,声能被损耗,即通常所说声音被材料吸收。传统的吸声机理包括:
[0006]①
靠从吸声材料表面至内部许多细小的敞开孔道使声波衰减的多孔材料,以吸收中高频声波为主,有纤维状聚集组织的各种有机或无机纤维及其制品以及多孔结构的开孔型泡沫塑料和膨胀珍珠岩制品。
[0007]②
靠共振作用吸声的柔性材料(如闭孔型泡沫塑料,吸收中频)、膜状材料(如塑料膜或布、帆布、漆布和人造革,吸收低中频)、板状材料(如胶合板、硬质纤维板、石棉水泥板和石膏板,吸收低频)和穿孔板(各种板状材料或金属板上打孔而制得,吸收中频)。
[0008]高分子材料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分子链段的组成、结构来控制材料对于不同频段下声音的吸声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加工工艺来提高材料的吸声降噪性能。通过将不同的材料与有机高分子树脂进行复合,制备出对空气声和固体声都具备良好敏感性的高分子复合吸声材料,将阻尼吸声机理、多孔吸声机理和共振吸声机理合理匹配,实现最大的吸声降噪效果。同时还可满足力学、热学等性能。
[0009]CN104086853A公开了一种降噪静音排水管,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蜂
胶2-3、氨基磺酸胍1-2、空心玻璃微珠4-6、偏钨酸铵0.2-0.5、丁二酸二异辛酯磺酸钠1-2、N-乙基-邻对甲苯磺酰胺1-2、氟化钙1-2、聚乙烯醇缩丁醛酯1-2、环己六醇0.5-1、十溴二苯乙烷1-2、醋酸乙烯酯2-3、沉淀硫酸钡10-13、聚丙烯93-100、复合助剂7-10。
[0010]CN201554965U公开了一种螺旋导流消音管,通过复合共挤技术一次成型,使得管壁结构分为三层,即内层、中间层及外层,所述的内层为螺旋状导流槽,是呈月牙形内凹槽;所述的中间层为高密度材质复合材料,是由以聚氯乙烯为基料,添加高炉矿渣、重质碳酸钙、玻璃微珠等具有高密度值特性的材料中的一种,通过共混改性工艺合成。
[0011]CN106905689A公开了一种多层复合静音排水管件,包括内层和外层,内外层之间设有吸音填料;外层由聚氯乙烯制成,内层由聚氨酯树脂复合材料制成,聚氨酯树脂复合材料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氨酯树脂100~120份、改性复合纤维20~30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30~50份、碳纳米管5~10份、硫化剂1~5份、促进剂0.5~0.7份、硬脂酸1~3份、助剂3~7份。
[0012]但目前已知的现有技术中仅实现了对管件的吸声降噪性能的提升,再次基础上无法对管件的力学性能加以提升,此外,管件的制造过程繁琐,组分原料复杂,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1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声降噪管,本技术通过添加不同粒径的空心玻璃微珠形成了多级孔特性,孔隙大小可通过添加的空心玻璃微珠进行调节,控制空心玻璃微珠的添加量和尺寸可以调控复合材料的孔隙率,从而达到调节吸声降噪管各类性能的目的,包括力学性能、吸声以及隔声性能。
[0014]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吸声降噪管,所述的吸声降噪管包括管体,所述的管体材料中分布有不同粒径的空心玻璃微珠。
[0016]本技术通过添加不同粒径的空心玻璃微珠形成了多级孔特性,孔隙大小可通过添加的空心玻璃微珠进行调节,控制空心玻璃微珠的添加量和尺寸可以调控复合材料的孔隙率,控制管内外表面粗糙度来调节声学性能,从而达到调节吸声降噪管各类性能的目的,包括力学性能、吸声以及隔声性能。
[0017]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管体材料中均匀分布有不同粒径的第一空心玻璃微珠和第二空心玻璃微珠;其中,第一空心玻璃微珠、第二空心玻璃微珠和管体之间的体积比为3:(0.5~2.5):(4~8),例如可以是3:0.5:4、3:1:5、3:1.5:6、3:2:7或3:2.5:8,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0018]所述的第一空心玻璃微珠的粒径小于第二空心玻璃微珠。
[0019]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空心玻璃微珠的粒径为25~50μm,例如可以是25μm、26μm、27μm、28μm、29μm、30μm、31μm、32μm、33μm、34μm、35μm、36μm、37μm、38μm、39μm、40μm、41μm、42μm、43μm、44μm、45μm、46μm、47μm、48μm、49μm或50μm,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0020]所述的第二空心玻璃微珠的粒径为50~100μm,例如可以是50μm、55μm、60μm、65μm、70μm、75μm、80μm、85μm、90μm、95μm或100μm,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0021]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管体由内至外分为依次贴合的内层管体、中层管体和外层管体。
[0022]所述的内层管体材料中分布有第一空心玻璃微珠;其中,第一空心玻璃微珠与内层管体之间的体积比为(2~5):(4~8),例如可以是1:2、2:5、3:5、2:3、3:5、3:7、4: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声降噪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声降噪管包括管体,所述的管体材料中分布有不同粒径的空心玻璃微珠;所述的管体由内至外分为依次贴合的内层管体、中层管体和外层管体;所述的内层管体材料中分布有第一空心玻璃微珠;其中,第一空心玻璃微珠与内层管体之间的体积比为(2~5):(4~8);所述的中层管体材料中均匀分布有第一空心玻璃微珠和第二空心玻璃微珠;其中,第一空心玻璃微珠、第二空心玻璃微珠和中层管体之间的体积比为3:(0.5~2.5):(4~8);所述的外层管体材料中分布有第二空心玻璃微珠;其中,第二空心玻璃微珠与外层管体的体积比为(2~5):(4~8);所述的第一空心玻璃微珠的粒径小于第二空心玻璃微珠;所述的第一空心玻璃微珠的粒径为25~50μm;所述的第二空心玻璃微珠的粒径为50~100μ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丹丹洪健荣李涛孙大陟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