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4050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夹在该第一基板和该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分别设置在该第一、第二基板上的两个偏光片和一背光源,该第二基板上设置有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该像素电极和该公共电极形成的电场具有水平方向向量,其中该第二基板附着有一介电半反射膜,并且至少一个偏光片是非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该两偏光片都设置在相应基板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一种广视角型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因为其具有低辐射性、厚度薄和耗电低等特点,在使用上日渐广泛,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创新,其种类亦日益繁多。通常当使用者从不同角度观看液晶显示装置时,图像的对比度会随着观看角度的增加而降低,从而产生视角限制。为克服扭曲向列型(Twisted Nematic,TN)和超扭曲向列型(Super Twisted Nematic,STN)液晶显示装置视角窄小的缺陷,日本日立公司(Hitachi)提出一种平面内旋转模式(In-Plane Switching,IPS)的广视角液晶显示装置。该种IPS型液晶显示装置与传统的TN、STN液晶显示装置的区别在于其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设置在同一基板上,利用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具有水平方向分量的电场使液晶分子在平面上转动,从而具备广视角和液晶分子响应速度快的特性。请参照图1,现有技术穿透型IPS型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两相对的透明下基板10和上基板20、液晶分子30分布在该下基板10与上基板20之间。一透明公共电极11、一透明绝缘层12、一透明像素电极13设置在该下基板10内表面,一下配向膜14附着在该透明绝缘层12上。一彩色滤光片25和一上配向膜24依序设置于上基板20内表面上,一对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光片30、40分别贴附在下基板10、上20的外表面。现有技术液晶显示装置1的显示完全依赖其背光模组(图未示)所发出的光亮,由于背光模组是整个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耗能装置,约占所有耗能的一半,使该液晶显示装置1耗电量大,不利于节能。现有技术液晶显示装置1采用的偏光片30、40是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Ordinary Type Polarizer),该种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的偏光特性为寻常偏振态的入射光可以穿过;非寻常偏振态的入射光穿过时将被吸收。该偏光片30、40的主要材料是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由于PVA耐高温性能较差,通常不超过80℃,因而显示装置不宜于在较高温度环境下使用;且该偏光片30、40贴附在基板10、20的外表面,极易被刮伤,从而使液晶显示装置1的应用领域受到一定限制。实际中,使用相互正交设置的两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30、40时,图像的对比度会随着观看角度的增加而急剧降低(请参照图2曲线所示),从而产生视角限制;且使用相互正交设置的两个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30、40时,显示装置1在角度0°、90°、180°、270°及其附近区域漏光较为严重(请参照图3的浅色区域),影响图像显示品质。该两偏光片30、40采用外贴的设置方式,经偏光片30作用后所得到的偏振光需要先经过该彩色滤光片25后才能到达另一偏光片40,彩色滤光片25对穿过其中的偏振光产生一定散射作用,因而对经过偏光片30作用后所形成的偏振光造成破坏,降低液晶显示装置1的偏光效率和光穿透率,影响图像显示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液晶显示装置耗能大、应用范围小和无法保证显示质量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耗能低、应用范围广泛并可以保证显示质量的液晶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夹在该第一基板和该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分别设置在该第一、第二基板上的两个偏光片和一背光源,该第二基板上设置有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该像素电极和该公共电极形成的电场具有水平方向向量,其中该第二基板附着有一介电半反射膜,并且至少一个偏光片为非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该两偏光片都设置在相应基板内侧。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优点在于采用一介电半反射膜的设计,既可以利用该液晶显示装置内部的背光模组所发出的光亮,又可使用外界环境光,使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不完全依赖背光模组,达到节能效果,使液晶显示装置的应用领域更为广泛。偏光片采用设置在相应基板内侧的设置方式,不易被刮伤,并可消除彩色滤光片对偏振光的破坏,提高偏光效率和光穿透率,从而提升液晶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品质。偏光片采用非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耐化学溶剂,且耐热温度达200℃,并使液晶显示装置在较大视角范围都可获得较高对比度,有效改善其图像显示品质。采用内置的非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和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搭配使用时,由于相互正交的非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和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的光轴互相平行,对入射光波的漏光恰能互补,有效补偿液晶显示装置在较大视角范围内的漏光现象,可进一步提升液晶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品质。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两偏光片贴在相应基板的外侧表面上。图2是现有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在不同视角范围的对比度特性曲线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的漏光特性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采用非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在不同视角范围的对比度特性曲线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采用非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的漏光特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4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一下基板110,一和该下基板110相对设置的上基板120、一夹于该两基板110、120间的液晶层130和位于该下基板110下方的背光模组(图未示)。该下基板110内侧表面上设置有一介电半反射膜119、一公共电极111、一绝缘层112、一像素电极113、一下偏光片141和一下配向层116。该上基板120内侧表面上依次设置有一彩色滤光片127、一上偏光片143和一上配向层126。该介电半反射膜119附着在该下基板110上,该介电半反射膜119是两种介电材料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二氧化钛(TiO2)依次交错压着而成,为7至9层结构。由于该ITO和TiO2均为透明材质,并分别具有较高和较低的折射率,该特性使该介电半反射膜119同时具有反射和穿透功能。既可利用背光模组所发出的光亮,又可利用外界环境光为显示提供光源,使该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显示不完全依赖于该背光模组提供的光亮,达到节能功效。其中该介电半反射膜119也可以贴附在该下基板110的外侧表面。该公共电极111和像素电极113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成,如ITO或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等,为平行间隔设置的条状透明电极,附着在该介电半反射膜119上。该绝缘层112附着在该介电半反射膜119和该公共电极111及像素电极113上,采用透明绝缘材质,使该公共电极111和像素电极113保持绝缘。当施加驱动电压时,该公共电极111和像素电极113之间产生一具有水平方向向量的电场,该电场可使液晶层130的液晶分子在平面内发生旋转。该下偏光片141和该下配向层116依次附着在该绝缘层112上。其中该上、下偏光片143、141都是非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该下偏光片141和上偏光片143正交设置,两者偏光方向相互垂直。该二偏光片141、143采用非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其由具有液晶相(Liquid-crystalline Phase)的有机染料制成,其偏光特性为非寻常偏振态的入射光可以穿过该偏光片141、143;寻常偏振态的入射光穿过该偏光片141、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夹在该第一基板和该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分别设置在该第一、第二基板上的两个偏光片和一背光源,其中第二基板上设置有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该像素电极和该公共电极形成的电场具有水平方向向量,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基板附着有一介电半反射膜,并且至少一个偏光片为非寻常光偏振型偏光片,该两偏光片都设置在相应基板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秋莲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