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固定监测点数据的室内污染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13487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2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基于固定监测点数据的室内污染监测系统,属于室内污染监测领域。监测系统搭建步骤如下:首先,根据实际尺寸对所监测区域建立三维模型;根据室内实际的通风情况模拟计算出监测区域的流场;选择监测传感器的类型与相关参数;通过伴随方法计算出单个传感器的监测范围;通过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计算,确定监测传感器的数量及位置;完成监测系统的实际搭建。该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室内任意位置污染释放的实时监测与报警响应,在满足所要求的监测时间的前提下,使系统整体成本最优化。使系统整体成本最优化。使系统整体成本最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固定监测点数据的室内污染监测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室内污染监测
,具体涉及一套在室内稳定条件下利用固定探测传感器数据对室内污染物的实时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室内生活与工作的时间不断增加。据统计,现代人类全天有超过80%的时间生活在以建筑为主的人工环境内,室内环境的空气品质直接影响了人类的舒适性、健康和工作效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室内空气污染会对人体产生慢性的伤害,更严重的会直接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室内污染事件中,能否在有效的时间内检测到污染物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室内污染物监测系统的搭建方法相对简单,监测区域覆盖范围和有效响应时间无法保证,同时系统成本问题一般未加考虑。
[0003]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套基于固定监测点数据的室内污染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优化传感器的数量和位置,可以实现对监测区域的完全覆盖,并能够在有效时间内报警响应,同时一定程度降低了传感器的使用成本,有助于室内空气品质的改善与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室内污染的监测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套基于固定监测点数据的室内污染监测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基于固定监测点数据的室内污染监测系统,步骤如下:
[0007](1)根据实际空间尺寸对所监测区域建立三维模型;
[0008](2)了解所监测区域通风设施所在位置,在三维模型相对应的位置设置送风边界条件,根据实际送风参数,模拟计算出所监测区域的流场;
[0009](3)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探测传感器的类型与形式,确定满足要求的传感器灵敏度C
th
和最大允许响应时间T
m
,根据标准与规范,确定在当前所监测区域类型下,保证人员安全的可接受浓度C
cr
,计算允许的污染物总质量M
m
:M
m
=C
cr
×
V;
[0010]其中,V为所监测区域房间的总体积;
[0011]计算临界标准伴随位置概率f
x,cri

[0012]f
x,cri
=C
th
/M
m

[0013](4)污染物的传播受室内流场的影响,将传感器灵敏度,最大允许响应时间代入非稳态的污染物传播方程的伴随方程:
[0014][0015][0016][0017][0018][0019]其中,ψ
*
为伴随概率因子;τ为逆向的时间(τ=T-t);V
j
为x
j
轴方向的速度;ν
C
表示污染物的有效湍流扩散系数;δ(x)是脉冲函数,当x=0时,δ(x)=1,否则δ(x)=0;是传感器所在位置;Γ1、Γ2、Γ3为边界条件,n
i
为x
i
轴方向的单位矢量;通过污染物传播方程的伴随方程计算得出各个时间步长的标准伴随位置概率
[0020][0021]其中,为总质量M
s
的污染物释放源在t=0时刻从源位置到达传感器位置的可能性,是t=T时刻传感器位置的污染物浓度;计算从第一次读取到最大允许响应时间t=T
m
的所有时间步长所对应的标准位置概率其中,的区域即为传感器在单个时间步长的有效覆盖范围,每个时间步长的覆盖范围的并集即为此传感器位置的总覆盖范围;
[0022](5)通过计算传感器的数量及位置,在保证传感器使用成本最低的前提下,实现污染物监测区域的全覆盖;
[0023](6)按照所优化的传感器位置派人员搭建实际监测系统。
[0024]所述的探测传感器类型是由所监测污染物类型决定的,传感器类型是针对某一种特定污染物所选择的,且精度满足监测要求。
[0025]所述的优化传感器的数量与位置时采用的算法为遗传算法。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中污染物监测系统的搭建并非依据工程经验,而是根据室内流场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逆向获得传感器的有效覆盖范围,保证了监测区域覆盖的完整性和污染响应的时效性,同时,可以使得监测系统的搭建成本降为最低,本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套室内污染监测系统搭建的流程示意图。
[0028]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简化案例中的监测系统搭建的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技术方案(和附图)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一个简单的办公室为实施例,办公室内两名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办公家具,以人员附近区域为监测区域,搭建污染物监测系统。
[0031](1)根据实际空间尺寸对所监测区域建立三维模型。
[0032](2)根据实际考察,办公室中央吊顶内部嵌有中央空调机,办公桌上方设置有新风口,回风口位于入室侧。在模型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相应的送风边界条件,根据实际送风参数(中央空调送风速度2.5m/s,新风换气次数为2次),模拟计算出室内局部监测区域(Y=0.75m截面)的流场,如图2所示。
[0033](3)已知室内污染物为一氧化碳,选择一氧化碳探测传感器,确定传感器的灵敏度C
th
=1ppm(1.15g/m3),最大允许响应时间T
m
=5min,查阅相关标准与规范,确定在办公室房间类型下,保证人员安全的可接受浓度C
cr
=35mg/m3,计算允许的污染物总质量M
m

[0034]M
m
=C
cr
×
V=35mg/m3×
86.94m3=3042.9mg
[0035]其中,V为房间的总体积。计算临界标准伴随位置概率f
x,cri

[0036]f
x,cri
=C
th
/M
m
=1.15/3042.9=3.78
×
10-4
[0037](4)污染物的传播受室内流场的影响,初步将首个传感器放置在天花板上,将传感器灵敏度,最大允许响应时间等参数代入非稳态的污染物传播方程的伴随方程:
[0038][0039][0040][0041][0042][0043]其中ψ
*
为伴随概率因子,τ为逆向的时间(τ=T-t),V
j
为x
j
轴方向的速度,ν
C
表示污染物的有效湍流扩散系数,δ(x)是脉冲函数,当x=0时,δ(x)=1,否则δ(x)=0,是传感器所在位置。Γ1、Γ2、Γ3为边界条件,n
i
为x
i
轴方向的单位矢量。通过污染物传播方程的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固定监测点数据的室内污染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根据实际空间尺寸对所监测区域建立三维模型;(2)了解所监测区域通风设施所在位置,在三维模型相对应的位置设置送风边界条件,根据实际送风参数,模拟计算出所监测区域的流场;(3)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探测传感器的类型与形式,确定满足要求的传感器灵敏度C
th
和最大允许响应时间T
m
,根据标准与规范,确定在当前所监测区域类型下,保证人员安全的可接受浓度C
cr
,计算允许的污染物总质量M
m
:M
m
=C
cr
×
V;其中,V为所监测区域房间的总体积;计算临界标准伴随位置概率f
x,cri
:f
x,cri
=C
th
/M
m
;(4)污染物的传播受室内流场的影响,将传感器灵敏度,最大允许响应时间代入非稳态的污染物传播方程的伴随方程:的污染物传播方程的伴随方程:的污染物传播方程的伴随方程:的污染物传播方程的伴随方程:的污染物传播方程的伴随方程:其中,ψ
*
为伴随概率因子;τ为逆向的时间(τ=T-t);V
j
为x
j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雨邹宜轩王祎翟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