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型背光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3479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直下型背光灯,能够抑制扩散板的变形并提高发光品位,而且构件数量少。该直下型背光灯包括:使光源(10)发出的光透过并扩散的扩散板(4)和在该扩散板(4)的周围设置的框部(5)所一体成形的扩散板一体框部(3)、具有配置有前述扩散板(4)的开口部(11)且在内部配置有光源(10)的下框(2)。扩散板(4)具有从其中央侧向周边侧厚度连续增加的厚度变化部(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直下型背光灯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等所使用的背光灯,大致分为侧光型的背光灯和直下型的背光灯。其中,直下型的背光灯因为具有适于大型化、容易得到高辉度的特征等,所以特别可作为大型平面发光装置而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例如15英寸以上的大型画面所使用的平面发光装置,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直下型的背光灯。利用图示对习知的一般性直下型背光灯进行说明。这里,是以利用液晶面板等显示部和光学片的场合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图7为与线状的光源31的长边直交的平面的断面图。如图7所示,该背光灯由多数条光源(灯)31、作为具有开口部且在内部具有光源31的罩壳的下框32、在下框的内面所设置的反射层33、设置有液晶面板40等显示部的框状的上框34、在上框34和下框32之间所夹持的光学片35及扩散板36构成。光源31使用冷阴极管型的萤光灯。在上框34上设置有用于保持液晶面板等显示部的树脂制引导凸缘37。如该图7所示的例子那样,在习知的直下型背光灯中,上框34和扩散板36分别作为不同的构件,且只由扩散板36单独形成一构件。而且,扩散板36为在其整体范围内厚度一定的平板状构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早期公开的特开平10-106342号公报。日本专利早期公开的特开2002-182184号公报。在上述这种习知的直下型背光灯中,存在扩散板容易产生弯曲等变形的问题。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变形,是因为扩散板自重以及外部应力的影响、时效变化、来自反射片的热的影响等。当扩散板上产生弯曲等变形时,如扩散板产生弯曲等变形,则透过光的扩散均匀性下降,所以作为背光灯的发光品位下降。而且,在使用例如液晶面板这样的显示部和光学片的情况下,沿扩散板的变形,会在这些光学片和液晶面板上也产生变形,造成液晶显示不均匀。而且,因为上框等和扩散板各成一体,所以也存在背光灯的构件数量增加,因构件的管理成本和背光灯的组装工程数增加而造成的组装成本增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鉴于该状况而形成的,可抑制扩散板的变形并提高发光品位,而且构件数量少的直下型背光灯。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型背光灯包括使光源发出的光透过并扩散的扩散板和在该扩散板的周围设置的框部所一体成形的扩散板一体框部、具有配置有前述扩散板的开口部且在内部配置有光源的下框;其特征在于前述扩散板具有从其中央侧向周边侧厚度连续增加的厚度变化部。这样一来,扩散板和框部被一体成形,所以可利用框部使扩散板被加强而抑制该扩散板的变形,且使构件数量减少。另外,利用厚度变化部使作用在扩散板上的自重等应力被分散,使扩散板变得难以弯曲。在上述直下型背光灯中,前述扩散板也可采用只由前述厚度变化部形成的构成。这样一来,扩散板整体形成厚度变化部,所以形成一种从扩散板的中央部到周边部,厚度连续增加的构成,使扩散板的弯曲达到最小限度。而且,由于中央部较周边部辉度高,所以特别是作为图像用的背光灯可得到高发光品位。而且,前述扩散板也可采用由从其中央侧向周边侧厚度连续增加的厚度变化部、厚度一定的等厚部形成的构成。在等厚部,透过率变得一定,容易使辉度均匀,所以藉由使等厚部和厚度变化部适当组合,可使辉度的均匀性和弯曲的控制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前述厚度变化部设于前述扩散板的周边部,前述等厚部设于前述厚度变化部的中央侧为佳。这样一来,可利用等厚度使扩散板中央部的辉度变得均匀,且利用厚度变化部抑制扩散板的弯曲。而且,由于中央部较周边部辉度增高,所以特别是作为图像用的背光灯可得到高发光品位。扩散板的厚度在0.5mm以上且在5mm以下为佳。这是因为,如较0.5mm薄,则刚性不足而容易发生变形,同时光的扩散不足而使发光品位低下。而且因为,如较5mm厚,则自重变得过大而容易产生弯曲,同时材料的使用量增多而使制造成本上升。而且,藉由使扩散板的厚度为0.5~5mm的范围,可抑制扩散板的厚度差过大而使辉度变得过分不均匀。前述扩散板的表面平滑地进行连续为佳。这是因为,如果存在不平滑地进行连续的部分,则该部分的发光变得不均匀,使发光品位下降。由于使扩散板和框部形成一体,所以抑制了扩散板的变形,并使构件数量减少。另外,由于设置了厚度变化部,所以使作用在扩散板上的自重等应力分散,而使扩散板难以弯曲。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形态的直下型背光灯的分解斜视图。图2为图1的直下型背光灯的扩散板一体框部的平面图。图3为图1的直下型背光灯的断面图。图4为图2的A-A线的断面图。图5(a)~(d)全都为扩散板一体框部的变形例的断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形态的直下型背光灯的断面图。图7为习知的直下型背光灯的断面图。符号说明 1直下型背光灯;2下框; 2a内壁;3扩散板一体框部;4扩散板; 4a扩散板的外面(表面);4b扩散板的内面(表面);5框部; 5a第一高度差部;5b第二高度差部; 5c引导突起;6直下型背光灯; 7局部厚壁部;10光源; 11开口部;12、13光学片;14双面带;15反射板;20液晶画面;31光源; 32下框;33反射层;34上框;35光学片;36扩散板;37引导凸缘;c中心点; g反向变化部分;t等厚部; t1扩散板4的最小厚度;t2扩散板4的最大厚度; t5框部5的厚度;h厚度变化部; h1曲面厚度变化部;h2平面厚度变化部;k角部分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用的直下型背光灯1的概略构成的展开斜视模式图,图3为其断面图(与光源10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断面的断面图)。该直下型背光灯1包括在上方具有开口部11的箱状的下框2、在该下框2的内部彼此平行配置的多数根光源10。另外,直下型背光灯1还包括为了堵塞下框2的前述开口部11而在该开口部11上配置的扩散板一体框部3、沿该扩散板一体框部3的外面彼此重叠配置的2张光学片12,13、将这些光学片12,13中的扩散板一体框部3侧的光学片12和扩散板一体框部3彼此粘着的双面带14。下框2和扩散板一体框部3利用未图示的连结机构被彼此连结。作为该连结机构,可采用在例如扩散板一体框部3的侧面16上设有突起部,另一方面,在下框2的内壁2a上设有可与前述突起部扣合的扣合孔,并使这些突起部和扣合孔进行扣合的连结机构,另外也可采用螺旋夹等各种机构。另外,作为下框2的材质,适合采用放热性和机械强度、形状稳定性良好的铝等金属。而且,在下框2的底面和光源10之间,为了增强直下型背光灯1的发光效率并提高辉度,设置有反射板15。图2为从外面侧对扩散板一体框部3进行观察的平面图,图4为图2的A-A线的断面图。如图4所示,扩散板一体框部3由使来自光源10的光透过并扩散且形成发光面的扩散板4、在该扩散板4的周围所设置的框部5构成。框部5较扩散板4厚。而且,扩散板4的外面4a为平面。而且,扩散板4的外面4a为长方形,并形成与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画面大致对应的形状。框部5包括与扩散板4邻接并设于其周围,且较扩散板4的外面4a高出一层的第一高度差部5a、设于该第一高度差部5a的周围,且较该第一高度差部5a高出一层的第二高度差部5b。如图3的断面图所示,在2张光学片12、13中,内侧的光学12利用第一高度差部5a而限制向面内方向的移动,在该光学片12的外侧所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型背光灯,包括:使光源发出的光透过并扩散的扩散板和在该扩散板的周围设置的框部所一体成形的扩散板一体框部、具有配置有前述扩散板的开口部且在内部配置有光源的下框;其特征在于:前述扩散板具有从其中央侧向周边侧厚度连 续增加的厚度变化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羽生笃史
申请(专利权)人: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