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春雨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智能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1542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智能救生圈,包括U型救生圈主机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两端端头部位的推进器;在所述救生圈主机体内部安设有控制器、用于对推进器的运行进行控制的动力控制电路单元以及用于接收来自外部遥控器控制信号的遥控信号接收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推进器后部内侧的供电电池组件;在所述救生圈主机体外侧设置有操控面板,且在操控面板上设置有用于进行一键返航的一键返航控制按钮;实际应用过程中,本设计的独特结构及外形设计可以实现任意一面扔下水都能够快速使用,减少准备时间,U型救生圈主机体设计可将落水者保护在内侧,电动遥控救生圈代替人工抛洒救生圈,能远距离遥控到指定位置救人。救人。救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智能救生圈
[
][0001]本技术涉及救生圈产品
,尤其涉及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效果突出,智能化程度高的新型智能救生圈。
[
技术介绍
][0002]救生圈是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救生圈的形状为环状,中间开口,使用者将上身穿过中间开口并把双手搭在环状救生圈上,就可在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救生圈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当有人意外落水或在海上救援时,拯救人员需要开船至落水者附近或海难现场,然后将救生圈抛洒至落水者身旁,落水者抓取到救生圈后才能较为安全地继续等待救援,拯救人员也才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和更加安全地实施救援。
[0003]现有的救生圈都是需要人工抛洒,这一方面要求拯救人员必须赶到落水现场,但若现场环境不利于救援艇航行,则极为影响救援工作,甚至无法顺利实施救援,而若需要同时对多名落水者施加救援,则需要反复移动至各个落水者位置,然后分别抛洒救生圈,导致救援速度缓慢;另一方面,救生圈一般都较为厚重,而重量较轻的又容易受风力或空气阻力影响,导致救生圈抛洒的准确性极难控制,而又因落水者大多都是不会游泳的,一些会游泳的落水者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也会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如果拯救人员不能顺利将救生圈抛洒至落水者身旁,落水者就无法抓得住救生圈,即使拯救人员有多余的救生圈进行重新抛洒,也必将极大地耽误救援工作。另外,若落水者位置无法供救生船驶入,或拯救人员没有救生船时,使用现有的救生设备将无法对落水者进行施救。
[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效果突出,智能化程度高的新型智能救生圈。
[0005]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智能救生圈,包括U型救生圈主机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两端端头部位的推进器;在所述救生圈主机体内部安设有控制器、用于对推进器的运行进行控制的动力控制电路单元以及用于接收来自外部遥控器控制信号的遥控信号接收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推进器后部内侧的供电电池组件;在所述救生圈主机体外侧设置有操控面板,且在操控面板上设置有用于进行一键返航的一键返航控制按钮;该推进器、供电电池组件、动力控制电路单元、操控面板以及遥控信号接收装置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0006]所述推进器与U型救生圈主机体之间旋转式活动连接;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两侧分别设置有便于使用者握持的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且在推进器外侧还设置有便于对内部部件进行维修的检修盖;
[0007]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以及设置于U型救生圈主机体两端端头部位的两推进器沿横向中心平面对称设置;在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前端端头部位还设置有照明灯支撑架以
及架设于所述照明灯支撑架上、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探照灯;
[0008]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端头部位左右两侧都设置有防撞条。
[0009]优选地,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外部还设置有用于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喊话的水下大功率喊话系统;所述水下大功率喊话系统包括信号源单元、音频功率放大器、网络匹配单元以及换能器。
[0010]优选地,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前端部位还设置有用于进行实时图像传输和救援记录的红外摄像头。
[0011]优选地,所述供电电池组件为可充电锂电池;在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外侧设置有防水电源插接口。
[0012]优选地,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外侧还安设有报警闪光灯,且在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前端端头部位以及后侧部位都贴附设置有LED示廓灯灯条;该报警闪光灯、LED示廓灯灯条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包括上壳体以及与所述上壳体卡合式连接的下壳体,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连接部位设置有防水硅胶密封圈。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一种新型智能救生圈通过同时设置U型救生圈主机体11以及分别设置于U型救生圈主机体11两端端头部位的推进器(12/13),在救生圈主机体11内部安设控制器、用于对推进器(12/13)的运行进行控制的动力控制电路单元以及用于接收来自外部遥控器控制信号的遥控信号接收装置,结合分别设置于推进器(12/13)后部内侧的供电电池组件,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在救生圈主机体11外侧设置操控面板113,且在操控面板113上设置用于进行一键返航的一键返航控制按钮,能够在救到人后一键返航,将落水者自动带回救生圈出发点,实际应用过程中,本设计的独特结构及外形设计可以实现任意一面扔下水都能够快速使用,减少准备时间,U型救生圈主机体11设计可将落水者保护在内侧,电动遥控救生圈代替人工抛洒救生圈,能远距离遥控到指定位置救人。
[附图说明][0015]图1是本技术一种新型智能救生圈的立体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1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此技术。
[0017]请参阅图1,本技术一种新型智能救生圈1包括U型救生圈主机体11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11两端端头部位的推进器(12/13);在所述救生圈主机体11内部安设有控制器、用于对推进器(12/13)的运行进行控制的动力控制电路单元以及用于接收来自外部遥控器控制信号的遥控信号接收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推进器(12/13)后部内侧的供电电池组件;在所述救生圈主机体11外侧设置有操控面板113,且在操控面板113上设置有用于进行一键返航的一键返航控制按钮;该推进器(12/13)、供电电池组件、动力控制电路单元、操控面板113以及遥控信号接收装置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8]所述推进器(12/13)与U型救生圈主机体11之间旋转式活动连接;所述U型救生圈
主机体11两侧分别设置有便于使用者握持的第一扶手111和第二扶手112,且在推进器(12/13)外侧还设置有便于对内部部件进行维修的检修盖;
[0019]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11以及设置于U型救生圈主机体11两端端头部位的两推进器(12/13)沿横向中心平面对称设置;在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11前端端头部位还设置有照明灯支撑架以及架设于所述照明灯支撑架上、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探照灯;
[0020]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11端头部位左右两侧都设置有防撞条。
[0021]本申请通过同时设置U型救生圈主机体11以及分别设置于U型救生圈主机体11两端端头部位的推进器(12/13),在救生圈主机体11内部安设控制器、用于对推进器(12/13)的运行进行控制的动力控制电路单元以及用于接收来自外部遥控器控制信号的遥控信号接收装置,结合分别设置于推进器(12/13)后部内侧的供电电池组件,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在救生圈主机体11外侧设置操控面板113,且在操控面板113上设置用于进行一键返航的一键返航控制按钮,能够在救到人后一键返航,将落水者自动带回救生圈出发点,实际应用过程中,本设计的独特结构及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智能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救生圈主机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两端端头部位的推进器;在所述救生圈主机体内部安设有控制器、用于对推进器的运行进行控制的动力控制电路单元以及用于接收来自外部遥控器控制信号的遥控信号接收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推进器后部内侧的供电电池组件;在所述救生圈主机体外侧设置有操控面板,且在操控面板上设置有用于进行一键返航的一键返航控制按钮;该推进器、供电电池组件、动力控制电路单元、操控面板以及遥控信号接收装置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推进器与U型救生圈主机体之间旋转式活动连接;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两侧分别设置有便于使用者握持的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且在推进器外侧还设置有便于对内部部件进行维修的检修盖;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以及设置于U型救生圈主机体两端端头部位的两推进器沿横向中心平面对称设置;在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前端端头部位还设置有照明灯支撑架以及架设于所述照明灯支撑架上、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探照灯;所述U型救生圈主机体端头部位左右两侧都设置有防撞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雨
申请(专利权)人:王春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