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掉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96871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8: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掉落装置(100),具备:轴承接构件(13),其以跨左右方向覆盖传动轴(11)的方式配置于传动轴(11)的下方,在传动轴(11)向下方移动了时,承接传动轴(11);和支承部(14、16、108),其从车体(101)的下部支承轴承接构件(13)。轴承接构件(13)具有设置于左右方向一端部的第1安装部(132、132A)和设置于左右方向另一端部的第2安装部(133、133A),支承部(14、16、108)具有:第1支承部(14、16),其将第1安装部(132、132A)固定于车体(101)的下部;和第2支承部(108),其设置于车体(101)的下部,供第2安装部(133、133A)嵌合。133A)嵌合。133A)嵌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掉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止车辆的传动轴掉落的防掉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作为这种技术,已知有如下装置:其一端固定于车体的下部,另一端跨传动轴的下部固定于邻接的排气管,来防止传动轴掉落。该装置记载于例如专利文献1中。
[0003]然而,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那样,若将防掉落装置的两端固定安装于车体的下部,则当车辆碰撞到障碍物等致使传动轴相对于车体相对地向后方移动了时,防掉落装置的安装部可能会受到较大损伤。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42774号公报(JP2004-042774A)。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止传动轴掉落的防掉落装置,所述传动轴在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前端与驱动源的输出轴连结,后端与差动机构的输入轴连结。该防掉落装置具备:轴承接构件,其以跨左右方向覆盖传动轴的方式配置于传动轴的下方,在传动轴向下方移动了时,承接传动轴;和支承部,其从车体的下部支承轴承接构件。轴承接构件具有:第1安装部,其设置于左右方向一端部;和第2安装部,其设置于左右方向另一端部。支承部具有:第1支承部,其将第1安装部固定于车体的下部;和第2支承部,其设置于车体的下部,供第2安装部嵌合。
附图说明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与附图相关的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进一步阐明。
[0008]图1是示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防掉落装置的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0009]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防掉落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0010]图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防掉落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0011]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防掉落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0012]图5是示出图1的传动轴相对于车体相对地向后方移动了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0013]图6是示出图2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0014]图7A是示出图4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0015]图7B是图7A的A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参照图1~图7B,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防掉落装置
应用于传动轴,所述传动轴是将搭载于车辆的驱动源的驱动力经由差动机构传递到驱动轮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
[0017]图1是示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防掉落装置的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以下为便于说明,如图所示,将相互正交的3个方向分别定义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按照该定义对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前后方向是车辆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是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下方向是车辆的高度方向。
[0018]如图1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0具备:传动轴11,其在车体101的下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旋转支承部12,其将传动轴11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体101;以及防掉落装置100,其防止传动轴11从车体101掉落。
[0019]传动轴11的前端经由联轴器111与驱动单元102连结。驱动单元102具有支承于车体101的发动机103和变速器104,传动轴11的前端尤其与变速器104的输出轴105连结。传动轴11的后端经由联轴器112,与支承于车体101的差动机构106的输入轴107连结。
[0020]在本实施方式中,传动轴11具有配置于车辆的前侧的前侧传动轴11a和配置于后侧的后侧传动轴11b。前侧传动轴11a与后侧传动轴11b通过等速联轴器113连结。前侧传动轴11a具有设置于前端部的联轴器111和设置于后端部的等速联轴器113的杯状部,后侧传动轴11b具有收容于等速联轴器113的杯状部中的十字叉部和设置于后端部的联轴器112。
[0021]旋转支承部12设置于传动轴11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例如后侧传动轴11b的前端部。旋转支承部12具有:中间轴承支架121,其将后侧传动轴11b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托架122,其将中间轴承支架121固定于车体101的下部;以及弹性部123,其夹设于中间轴承支架121与托架122之间。通过将中间轴承支架121经由托架122固定于车体101的下部,由此传动轴11以能够相对于车体101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体101。
[0022]弹性部123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整体形成为环状,并且形成为能够覆盖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中间轴承支架121的外周面。当传动轴11要向后方移动时,弹性部123断裂,由此防止过大的外力作用于中间轴承支架121和托架122。
[0023]防掉落装置100设置于前侧传动轴11a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和后侧传动轴11b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这些防掉落装置100的结构彼此相同。防掉落装置100具有在传动轴11向下方变位了时承接传动轴11的轴承接构件13。
[0024]图2是示出轴承接构件13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轴承接构件13配置于传动轴11的下方,构成为跨左右方向覆盖传动轴11,整体呈凹状或大致U字状。轴承接构件13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构成用于将轴承接构件13安装于车体下部的第1安装部132和第2安装部133。轴承接构件13是将例如规定厚度且规定宽度的金属制的带状板构件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的。
[0025]更具体而言,轴承接构件13具有:左右一对侧板部131a、131a,它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和底板部131b,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与左右一对侧板部131a、131a的下端分别连接。侧板部131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和底板部131b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都具有后侧传动轴11b的直径以上的长度,传动轴11由一对侧板部131a和底板部131b空出规定间隙地包围起来。
[0026]此外,在图2中,将轴承接构件13构成为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下呈大致矩形状,但也可以构成为上方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当将轴承接构件13构成为大致U字形状时,传动轴11向下方移动了时的轴承接构件13与传动轴11的接触面积增大,能够有效抑制传动轴11向
下方移动。
[0027]图3是轴承接构件13的侧视图。如图2、3所示,侧板部131a在其上部具有扭转部131c,侧板部131a借助扭转部131c扭转约90
°
,侧板部131a的面向左右方向的表面变为面向前后方向。即,通过扭转部131c,侧板部131a的表面所朝向的方向改变。图4是示出防掉落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扭转部131c设置于相对于传动轴11的上表面靠上方。由此能够防止传动轴11与扭转部131c的干扰。
[0028]如图2~4所示,第1安装部132从左侧的侧板部131a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突出。第1安装部132是通过将左侧的侧板部131a的上端向后方折弯加工而形成的。
[0029]如图4所示,第1安装部132形成为与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车体101的下部大致平行。在第1安装部132,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掉落装置,是防止传动轴(11)的掉落的防掉落装置(100),所述传动轴(11)在车体(10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前端与驱动源(102)的输出轴(105)连结,后端与差动机构(106)的输入轴(107)连结,所述防掉落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具有:轴承接构件(13),其以跨左右方向覆盖所述传动轴(11)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传动轴(11)的下方,在所述传动轴(11)向下方移动了时,承接所述传动轴(11);和支承部(14、16、108),其从所述车体(101)的下部支承所述轴承接构件(13),所述轴承接构件(13)具有设置于左右方向一端部的第1安装部(132、132A)和设置于左右方向另一端部的第2安装部(133、133A),所述支承部(14、16、108)具有:第1支承部(14、16),其将所述第1安装部(132、132A)固定于所述车体(101)的下部;和第2支承部(108),其设置于所述车体(101)的下部,供所述第2安装部(133、133A)嵌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掉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安装部(133)和所述第2支承部(108)形成为所述第2安装部(133)与所述第2支承部(108)在前后方向上嵌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掉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安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椋乡园田浩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