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液晶面板的框胶技术

技术编号:2707602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首先,提供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且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上分别形成配向膜。接着,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框胶与液晶层,通过框胶将液晶层围绕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其中,框胶的总离子浓度小于30ppm,且Na↑[+]的浓度小于10ppm、K↑[+]的浓度小于5ppm、Mg↑[+2]的浓度小于5ppm、Ca↑[+2]的浓度小于5ppm。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液晶面板以及一种液晶面板的框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且特别涉及一种液晶面板(liquidcrystal display panel,LCD panel)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液晶面板的框胶(sealant)的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针对多媒体社会的急速进步,多半受惠于半导体元件或人机显示装置的飞跃性进步。就显示器而言,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因具有优异的显示质量与其经济性,一直独占近年来的显示器市场。然而,对于个人在桌上操作多个终端机/显示器装置的环境,或是以环保的观点切入,若以节省能源的潮流加以预测阴极射线管因空间利用以及能源消耗上仍存在很多问题,而对于轻、薄、短、小以及低消耗功率的需求无法有效提供解决之道。因此,具有高画质、空间利用效率佳、低消耗功率、无辐射等优越特性的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LCD)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一般的液晶面板主要是由两片基板以及设置于两基板间的液晶层所构成。无论是主动矩阵式液晶显示器或者是被动矩阵式液晶显示器,两片基板上都必须具有配向膜,而配向膜的主要功能在于对液晶分子进行配向,而使得液晶分子会在两片基板之间呈现扭转的现象。常见的配向膜制造主要可以区分为配向材料层的形成以及图案化配向材料层两部份。其中,图案化配向材料层的方式通常是利用包覆在滚轮上的布毛连续对基板摩擦(rubbing),以对配向材料层进行配向,进而完成配向膜的制造。然而,随着面板不断朝向大尺寸的趋势发展,以传统滚轮配向的均匀性受限于滚轮与布毛均匀性不易控制、静电与微粒的影响,可能导致配向不稳定的困扰。为解决上述困扰,在公知技术中亦有紫外光配向、离子配向(ion beam alignment)与等离子配向等非接触式配向技术,其中又以离子配向较具有批量生产的特性。图1是离子配向的示意图,而图2是配向膜与框胶产生反应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与图2,离子配向技术是通过离子束50以特定倾斜角θ入射基板110上的配向材料层120,通过离子轰击(ionbombardment)而对配向材料层120进行配向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在离子配向技术中,若用传统摩擦配向技术所使用的聚酰亚胺(polyimide,PI)作为配向材料层120,则以离子轰击此配向材料层120时,聚酰亚胺的结构将会受到破坏造成结构不稳定,因而容易与框胶80等有机物质产生反应而造成污染。更详细地说,在以离子轰击配向材料层120后,配向材料层120表面会产生许多活性基122,而这些活性基122容易与框胶80中的离子82产生反应。如此,将使得液晶面板在显示时产生亮点或暗点,或是造成局部的配向膜失去配向的功能,导致液晶面板的显示质量受到影响。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在离子配向技术中需使用类钻石碳(diamondlike carbon,DLC)作为配向材料层。因此,若要以离子配向的方式来制造配向膜,则需另外花费成本来添购类钻石碳设备。此外,离子配向技术需于真空环境下进行,亦即类钻石碳设备与离子轰击的设备皆需为真空设备,但由于真空设备保养不易且稼动率低,如此将影响产量并增加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以防止因离子配向工艺而使产生于配向膜表面的活性基与框胶中的离子产生反应,进而改善液晶面板的显示质量。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面板的框胶的形成方法,其可降低框胶中的离子与液晶面板的配向膜表面的活性基产生反应的概率。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面板,以减少因离子配向工艺而使产生于配向膜表面的活性基与框胶中的离子产生反应的机会,进而改善液晶面板的显示质量。为达上述或是其它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首先,提供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且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上分别形成配向膜。接着,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框胶与液晶层,通过框胶将液晶层围绕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其中,框胶的总离子浓度小于30ppm,且Na+的浓度小于10ppm、K+的浓度小于5ppm、Mg+2的浓度小于5ppm、Ca+2的浓度小于5ppm。在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与框胶的方法例如是先于第一基板上形成框胶,之后再进行液晶滴入工艺,以于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且液晶层位于框胶所围出的区域内。接着,再将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组装。在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与框胶的方法例如是先于第一基板上形成框胶,且此框胶具有缺口。接着,将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组装。之后,进行真空注入工艺,自框胶的缺口注入液晶分子,以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在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于进行真空注入工艺后,还包括形成封口胶,以覆盖框胶的缺口。其中,封口胶的总离子浓度小于200ppm,且Cl-的浓度小于150ppm、Na+的浓度小于10ppm、K+的浓度小于10ppm。在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上述配向膜的形成方法例如是先于第一及第二基板上形成配向材料层,之后再图案化此配向材料层,以形成配向膜。在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上述形成配向材料层的方法例如是喷墨法。在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上述形成配向材料层的方法例如是转印法。在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上述图案化配向材料层的方法例如是离子配向法(ion beam alignment)。在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上述配向膜的材质包括聚酰亚胺。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液晶面板的框胶,此框胶的总离子浓度小于30ppm,且Na+的浓度小于10ppm、K+的浓度小于5ppm、Mg+2的浓度小于5ppm、Ca+2的浓度小于5ppm。本专利技术又提出一种液晶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框胶以及液晶层。其中,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分别具有配向膜,而框胶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此框胶的总离子浓度小于30ppm,且Na+的浓度小于10ppm、K+的浓度小于5ppm、Mg+2的浓度小于5ppm、Ca+2的浓度小于5ppm。此外,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且位于框胶所围出的区域内。在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上述液晶面板还包括封口胶,而框胶例如具有缺口,且封口胶覆盖缺口。其中,封口胶的总离子浓度小于200ppm,且Cl-的浓度小于150ppm、Na+的浓度小于10ppm、K+的浓度小于10ppm。在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上述配向膜的材质包括聚酰亚胺。在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基板例如为主动元件阵列基板,而第二基板例如为彩色滤光基板。在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基板例如为具有彩色滤光膜层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而第二基板例如为玻璃基板。本专利技术因通过控制框胶的总离子浓度以及Na+、K+、Mg+2与Ca+2等离子的浓度,所以可降低因离子配向工艺而使产生于配向膜表面的活性基与框胶中的离子产生反应的概率,进而提高液晶面板的显示质量。为让本专利技术之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离子配向的示意图。图2是配向膜与框胶产生反应的示意图。图3A与图3B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4是图3B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图5A至图5C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形成框胶与液晶层的方法。主要元件标记说明50离子束80、230框胶8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包括:提供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且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上分别形成配向膜;以及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框胶与液晶层,通过该框胶将该液晶层围绕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其中该框胶的总离 子浓度小于30ppm,且Na↑[+]的浓度小于10ppm、K↑[+]的浓度小于5ppm、Mg↑[+2]的浓度小于5ppm、Ca↑[+2]的浓度小于5pp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玉仙杨世宗孙国昇李怀安罗宇城刘胜发陈昆泓赵志鸿
申请(专利权)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