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7566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包括车架、升降机构和托轮机构;所述车架包括中空的框架、用于行走的车轮;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平行设置在框架上方的升降平台、连接框架和升降平台的两个剪刀撑、用于驱动剪刀撑动作的升降油缸;所述托轮机构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以及呈矩形布置的一个主动轮和三个从动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了现有运管车的缺点,提高了各工位托轮电机的寿命和设备可靠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并将设备整体高度降低,经济性好,便于维护,设备自动化精度高,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属于铸铁管道加工转运设备

技术介绍
对于规格DN1100以上的铸铁管,在精整线生产区域,一般采用运管车进行工位之间的转运。铸铁管从退火炉出来后直接转运至精整线生产区域,此时铸铁管为热态管,需始终保持旋转,才能确保铸铁管不会椭圆。精整线生产区域的每一个工位都设有托轮装置来进行铸铁管的旋转。目前,常规运管车是使用V型托轮架来固定铸铁管,固定牢固度较差,在工位之间转运时必须将各工位上的托轮装置完全停止,才能进行运管车的举升接管和降落放管动作,否则铸铁管有可能在接管或放管时从V型托架上翻滚出去,造成事故。同时,由于转运过程中铸铁管无法旋转,易造成热态铸铁管椭圆现象的产生,降低了产品合格率;各工位托轮电机的频繁起停,也会降低电机寿命及设备可靠性。另外,为了接放管操作的便宜性,对运管车还有一些其他要求:在初始状态下,运管车最高点必须低于铸铁管最低点才能方便接管,转运时运管车举起的铸铁管最低点必须高于各工位托轮装置的最高点,才能便于放管,因此,不仅需要运管车有较大的升降范围,还需要其有较低的基础。目前,由于运管车车身的高度较高,要想使其最高点低于铸铁管最低点、并便于工作人员观察并检测铸铁管,运管车必须配合深坑基础,经济性差,且不便于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包括车架、升降机构和托轮机构;所述车架包括中空的框架,框架四角设置用于行走的车轮;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平行设置在框架上方的升降平台、连接框架和升降平台的两个剪刀撑、用于驱动剪刀撑动作的升降油缸;所述剪刀撑包括交叉且中部铰接的内臂和外臂,两个剪刀撑的铰接处通过连接轴连接起来,所述内臂的下端与框架铰接固定、其上端与升降平台底部滑动连接,外臂的下端与框架滑动连接、其上端与升降平台铰接固定;所述升降油缸的缸体铰接固定在框架上、其活塞杆端与焊接在内臂中部的第二油缸座铰接;在所述外臂上还安装有倾角传感器;所述托轮机构包括固定在升降平台两侧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在第一支座上固定设置一主动托轮和一从动托轮,在第二支座上固定设置两个从动托轮,所述主动托轮和三个从动托轮呈矩形布置;在所述第一支座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主动托轮转动的旋转电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车轮包括一组主动轮和一组从动轮。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框架的四角固定设置车轮安装板,车轮安装板的顶部与框架顶部齐平,主动轮和从动轮固定在车轮安装板下方。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主动轮与连接有制动器的变频电机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从动轮的从动轴上还设置有编码器。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框架内壁上设置有两个下支座、两条下滑道,所述升降平台底部设置有与下支座相对应的上支座、与下滑道相对应的上滑道。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内臂的底部与下支座铰接,其顶部设置可沿上滑道滑动的滚轮,所述外臂的顶部与上支座铰接,其底部设置可沿下滑道滑动的滚轮。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支座、第二支座上均并排均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托轮的螺栓孔,螺栓孔的间距与工位托管装置的调整间距相同。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旋转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减速器,减速器的动力输出轴与主动托轮的轮轴之间通过链轮链条机构传动动力。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第一支座底部与升降平台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旋转电机的加强筋板。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取得的技术进步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运转过程让热态铸铁管始终保持旋转,避免了铸管椭圆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并通过变频控制铸铁管的旋转线速度,使其与各个工位托轮装置的旋转线速度保持一致,实现铸管转运过程的不停机无缝对接,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由于避免了各工位托轮电机频繁起停,电机的使用寿命和设备可靠性也获得显著改善。本技术的车架采用框架结构,升降油缸收缩后折叠在框架内部,使升降平台与框架贴合,且车轮设置在框架中部,最大限度降低了运管车的车身高度,提高了运管车的升降范围,无需在深坑基础内运行,便于维护,适应性强。本技术采用两个剪刀撑实现托轮机构的升降,并辅以两个升降油缸,对升降平台均匀托举,提高了负重情况下的升降稳定性,避免受力不均导致的铸铁管掉落。本技术的托轮间距可调节,可以适应不同规格铸铁管的生产运输要求,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本技术采用倾角传感器检测运管车举升高度,并在倾角传感器外部通过防护罩进行防护,设备自动化精度高,可实现与工位托管装置的精准对接,可靠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车架(不包含车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剪刀撑部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A-A向剖视示意图;图7为升降平台和托轮机构部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B-B向剖视示意图;图9为托轮机构的工作示意图;其中,11-框架,12-车轮安装板,13-主动轮,14-从动轮,15-变频电机,16-下支座,17-第一油缸座,18-下滑道,21-升降平台,22-剪刀撑,23-升降油缸,24-内臂,25-外臂,26-连接轴,27-倾角传感器,28-第二油缸座,29-滚轮,31-第一支座,32-第二支座,33-主动托轮,34-从动托轮,35-旋转电机,36-减速器,37-链轮链条机构,38-加强筋板,39-轴承座,30-轴承,43-连接杆,44-螺栓孔,45-轴承,5-铸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和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如图1~图9所示,包括车架、升降机构和托轮机构。所述车架用于实现行走移动,升降机构用于调整托轮机构的高度、使之与精整线生产区域工位的托管装置高度相匹配,托轮机构用于托起钢管并带动其转动。所述车架包括由槽钢与H型钢焊接而成的框架11,框架11为中空结构;在框架11的四角固定设置车轮安装板12,车轮安装板12的顶部与框架11顶部齐平,在车轮安装板12下方设置车轮;如图1所示,在框架11左侧设置一组主动轮13、框架11右侧设置一组从动轮14。所述两个主动轮13之间通过主动轴传动连接,主动轴贯穿两个主动轮13后、与固定在框架11上的轴承座39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框架11上还固定设置一变频电机15,变频电机15的动力输出轴与主动轴传动连接、为主动轮13提供行走动力;所述变频电机15还连接有制动器,以实现快速启动、稳定制动。所述两个从动轮14之间通过从动轴传动连接,从动轴贯穿两个从动轮14后、与固定在框架11上的轴承座39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升降机构和托轮机构;所述车架包括中空的框架(11),框架(11)四角设置车轮;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平行设置在框架(11)上方的升降平台(21)、连接框架(11)和升降平台(21)并实现升降动作的两个剪刀撑(22)、用于驱动剪刀撑(22)动作的升降油缸(23);所述托轮机构包括固定在升降平台(21)上且呈矩形布置的托轮组,所述托轮组包括一个主动托轮和三个从动托轮,一主动托轮(33)和一从动托轮(34)通过第一支座(31)固定在升降平台(21)一端,两个从动托轮(34)通过第二支座(32)固定在升降平台(21)的另一端;所述托轮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主动托轮(33)转动的旋转电机(3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升降机构和托轮机构;所述车架包括中空的框架(11),框架(11)四角设置车轮;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平行设置在框架(11)上方的升降平台(21)、连接框架(11)和升降平台(21)并实现升降动作的两个剪刀撑(22)、用于驱动剪刀撑(22)动作的升降油缸(23);所述托轮机构包括固定在升降平台(21)上且呈矩形布置的托轮组,所述托轮组包括一个主动托轮和三个从动托轮,一主动托轮(33)和一从动托轮(34)通过第一支座(31)固定在升降平台(21)一端,两个从动托轮(34)通过第二支座(32)固定在升降平台(21)的另一端;所述托轮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主动托轮(33)转动的旋转电机(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包括一组主动轮(13)和一组从动轮(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其特征在于:在框架(11)的四角固定设置车轮安装板(12),车轮安装板(12)的顶部与框架(11)顶部齐平,主动轮(13)和从动轮(14)固定在车轮安装板(12)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13)与连接有制动器的变频电机(15)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从动轮(14)的从动轴上还设置有编码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托轮机构的运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刀撑(22)包括交叉且中部铰接的内臂(24)和外臂(25),两个剪刀撑(22)的铰接处通过连接轴(26)连接起来,所述内臂(24)的下端与框架(11)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晓飞李成章何齐书李军习杰王彦怀陈尉蒿润涛李培海
申请(专利权)人:新兴河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