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7472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壳体、一导光元件及多个光源,该壳体具有一底面及一端与该底面相连的多个侧面,该多个侧面的另一端形成一开口,导光元件位于该壳体开口处,多个光源设于该壳体内并排布于导光元件下方,该壳体底面设有多个凸起,相邻两凸起与该壳体底面形成一朝向相应光源的反射曲面,该导光元件具有一靠近光源的下表面及与该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该上表面为一棱镜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组出光均匀,且亮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液晶显示器由于其轻、薄、小与耗电低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液晶本身不具备发光特性,因此需背光模组为其提供背光源,来实现液晶的显示功能。背光模组分为侧光式与直下式两种。对于中小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侧光式背光模组具有轻、薄及耗电低等优点。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需求日趋增多,而侧光式背光模组难以满足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亮度要求,因而直下式背光模组迅速发展起来。请参阅图1,现有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组10一般包括一壳体11、多个反射板12、多个光源13、一第一扩散片15、一棱镜片16及一第二扩散片17。该壳体11具有一开口,第一扩散片15、棱镜片16及第二扩散片17依序设于该壳体11的开口处,该多个反射板12设于壳体11的底面及侧面表面,该多个光源13设于壳体11的底面上。其中,光源13为冷阴极射线管或发光二极管,其发出的光束经反射及散射后射向液晶显示面板。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10,由于光源13与背光模组10的出光面各处距离不相同,从而会导致出射光亮度不均,因而在壳体11的开口处及第一扩散片15的下方设置一扩散板14,以提高出射光亮度的均匀性。请配合参阅图2,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10的扩散板14一般由透明基材141及混入透明基材141的散光物质142构成,散光物质142具有光散射作用,入射光束进入扩散板14,经过散光物质142多次散射,提高出光均匀性。然而,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10利用扩散板14提高出射光线的均匀性时,入射光束需在扩散板14内经过多次散射,部分光束能量将会在该散射过程中损失,从而使出射光亮度降低,因而较难满足液晶显示面板的亮度要求,并且扩散板成本较高,从而使得该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成本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提高出光均匀性及出光亮度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壳体、一导光元件及多个光源,该壳体具有一底面及一端与该底面相连的多个侧面,该多个侧面的另一端形成一开口,导光元件位于该壳体开口处,多个光源设于该壳体内并排布于导光元件下方,该壳体底面设有多个凸起,相邻两凸起与该壳体底面形成一朝向相应光源的反射曲面,该导光元件具有一靠近光源的下表面及与该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该上表面为一棱镜面。相较于现有技术,该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壳体底面设置多个凸起,相邻两凸起与该壳体底面形成一朝向光源的反射曲面,因此导光元件上对应该光源位置处及其周围可获得更多的反射光束,从而提高该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性,而且该导光元件的棱镜面具有压缩光束出射角度的作用,并且与上述反射曲面相互配合,可同时提高出光亮度及出光均匀性,进一步的,该直下式背光模组未采用扩散板,因而光束能量损失小,出射光亮度更高,成本也较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扩散板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示意图。图4是图3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光路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20。该直下式背光模组20包括一壳体21、一棱镜片24及多个冷阴极射线管26。该壳体21具有一底面211及一端与该底面211相连的多个侧面212,该多个侧面212的另一端形成一开口213,且该壳体底面211上设有多个均匀间隔排列的凸起2111,该凸起2111为长条状结构,且其沿该凸起2111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面为曲面,该相邻两凸起2111的侧面与壳体底面211形成一反射曲面。该棱镜片24位于壳体开口213处,其具有一邻近壳体底面211的下表面242及一与该下表面242相对的棱镜面243,该棱镜面243可由具集光作用的三角棱镜柱体或半圆柱体周期排列构成,该三角棱镜柱体或半圆柱体相互平行排列。本实施例中,棱镜片24的棱镜面243由周期排列的三角棱镜柱体构成。请参阅图4,该多个冷阴极射线管26排布于棱镜片24下方对应所述反射曲面处,使该壳体底面211与凸起2111形成的反射曲面分别朝向该多个冷阴极射线管26。该直下式背光模组20的壳体底面211及其上的凸起2111共同形成反射曲面,因而棱镜片24的棱镜面排列方向与该反射曲面间位置关系影响出射光亮度及均匀性。本实施例中,当棱镜片24的棱镜面棱轴241与多个阴极射线管26的中心轴线261夹角为10度到80度之间时,出射光亮度更高。请参阅图5,其为该直下式背光模组20的光路图。多个冷阴极射线管26发射的光线一部分直接进入棱镜片24,另一部份通过多个凸起2111与壳体底面211形成的反射曲面反射后进入棱镜片24,不需经过多次散射等过程,光束能量损失小,因而出射光亮度较高。且该凸起2111可将多个冷阴极射线管26两两隔开,可避免相邻冷阴极射线管26发射的光线之间相互干扰。请参阅图6,其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50。该直下式背光模组50与第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20相比较,两者的壳体51与21及冷阴极射线管56与26分别相同,不同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50的导光元件为一光导板54,该光导板54具有一靠近冷阴极射线管56的下表面543及一与该下表面543相对的上表面541,该上表面541为一棱镜面,该棱镜面可由具集光作用的三角棱镜柱体或半圆柱体周期排列构成,该三角棱镜柱体或半圆柱体系相互平行排列。本实施例中,光导板54的棱镜面由周期排列的三角棱镜柱体构成,且该棱镜面的棱轴方向与冷阴极射线管56的中心轴线夹角也为10度到80度之间。请参阅图7,其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70。该直下式背光模组70的壳体71、冷阴极射线管76分别与直下式背光模组50的壳体51、冷阴极射线管56相同,不同处在于该直下式背光模组70进一步包括一透明支撑板72、一散射层73与一反射式偏光片75。本实施例中,导光元件74可以是棱镜片,也可以是具有棱镜面的光导板。该透明支撑板72位于壳体71的开口处及导光元件74下方,用来支撑导光元件74。该透明支撑板72由玻璃或塑料等透明光学材料制成。该散射层73可设于导光元件74的下表面或透明支撑板72邻近导光元件74的一表面上。本实施例中,散射层73设于导光元件74的下表面,该散射层73可为与该导光元件74一体成形的具折射作用的微棱镜,也可为具散射作用的粗糙表面。该反射式偏光片75位于导光元件74上方,用于进一步提高出光亮度。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组,通过在壳体底面上形成反射曲面,将光源发出的未直接进入导光元件的光束反射至导光元件,因而该导光元件可获得更多光束,所以出光均匀性更高,而且导光元件的棱镜面与反射曲面配合,可同时提高出光均匀性与出光亮度;另外,光源发射的光束无需经过扩散板等削弱光束能量的光学元件,因而该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更高。权利要求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壳体、一导光元件及多个光源,该壳体具有一底面及一端与该底面相连的多个侧面,该多个侧面的另一端形成一开口,导光元件位于该壳体开口处,多个光源设于该壳体内并排布于导光元件下方,其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壳体、一导光元件及多个光源,该壳体具有一底面及一端与该底面相连的多个侧面,该多个侧面的另一端形成一开口,导光元件位于该壳体开口处,多个光源设于该壳体内并排布于导光元件下方,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底面设有多个凸起,相邻两凸起与壳体底面形成一朝向相应光源的反射曲面,该导光元件具有一靠近光源的下表面及与该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该上表面为一棱镜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绍汉史吏洲邹华东刘雨芽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