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7096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所述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抑制排水性和通风性的恶化,在发生结霜时不易发生风路的堵塞,另外,兼顾除霜性和热交换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具备:扁平管以及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由板状体形成,以与扁平管的管轴交叉的方式配置,并且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板状体具有向长度方向和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板面。多个翅片分别具备: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供扁平管插入;第一间隔保持部,所述第一间隔保持部形成于插入部的周缘,保持间隔;以及第二间隔保持部,所述第二间隔保持部形成于除了插入部的周缘以外的板状体,并保持间隔。第一间隔保持部位于插入部的周缘中的、与扁平管的管轴垂直的截面的长轴方向一方的端部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具备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特别是涉及保持设置于传热管的翅片的间隔的保持部的构造。
技术介绍
在以往的热交换器中,为了提高热交换性能,已知有具备截面为扁平多孔状的传热管即扁平管的热交换器。作为这样的热交换器,有将扁平管以管轴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并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的热交换器。这样的热交换器在扁平管的管轴方向上排列配置有板状的翅片,在通过翅片之间的空气与在扁平管内流动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往,在翅片上,在扁平管的插入部的周缘设置有翅片凸缘盘。翅片凸缘盘使前端与相邻的翅片抵接,确保翅片之间的距离。通过适当地保持相邻的翅片的间隔,热交换器确保针对结霜的耐力及排水性,使热交换性能不降低。在专利文献1中,使插入扁平管的插入部的周缘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从翅片的板面立起,而与相邻的翅片抵接。在专利文献2中,将插入部的周缘以外的翅片的板面的一部分弯折立起,并与相邻的翅片抵接。在专利文献3中,使扁平管的插入部的周缘中的与扁平管的截面的长边相对的部分立起,并与相邻的翅片抵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7829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17730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19844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中,将插入部的周缘中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立起,形成保持翅片的排列间隔的保持部,因此插入部的周缘中的立起部的长度变短,所述立起部形成于沿着长度方向的部分的周缘上。立起部与扁平管接合而传递热,但由于长度短,因此存在热交换性能降低这样的课题。在专利文献2中,在插入部的周缘以外形成保持翅片的排列间隔的保持部。由于保持部配置于翅片之间的风路,因此,热交换器的通风阻力增大,在低温外部空气条件下的运转中,存在以保持部为起点产生霜,进而风路阻力增大的课题。另外,保持部不仅妨碍从翅片之间的风路排出结露水、霜的融化水,而且在翅片的板面形成有孔,因此存在翅片的传热性能降低的课题。在专利文献3中,将扁平管的插入部的周缘中与扁平管的截面的长边相对的部分的周缘立起而形成保持部。但是,近年来伴随着扁平管的薄型化,存在插入部的宽度变窄,无法将保持部从翅片的板面上立起至所需的高度的问题。若保持部距板面的高度不足,则相邻的翅片的间隔变窄,结露水的排水性降低,成为在结霜时风路被堵塞等降低通风性的原因。因此,存在热交换器不能充分发挥热交换性能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其抑制排水性和通风性的恶化,在发生结霜时不易发生风路的堵塞,并且兼顾除霜性和热交换性能。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具备扁平管以及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由板状体形成,以与所述扁平管的管轴交叉的方式配置,并且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板状体具有在长度方向和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板面,所述多个翅片分别具备: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供所述扁平管插入;第一间隔保持部,所述第一间隔保持部形成于所述插入部的周缘,保持所述间隔;以及第二间隔保持部,所述第二间隔保持部形成于除了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周缘之外的所述板状体,保持所述间隔,所述第一间隔保持部位于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周缘中的、与所述扁平管的所述管轴垂直的截面的长轴方向一方的端部侧。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单元具备所述热交换器和向所述热交换器输送空气的送风机,所述第一间隔保持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二间隔保持部靠向所述热交换器输送的空气的上游侧。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上述热交换器单元。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适当地保持翅片彼此间的间隔,因此能够抑制在结霜时风路被堵塞的情况,在除霜时也能够确保融化水的排水性。并且,由于第一间隔保持部配置于插入部的扁平管的长轴方向的端部,因此能够抑制翅片与扁平管之间的通风性的降低。因此,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单元在维持热交换性能的同时,提高耐结霜性和排水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2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说明图。图3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截面结构的说明图。图4是设置在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翅片上的第一间隔保持部的截面放大图。图5是表示形成设置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插入部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设置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第二间隔保持部的放大图。图7是作为在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翅片上形成的第二间隔保持部的比较例的第二间隔保持部的说明图。图8是作为在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翅片上形成的第二间隔保持部的变形例的第二间隔保持部的说明图。图9是作为在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翅片上形成的第二间隔保持部的变形例的第二间隔保持部的说明图。图10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图11是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形成设置于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插入部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3是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关于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设备等,表示相同或与其相当的设备,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另外,说明书全文中出现的构成要素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本专利技术并不仅限定于说明书内的记载。特别是构成要素的组合并不仅限定于各实施方式中的组合,也能够将其他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构成要素应用于别的实施方式中。进而,对于用下标进行区分等的多个同种设备等,在不需要特别区别或指定的情况下,有时省略下标进行记载。另外,在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有时与实际不同。另外,各图所示的x、y、z的各方向在各图中表示共同的方向。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的立体图。图2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说明图。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100搭载于空调装置或冰箱等的制冷循环装置1。在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1。制冷循环装置1通过制冷剂配管90连接压缩机3、四通阀4、室外热交换器5、膨胀装置6以及室内热交换器7,构成制冷剂回路。制冷循环装置1在制冷剂配管90内流动制冷剂,通过四通阀4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由此能够切换制热运转、制冷运转以及除霜运转。搭载于室外机8的室外热交换器5及搭载于室内机9的室内热交换器7在临近处具备送风机2。在室外机8中,送风机2将外部空气送入室外热交换器5,在外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另外,在室内机9中,送风机2向室内热交换器7送入室内的空气,在室内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对室内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另外,热交换器100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能够作为搭载于室外机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具备:/n扁平管;以及/n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由板状体形成,以与所述扁平管的管轴交叉的方式配置,并且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板状体具有向长度方向和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板面,/n所述多个翅片分别具备:/n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供所述扁平管插入;/n第一间隔保持部,所述第一间隔保持部形成于所述插入部的周缘并保持所述间隔;以及,/n第二间隔保持部,所述第二间隔保持部形成于除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周缘之外的所述板状体,并保持所述间隔,/n所述第一间隔保持部位于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周缘中的、与所述扁平管的所述管轴垂直的截面的长轴方向一方的端部侧。/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具备:
扁平管;以及
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由板状体形成,以与所述扁平管的管轴交叉的方式配置,并且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板状体具有向长度方向和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板面,
所述多个翅片分别具备:
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供所述扁平管插入;
第一间隔保持部,所述第一间隔保持部形成于所述插入部的周缘并保持所述间隔;以及,
第二间隔保持部,所述第二间隔保持部形成于除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周缘之外的所述板状体,并保持所述间隔,
所述第一间隔保持部位于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周缘中的、与所述扁平管的所述管轴垂直的截面的长轴方向一方的端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间隔保持部和所述第二间隔保持部的从所述板面到前端的高度,比所述扁平管的与所述管轴垂直的截面的短轴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二间隔保持部与所述第一间隔保持部相比,配置在通过所述多个翅片之间的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二间隔保持部的设置数量比所述第一间隔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刚志八柳晓高桥智彦浅井美秀中川英知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