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6567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第一框体设于第二框体的上方,并与第二框体对向设置;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共同形成容置间隙;传输组件,传输组件设于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之间,并通过容置间隙形成用于嵌合通信部件端部的插槽;定位组件,定位组件设置于壳体与传输组件之间的定位空间内,用于限制壳体和传输组件的相对移动。本申请,通过在壳体和传输组件之间的定位空间内设置定位组件,通过定位组件稳定连接壳体和传输组件,有效防止壳体和传输组件的相对运动,保证高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提高信号传输稳定性,及延长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
技术介绍
QSFP-DD连接器主要适用于数据中心、网络连接以及高性能计算等高流量处理系统,例如,交换机、主机适配器总线、企业存储、高密度且高速率的I/O以及多通道互连等应用场景。在通讯产业蓬勃发展之下,电子产品持续追求更佳的传输质量与及时性并提供多元化应用,这些需求促使讯号传递速度持续朝高速发展。相应电子设备的信号传输规格也必须随之提升,电子设备上的连接器必须提供传说信号的频率以应对。由于高频信号极易受到周遭环境变数所干扰而导致信号不良,因此传输高频信号的连接器的设计与制造标准也随之提高。针对QSFP-DD连接器具有高密度小空间、Pin脚较多的结构特点,为了保证QSFP-DD连接器内部的IML(In-MoldDecoration,模内注塑块)的装配精度,简化IML的装配步骤,降低IML的装配难度,常将IML的外部塑胶外框设计为上框体和下框体两部分,进而先将IML自上而下装配于下框体内,而后将上框体装配于IML和下框体上。然而,在将IML装配于下框体时,为了防止磨损及降低安装拆卸难度,IML与上框体或下框体侧板之间需要预留安装间隙,进而使得IML无法抵接至上框体或下框体,导致IML相对于上框体或下框体运动,最终导致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结构不稳定,影响数据传输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在不影响安装结拆卸的情况,有效防止IML相对于上框体或下框体运动,避免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结构不稳定,以保证数据传输效果的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一种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所述第一框体设于所述第二框体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框体对向设置;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二框体共同形成容置间隙;传输组件,所述传输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二框体之间,并通过所述容置间隙形成用于嵌合通信部件端部的插槽;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传输组件之间的定位空间内,用于限制所述壳体和所述传输组件的相对运动。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输组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堆叠的第一传输部件、第二传输部件、第三传输部件和第四传输部件,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部件、第二传输部件、第三传输部件和第四传输部件包括端子及用于嵌设所述端子的塑胶结构,所述塑胶结构端部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所述定位空间。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空间包括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第一空间设于所述塑胶结构端面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二空间设于所述塑胶结构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三空间设于所述塑胶结构顶面或底面与所述壳体之间。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件为弹性凸起结构。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塑胶结构端部的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塑胶结构端部卡接至所述安装槽,且所述塑胶结构端部与所述安装槽表面形成所述定位空间。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凸起结构、第二凸起结构和第三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端面,所述第二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其中一个侧面,所述第三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塑胶结构的顶面;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凸出方向指向所述塑胶结构,所述第三凸起结构的凸出方向指向所述壳体。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中靠近所述插槽入口处的第一侧面,且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凸出方向指向所述安装槽中远离所述插槽入口处的第二侧面。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二框体之间,所述第三凸起结构的凸出方向指向所述第一框体下表面。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凸起结构包括:第一方向凸起结构,所述第一方向凸起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槽延伸方向平行;第二方向凸起结构,所述第二方向凸起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槽延伸方向相交,且所述第二方向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方向凸起结构分布于不同平面内。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还包括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设于所述传输组件内部或者所述传输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用于限制所述传输组件安装至所述壳体内的方向。上述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通过在壳体和传输组件之间的定位空间内设置定位组件,通过定位组件稳定连接壳体和传输组件,有效防止壳体和传输组件的相对运动,保证高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提高信号传输稳定性,及延长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对于本申请的各种具体结构及其作用与效果,将在下面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的爆炸图;图3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的沿图3中A-A剖面的剖视图;图5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的主视图;图6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中壳体100的沿图3中A-A剖面的剖视图;图7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中第二框体的立体图;图8为图7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中第二框体的俯视图;图10为图9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中第一框体的立体图;图12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中传输组件的立体图;图13为图12中传输组件中第三传输部件的立体图;图14为图12中传输组件中第四传输部件的立体图;图15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的应用场景图。其中,附图标记中,10-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100-壳体;110-第一框体;120-第二框体;200-传输组件;210-第一传输部件;220-第二传输部件;230-第三传输部件;240-第四传输部件;201-端子;2011-第一接触端;2012-第二接触端;202-塑胶结构;2021-第一塑胶块;2022-第二塑胶块;300-定位组件;310-第一凸起结构;320-第二凸起结构;330-第三凸起结构;331-第一方向凸起结构;332-第二方向凸起结构;400-限位板;500-安装槽;510-端面;520-第一侧面;530-第二侧面;600-导向组件;610-导向柱;620-导向孔;630-筋条;700-卡接组件;710-卡接槽;720-卡接块;800-容置间隙;900-插槽;20-通信部件;30-电路基板;40-连接组件;41-连接柱;42-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所述第一框体设于所述第二框体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框体对向设置;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二框体共同形成容置间隙;/n传输组件,所述传输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二框体之间,并通过所述容置间隙形成用于嵌合通信部件端部的插槽;/n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传输组件之间的定位空间内,用于限制所述壳体和所述传输组件的相对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所述第一框体设于所述第二框体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框体对向设置;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二框体共同形成容置间隙;
传输组件,所述传输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二框体之间,并通过所述容置间隙形成用于嵌合通信部件端部的插槽;
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传输组件之间的定位空间内,用于限制所述壳体和所述传输组件的相对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组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堆叠的第一传输部件、第二传输部件、第三传输部件和第四传输部件,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部件、第二传输部件、第三传输部件和第四传输部件包括端子及用于嵌设所述端子的塑胶结构,所述塑胶结构端部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所述定位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空间包括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第一空间设于所述塑胶结构端面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二空间设于所述塑胶结构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三空间设于所述塑胶结构顶面或底面与所述壳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为弹性凸起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塑胶结构端部的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塑胶结构端部卡接至所述安装槽,且所述塑胶结构端部与所述安装槽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张振明黄昌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金信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