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吸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6256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属于一次性吸引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吸引管,包括吸引管体、套接在吸引管体右端外壁的连接管和通过螺纹连接在连接管内腔右侧的负压管,且负压管的左端和吸引管体的右端连通,所述吸引管体的左端一体成型有喇叭管,所述喇叭管的上下侧均开设有吸引孔,所述吸引孔的左侧粘接有导流壁,且导流壁的下端延伸至吸引管体的内腔,所述导流壁的前后端均与喇叭管的内壁粘接,所述连接管的顶部左侧通过通孔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内圈插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底部贯穿连接管的外壁和吸引管的外壁并与圆挡片连接,所述圆挡片的底部与吸引管体内腔的底部接触,本吸引管可以做到根据需求立刻暂停引流,且引流的效率比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吸引管
本技术涉及一次性吸引管
,具体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吸引管。
技术介绍
在遭受重大病痛折磨时,病人往往需要进行手术去治疗,手术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术腔引流作为术后恢复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助于病人更快的恢复。例如中国技术申请号为CN201320177787.5的一种一次性使用吸引管,它包括吸引管体和可塑形导丝,吸引管体的头端包塑有导向头,吸引管体内开有贯穿吸引管体的吸引腔,吸引管体的侧壁上开有吸引孔,可塑形导丝可移动地插装在吸引管体的吸引腔内。但现有的吸引管无法做到根据需求立刻暂停引流,且引流的效率很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吸引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无法做到根据需求立刻暂停引流,且引流的效率很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吸引管,包括吸引管体、套接在吸引管体右端外壁的连接管和通过螺纹连接在连接管内腔右侧的负压管,且负压管的左端和吸引管体的右端连通,所述吸引管体的左端一体成型有喇叭管,所述喇叭管的上下侧均开设有吸引孔,所述吸引孔的左侧粘接有导流壁,且导流壁的下端延伸至吸引管体的内腔,所述导流壁的前后端均与喇叭管的内壁粘接,所述连接管的顶部左侧通过通孔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内圈插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底部贯穿连接管的外壁和吸引管体的外壁并与圆挡片连接,所述圆挡片的底部与吸引管体内腔的底部接触,所述转杆的顶部连接有转把,所述转把的顶部扣接有扣件,所述连接管的顶部左侧开设有两组第一扣孔和两组第二扣孔,且第一扣孔、第二扣孔分别位于轴承的左侧、上侧,所述扣件的下端插接在第一扣孔内。优选的,两组所述第一扣孔之间的距离与两组第二扣孔之间的距离相同。优选的,所述喇叭管的左端均为圆角结构。优选的,所述轴承和吸引管体的外壁之间设置有海绵垫。优选的,所述圆挡片的外直径和吸引管体的内直径相同。优选的,两组所述第一扣孔孔中心之间的连线与两组第二扣孔孔中心之间的连线相垂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拨动转把控制圆挡片转动堵住吸引管体即可立即暂停引流,比控制负压吸引机来暂停引流更直接和快速;2)通过喇叭管管口更大的接触面提升引流效率;3)喇叭管上下侧的吸引孔进一步提升接触面从而使引流效率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不含连接管右端的负压管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连接管扣件插接第一扣孔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连接管扣件插接第二扣孔俯视图。图中:1吸引管体、2连接管、3负压管、4喇叭管、5吸引孔、6导流壁、7轴承、8转杆、9圆挡片、10转把、11扣件、12第一扣孔、13第二扣孔、14海绵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吸引管,包括吸引管体1、套接在吸引管体1右端外壁的连接管2和通过螺纹连接在连接管2内腔右侧的负压管3,连接管2的内腔右侧刻有螺纹,负压管3通过螺纹旋入连接管2的内腔右侧,且负压管3的左端和吸引管体1的右端连通,构成本装置的主要结构。吸引管体1的左端一体成型有喇叭管4,吸引管体1和喇叭管4为注塑一体成型,吸引管体1、喇叭管4、负压管3均为PVC透明材质,喇叭管4的上下侧均开设有吸引孔5,吸引孔5的左侧粘接有导流壁6,且导流壁6的下端延伸至吸引管体1的内腔,导流壁6的前后端均与喇叭管4的内壁粘接,连接管2的顶部左侧开设有通孔,通孔内嵌套有轴承7,轴承7内圈插接有转杆8,转杆8的底部贯穿连接管2的外壁和吸引管体1的外壁延伸到吸引管体1的内腔,转杆8的底部粘接有圆挡片9,圆挡片9的底部与吸引管体1内腔的底部接触,转杆8的顶部通过螺丝连接有转把10,转把10的顶部扣接有扣件11,连接管2的顶部左侧开设有两组第一扣孔12和两组第二扣孔13,且第一扣孔12、第二扣孔13分别位于轴承7的左侧、上侧,扣件11的下端插接在第一扣孔12内。其中,两组第一扣孔12之间的距离与两组第二扣孔13之间的距离相同,使得同一个扣件11可以插在两组第一扣孔12或两组第二扣孔13中,不需额外准备扣件11。喇叭管4的左端均为圆角结构,避免喇叭管5使用时损伤患处。轴承7和吸引管体1的外壁之间设置有海绵垫14,防止吸引管体1与转杆7的连接处漏液。圆挡片9的外直径和吸引管体1的内直径相同,可以完美的堵住吸引管体1。两组第一扣孔12孔中心之间的连线与两组第二扣孔13孔中心之间的连线相垂直,保证圆挡片9能恰好固定在堵住吸引管体1或对吸引管体1遮挡效果最小的位置。工作原理:将负压管3的右端与负压吸引机连接,手持连接管2将吸引管体1左端的喇叭管4伸入的患者的术腔中,拨动转把10带动转杆8在轴承7内转动,从而控制圆挡片9在吸引管体1内腔转动,转把10与吸引管体1平行时,将扣件11扣在第一扣孔12中固定转把10,开启负压吸引机,术腔内的液体会从喇叭管4口和两组吸引孔5共三个方向吸入,其中从吸引孔5内吸入的液体会被导流壁6向右导流,不会与喇叭管4吸引的液体发生冲突,三个方向的引流的效率远高于一般的吸引管,当需要暂停引流时,取出扣件11,将转把10转动90度,然后将扣件11插入第二扣孔13中,此时圆挡片9将吸引管体1堵住,也就完成了暂停引流的操作,比关闭负压吸引机更直接和快速。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吸引管,包括吸引管体(1)、套接在吸引管体(1)右端外壁的连接管(2)和通过螺纹连接在连接管(2)内腔右侧的负压管(3),且负压管(3)的左端和吸引管体(1)的右端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管体(1)的左端一体成型有喇叭管(4),所述喇叭管(4)的上下侧均开设有吸引孔(5),所述吸引孔(5)的左侧粘接有导流壁(6),且导流壁(6)的下端延伸至吸引管体(1)的内腔,所述导流壁(6)的前后端均与喇叭管(4)的内壁粘接,所述连接管(2)的顶部左侧通过通孔安装有轴承(7),所述轴承(7)内圈插接有转杆(8),所述转杆(8)的底部贯穿连接管(2)的外壁和吸引管体(1)的外壁并与圆挡片(9)连接,所述圆挡片(9)的底部与吸引管体(1)内腔的底部接触,所述转杆(8)的顶部连接有转把(10),所述转把(10)的顶部扣接有扣件(11),所述连接管(2)的顶部左侧开设有两组第一扣孔(12)和两组第二扣孔(13),且第一扣孔(12)、第二扣孔(13)分别位于轴承(7)的左侧、上侧,所述扣件(11)的下端插接在第一扣孔(12)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吸引管,包括吸引管体(1)、套接在吸引管体(1)右端外壁的连接管(2)和通过螺纹连接在连接管(2)内腔右侧的负压管(3),且负压管(3)的左端和吸引管体(1)的右端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管体(1)的左端一体成型有喇叭管(4),所述喇叭管(4)的上下侧均开设有吸引孔(5),所述吸引孔(5)的左侧粘接有导流壁(6),且导流壁(6)的下端延伸至吸引管体(1)的内腔,所述导流壁(6)的前后端均与喇叭管(4)的内壁粘接,所述连接管(2)的顶部左侧通过通孔安装有轴承(7),所述轴承(7)内圈插接有转杆(8),所述转杆(8)的底部贯穿连接管(2)的外壁和吸引管体(1)的外壁并与圆挡片(9)连接,所述圆挡片(9)的底部与吸引管体(1)内腔的底部接触,所述转杆(8)的顶部连接有转把(10),所述转把(10)的顶部扣接有扣件(11),所述连接管(2)的顶部左侧开设有两组第一扣孔(12)和两组第二扣孔(13),且第一扣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桥梁赵青青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