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型防雾面罩与加热型防雾头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5738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加热型防雾面罩与加热型防雾头盔,涉及安全防护用品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加热型防雾面罩中设置透明发热元件或者在面罩本体中设置透明发热层,使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具有加热升温功能,从而在气温寒冷时具有较好的除雾效果。进一步的,将透明发热层同一面两侧的电极设计为条形电极,不影响视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加热型防雾头盔包含上述加热型防雾面罩,具有优异的防雾、除雾效果。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型防雾头盔的头盔本体夹层内还可以设置电热膜,在寒冷环境中可对头部进行保暖,提高佩戴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型防雾面罩与加热型防雾头盔
本技术涉及安全防护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型防雾面罩与加热型防雾头盔。
技术介绍
头盔作为一种安全防护用品,例如摩托车、电动车用安全头盔,主要保护骑行者头部免受伤害。环境温度相对较高时,安全头盔透明面罩内外温差较小,不会产生雾气而影响视线。但气温寒冷时,安全头盔面罩温度相对较低,骑行者呼出的热气与外部环境温差较大,湿热空气在相对冷的面罩内表面会凝结成液滴而起雾,严重影响视线,给骑行者造成诸多不便,影响行车安全,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雾、除雾的防雾头盔实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型防雾面罩与加热型防雾头盔,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加热型防雾面罩,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的结构选自以下两种结构之一:结构Ⅰ: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包括分体设置的面罩本体与透明发热元件;结构Ⅱ: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包括面罩本体,所述面罩本体包含透明发热层。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针对结构Ⅰ,所述透明发热元件设于所述面罩本体的内侧和/或外侧。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发热元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绝缘保护层、第一透明发热层、第一电极层以及第二绝缘保护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分别设于第一透明发热层同一面两侧的条形电极,所述条形电极的宽度小于或等于3mm。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发热元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发热层与第一绝缘保护层之间的第二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的位置相互对应;<br>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发热层同一面两侧的条形电极,所述条形电极的宽度小于或等于3mm。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针对结构Ⅱ,所述面罩本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绝缘保护层、第二透明发热层、第三电极层以及第四绝缘保护层;所述第三电极层包括分别设于第二透明发热层同一面两侧的条形电极,所述条形电极的宽度小于或等于3mm。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面罩本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发热层与所述第三绝缘保护层之间的第四电极层;第四电极层与第三电极层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第四电极层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发热层同一面两侧的条形电极,所述条形电极的宽度小于或等于3mm。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加热型防雾头盔,包括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以及与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连接的头盔本体。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头盔本体包括头盔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头盔外壳内侧的头盔内衬;所述头盔外壳的材料包括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碳酸酯、聚酮、聚氯乙烯、玻璃纤维、碳纤维以及芳纶纤维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头盔内衬的材料包括聚苯乙烯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与所述头盔本体通过转轴连接;所述加热型防雾头盔还包括电源与控制模块,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透明发热元件或所述透明发热层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导线均设置于所述头盔外壳和所述头盔内衬之间的夹层内;所述电源置于电源壳套内,所述电源与所述电源壳套均设置于所述头盔外壳的外侧。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头盔外壳和所述头盔内衬之间的夹层内设有电热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加热型防雾面罩中设置透明发热元件或者在面罩本体中设置透明发热层,使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具有加热升温功能,从而在气温寒冷时具有较好的除雾效果。进一步的,将透明发热层同一面两侧的电极设计为条形电极,不影响视线。本技术的加热型防雾头盔包含上述加热型防雾面罩,具有优异的防雾、除雾效果。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型防雾头盔的头盔本体夹层内还可以设置电热膜,在寒冷环境中可对头部进行保暖,提高佩戴舒适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定。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与实施例2的加热型防雾面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加热型防雾面罩中的透明发热元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透明发热元件中第一电极层的分布位置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加热型防雾面罩中的透明发热元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透明发热元件中第二电极层的分布位置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3与实施例4的加热型防雾面罩中的面罩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加热型防雾面罩中的面罩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面罩本体中第三电极层的分布位置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加热型防雾面罩中的面罩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面罩本体中第四电极层的分布位置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5与实施例6的加热型防雾头盔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5与实施例6的加热型防雾头盔的分解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7与实施例8的加热型防雾头盔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型防雾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的结构选自以下两种结构之一:/n结构Ⅰ: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包括分体设置的面罩本体与透明发热元件;/n结构Ⅱ: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包括面罩本体,所述面罩本体包含透明发热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型防雾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的结构选自以下两种结构之一:
结构Ⅰ: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包括分体设置的面罩本体与透明发热元件;
结构Ⅱ:所述加热型防雾面罩包括面罩本体,所述面罩本体包含透明发热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型防雾面罩,其特征在于,针对结构Ⅰ,所述透明发热元件设于所述面罩本体的内侧和/或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型防雾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发热元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绝缘保护层、第一透明发热层、第一电极层以及第二绝缘保护层;
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分别设于第一透明发热层同一面两侧的条形电极,所述条形电极的宽度小于或等于3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型防雾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发热元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发热层与第一绝缘保护层之间的第二电极层;
第二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的位置相互对应;
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发热层同一面两侧的条形电极,所述条形电极的宽度小于或等于3m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型防雾面罩,其特征在于,针对结构Ⅱ,所述面罩本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绝缘保护层、第二透明发热层、第三电极层以及第四绝缘保护层;
所述第三电极层包括分别设于第二透明发热层同一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海林袁凯杰张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烯旺先进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