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丝体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5276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材料应用领域,公开了菌丝体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所述菌丝体材料由真菌的菌丝构成。所述菌丝体材料具有较好的吸油性能,在石油泄漏、水上油污清除,含油废水的处理,气体中油雾的吸附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潜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菌丝体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材料应用领域,具体涉及菌丝体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油类污染主要分为溢油污染和含油废水污染。石油化工、采矿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金属工业、水上设备和餐饮业等均会产生含油废水,厨房和生活垃圾是城市污水中含油废水的主要来源。另外还有一类油污染,是随气体排放/挥发出来的油,有些内燃机、以油润滑的空气压缩机和真空泵等排出的气体中含有雾状的油和/或气态的油分子。处理溢油污染、含油废水和气体中的油,使用吸油材料吸附是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吸油也是清除地面及物体上油污的最佳选择之一。对于保持地面、走道、车间工作环境洁净,杜绝因油气挥发而引发爆炸事故,减少大气中的油污染均有积极作用。近年来研制的很多新型吸油材料,尽管吸油率很高,但尚不具备商业上的可行性。从现实应用的角度,必须考虑吸油的成本,包括吸油材料的成本和使用成本,比如,吸收一定质量的油所需吸油材料的原料、制造、运输、储存、吸油操作过程的成本,吸油材料使用后的无害化处置成本等。此外,吸油材料的安全性和环境协调性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合成高分子吸油材料,但其生产多是以石油为原料,不可生物降解,后续处理麻烦易造成二次污染,生产工艺复杂,生产过程的危险性较高,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开发原料廉价、易得、可再生,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及环境协调性好(环保性能,特别是生物可降解)的吸油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菌丝体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在研究中发现,真菌菌丝体具有优异的吸油性能,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菌丝体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其中,所述菌丝体材料由真菌的菌丝构成。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吸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菌丝体材料与油进行接触,所述菌丝体材料由真菌的菌丝构成。所述菌丝体材料具有较好的吸油性能,在石油泄漏、水上油污清除及气体油的吸附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潜力;可用于水体净化或油污吸附,包括:海上、河域和湖泊等水体表面浮油污染处理,含油的工业污水净化,有机溶剂以及生活厨余油脂处理及地面油污吸附等;可用于揩拭物体表面的油污;也可用于吸附气体中的雾状的油和/或气态的油分子。具体地,本专利技术具备以下优点:(1)菌丝体材料的制备方法简便易行,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均可获得菌丝体材料,主要原料来自天然产物、生物质和工业副产物,可再生,来源广,成本低。(2)菌丝体材料由菌丝构成,是有机体,不使用不可降解的有机物,因而可完全降解。(3)本专利技术的菌丝体材料的制备过程节能环保,仅依靠培养的菌丝生长成片状,制备过程的意外事故(爆炸、火灾等)风险小,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少。(4)菌丝体材料柔软,可折叠,可卷绕,可以揩擦的方式使用。(5)进一步地,借助保藏编号为CGMCCNo.10485的撕裂蜡孔菌(Ceriporialacerata),培养基质(原料)可在不经灭菌或抑菌处理的情况下制备菌丝体材料,且制备过程不要求无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制备成本。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菌丝体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所述菌丝体材料由真菌的菌丝构成。诸多菌丝交织形成菌丝体,即菌丝体是由许多管状的菌丝交织形成。管状的菌丝内部充满原生质体、细胞核和线粒体等各种细胞器。隔膜将菌丝分隔成许多细胞,隔膜上有膜孔[张金霞等,中国食用菌菌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62]。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菌丝体材料呈一定厚度的片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任何合适的技术(切割、冲孔、撕拉等方式)将其剪裁为各种形状的片状、条状、丝状;也可以制成颗粒状(方形或球形),还可以为袋状;亦可以为不规则不平整的有凹凸立体形状的异形结构,不如盘状、碗状、桶状、管状等;也可以将二层或多层片状的菌丝体材料叠放,通过生长/粘接/压制等方式而制成更厚的材料。为了适应不同的吸油场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所述菌丝体材料的形状进行选择。为了制备适应不同场景的菌丝体材料,可以通过高温、高压等方式对菌丝体材料进行成型或辅助成型,也可以通过添加其他辅助材料(如纸、纤维、网、纺织品、膜等)来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或是通过物理(如:刺孔)、化学的方法增加菌丝体材料的通透性,以提高气体的透过率。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油可以是现有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呈液态的疏水性物质,也即包括在一定条件下呈液态,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呈非液态(固态)的物质。例如,所述油可以是25℃时在100mL水中溶解度小于1g的物质。在实际应用时,所述菌丝体材料在被吸附对象(油)呈液态的温度下进行吸油。也可以是气体中含有的油雾或是气态的油分子。优选地,所述油的表面张力小于40×10-3N/m。优选地,所述油的密度小于1g/cm3。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油可以是天然存在的,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优选地,所述油选自植物油、矿物油、动物油和人工合成的非水溶性液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植物油可以为花生油、豆油、亚麻油、蓖麻油、菜子油、玉米油、橄榄油、胡麻油、肉桂油、香精油等。所述矿物油可以为石油(原油)、凝析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变压器油、机油、液体石蜡、石蜡、煤焦油。所述动物油可以来源于猪、牛、羊、马、鸡、昆虫(如蜂蜡、虫蜡等)等。人工合成的非水溶性液体包括各种硅油、芳香烃(如苯、甲苯、二甲苯、二氯甲苯、溴苯等)、烷烃(如十五烷、十四烷、十三烷、十二烷、十一烷、壬烷、异辛烷、己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等)、环烷烃(如环己烷、环戊烷、环庚烷等)、醚(如石油醚、丁醚等)、酯(如油酸丁酯、乙酸丁酯、棕榈酸丁酯等)、酮(如2-壬酮、甲基异丁酮、3-己酮等)、有机酸(如辛酸等)中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菌丝体材料可以通过现有的各种制备菌丝的方法获得,本专利技术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制,优选情况下,所述菌丝体材料的制备方法为:将真菌进行固体培养,在固体培养基质的表面获得有一定厚度的菌丝体,再该层菌丝体从培养基质上分离下来。根据更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菌丝体材料的制备方法为:将真菌接种至可供其菌丝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质中进行培养,获得含有菌丝体的培养物,再从培养物表层分离不含培养基质的菌丝体层,而后进行脱水。所述菌丝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分为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种方式。液体培养的制备方式是在液体培养基中静置培养真菌的营养菌丝,菌丝在培养液的表面生长成片状的菌丝膜,将菌丝膜收集、(清洗)干燥,即获得菌丝体材料。固体培养的制备方式是将真菌接种至适宜的固态培养基质进行培养,在固态培养基质表面生长出有一定厚度的菌丝体膜,(将这层菌丝体膜从培养基质上分离下来,(清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菌丝体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其中,所述菌丝体材料由真菌的菌丝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菌丝体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其中,所述菌丝体材料由真菌的菌丝构成。


2.一种吸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将菌丝体材料与油,特别是液态的油或气体中的油雾或气态的油分子进行接触,所述菌丝体材料由真菌的菌丝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菌丝体材料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片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真菌为具有菌丝生长阶段的真菌,优选子囊菌(Ascomycote)和担子菌(Basidiomycota)中的大型真菌,选自蘑菇科(Agaricaceae)、木耳科(Auriculariaceae)、瘤孢多孔菌科(Bondarzewiaceae)、拟层孔菌科(Fomitopsidaceae)、灵芝科(Ganodermataceae)、褐褶菌科(Gloeophyllaceae)、马鞍菌科(Helvllaceae)、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光茸菌科(Omphalotacea)、泡头菌科(Physalacriaceae)、侧耳科(Pleurotaceae)、光柄菇科(Plute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革菌科(Stere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韧革菌科(Thelephoraceae)、银耳科(Tremellaceae)和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中真菌中的至少一种;
仍优选地,所述真菌选自蘑菇属(Agaricus)、田头菇属(Agrocybe)木耳属(Auricularia)、烟管菌属(Bjerkandera)、瘤孢多孔菌属(Bondarzewia)、蜡孔菌属(Ceriporia)、杯伞属(Clitocybe)、革盖菌属(Coriolus)、拟迷孔菌属(Daedaleopsis)、大孔菌属(Favolus)、冬菇属(Flammulina)、层孔菌属(Fomes)、拟层孔菌属(Fomitopsis)、灵芝属(Ganoderma)、粘褶菌属(Gloeophyllum)、马鞍菌属(Helvella)、沿丝伞属(Hypholoma)、纤孔菌属(Inonotus)、乳菇属(Lactarius)、香菇属(Lentinula)、离褶伞属(Lyophyllum)、羊肚菌属(Morchella)、韧伞属(Naematoloma)、丘伞属(Nolanea)、脐盖菇属(Omphalia)、革耳属(Panus)、木层孔菌属(Phellinus)、环锈伞菌属(Pholiota)、剥管菌属(Piptoporus)、侧耳属(Pleurotus)、乌茸属(Polyozellus)、多孔菌属(Polyporus)、茯苓属(Poria)、锈迷孔菌属(Porodaedalea)、褐层孔菌属(Pyropolyporu)、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韧革菌属(Stereum)、栓菌属(Trametes)、银耳属(Tremella)、口蘑属(Tricholoma)、干酪菌属(Tyromyces)和小包脚菇属(Volvariella)中的真菌中的至少一种;
更优选地,所述真菌选自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双环林地蘑菇(A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文侠杨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