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04644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3:5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方法,采用鲜食玉米套种鲜食大豆更有利于缩短种植时期,提高了复种指数,利用鲜食大豆套种于鲜食玉米行间,利用作物竞争互补关系促进鲜食大豆生长,利用鲜食大豆的种植行和鲜食玉米的种植行的年度轮换,有效缓解了鲜食大豆自毒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农业大豆、玉米生产存在光温资源匹配不合理、种地养地未结合,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物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对营养型、保健型食品市场需求也逐渐增加。生产上种植结构也根据市场需求也发生变化,对于大豆、玉米种植习惯由收干籽粒种植逐步向收鲜食果穗、鲜荚等改变,但是生产上存在光温资源匹配不合理、种地养地未结合等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方法,以解决现有农业大豆、玉米生产存在光温资源匹配不合理、种地养地未结合,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于10月中下旬,在大田播种小麦,并于翌年6月上旬收获所述小麦;在所述小麦收获后,于所述大田以宽窄行的方式播种鲜食玉米,下一周年的所述鲜食玉米的种植行的位置偏移本周年的所述鲜食玉米的种植行的位置一预设距离,并于所述鲜食玉米的宽行内种植二月兰;收获所述鲜食玉米的玉米穗,并于所述鲜食玉米的窄行内种植豇豆,所述鲜食玉米的秸秆以供所述豇豆攀爬;于8月中旬将所述二月兰翻耕于所述宽行内,并在所述豇豆采摘后,将所述鲜食玉米的秸秆和所述豇豆的藤曼切碎翻耕于所述窄行内;在所述二月兰翻耕于所述宽行内后,于所述宽行内种植鲜食大豆,在采摘所述鲜食大豆后,将所述鲜食大豆的秸秆切碎还田以供下一周年的所述小麦种植。r>进一步的,在实施所述将所述鲜食玉米的秸秆和所述豇豆的藤曼切碎翻耕于所述窄行内的步骤时,于所述窄行内开挖埋沟,将所述鲜食玉米的秸秆和所述豇豆的藤曼切碎于所述埋沟钟并覆土。进一步的,所述鲜食玉米的宽行的宽度为200cm,所述鲜食玉米的窄行的宽度为50cm。进一步的,所述埋沟的宽度为40cm。进一步的,所述预设距离为25cm~40cm。进一步的,所述小麦为条播种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方法,采用鲜食玉米套种鲜食大豆更有利于缩短种植时期,提高了复种指数;利用鲜食大豆套种于鲜食玉米行间,利用作物竞争互补关系促进鲜食大豆生长;利用鲜食大豆的种植行和鲜食玉米的种植行的年度轮换,有效缓解了鲜食大豆自毒作用;提供了玉米、大豆作物“收干籽粒改鲜食”的方法,充分提高了种植经济效益;发挥了大豆固氮养地能力,减少了小麦和玉米氮肥使用量;提供了小麦秸秆和青玉米秸秆还田方法,实现用地养地结合,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演变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鲜食玉米的种植行的位置偏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演变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鲜食玉米的种植行的位置偏移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于10月中下旬,在大田1播种小麦2,并于翌年6月上旬收获小麦2。本专利技术的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方法,是以10月中下旬为起点,以翌年10月中下旬为终点的一周年,周而复始的周年配套种植方法。在本实施例中,小麦2为条播种植。具体的,小麦条播种植,行距为15cm左右,小麦于10月中下旬种植,每亩用种量为10kg左右,小麦以复合肥(N-P-K比例为15:15:15)作为基肥施用,施用量复合肥30kg/亩,播种后及时开排水沟。小麦种植采用常规病虫害防治,苗期施用尿素5kg/亩,拔节期施用尿素10kg/亩。小麦于次年5月底6月初收获,收获后小麦秸秆切碎翻耕均匀还田。S2:在小麦2收获后,于大田1以宽窄行的方式播种鲜食玉米3,下一周年的鲜食玉米3的种植行的位置偏移本周年的鲜食玉米3的种植行的位置一预设距离c,并于鲜食玉米3的宽行a内种植二月兰。在本实施例中,宽窄行种植为相邻的两行鲜食玉米之间非等间距种植,相邻的两个间距呈一大间距和一小间距设置,在一块大田中,大间距和小间距交替设置。具体的,参阅图1,鲜食玉米于6月15日左右采用宽窄行方式种植。鲜食玉米的宽行的宽度(即宽行的两行鲜食玉米之间的间距)为200cm,鲜食玉米的窄行的宽度(即窄行的两行鲜食玉米之间的间距)为50cm。下一周年种植鲜食玉米时,鲜食玉米的种植行的位置沿一方向位移一预设距离。预设距离为25cm~40cm。参阅图2所示,下一周年的鲜食玉米的种植行32以本周年的鲜食玉米的种植行31为起点偏移一预设距离c,使得鲜食玉米的每年的种植位置错位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预设距离c为30cm。鲜食玉米选用糯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为3500株/亩,鲜食玉米基肥施用量为复合肥50kg/亩,苗肥和穗肥施用尿素各20kg/亩、5kg/亩,采用常规病虫害防治。S3:收获鲜食玉米3的玉米穗,并于鲜食玉米3的窄行b内种植豇豆,鲜食玉米3的秸秆以供豇豆攀爬。鲜食玉米于8月中旬收获鲜食玉米穗,收获后鲜食玉米秸秆暂不收割。在收获鲜食玉米穗之前,于窄行的鲜食玉米的种植行内播种豇豆。豇豆的藤曼攀爬于玉米秸秆上。S4:于8月中旬将二月兰翻耕于宽行a内,并在豇豆采摘后,将鲜食玉米3的秸秆和豇豆的藤曼切碎翻耕于窄行b内。在豇豆采摘后,将鲜食玉米3的秸秆和豇豆的藤曼切碎垂直于鲜食玉米的窄行内,进行沟埋还田。具体的,于鲜食玉米窄行b内开挖埋沟4,将鲜食玉米3的秸秆和豇豆的藤曼切碎于埋沟4钟并覆土。埋沟4的深度为40cm,宽度为20cm。下一周年,随着鲜食玉米种植行的位置偏移,相应的埋沟的位置也发生相应的偏移。对于鲜食玉米的宽行内种植的二月兰,于8月中旬将二月兰翻耕于宽行a内。S5:在二月兰翻耕于宽行a内后,于宽行a内种植鲜食大豆5,在采摘鲜食大豆5后,将鲜食大豆5的秸秆切碎还田以供下一周年的小麦2种植。在二月兰翻耕于宽行a内后,于鲜食玉米的宽行a内种植鲜食大豆5。8月中上旬种植鲜食大豆,套种于鲜食玉米的宽行内。鲜食大豆的行距为45cm,种植密度为12000株/亩,常规病虫害防治。鲜食大豆于10月上旬收获采摘,将鲜食大豆5的秸秆切碎均匀翻耕还田以供下一周年的小麦2种植。本专利技术的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方法,采用鲜食玉米套种鲜食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于10月中下旬,在大田播种小麦,并于翌年6月上旬收获所述小麦;/n在所述小麦收获后,于所述大田以宽窄行的方式播种鲜食玉米,下一周年的所述鲜食玉米的种植行的位置偏移本周年的所述鲜食玉米的种植行的位置一预设距离,并于所述鲜食玉米的宽行内种植二月兰;/n收获所述鲜食玉米的玉米穗,并于所述鲜食玉米的窄行内种植豇豆,所述鲜食玉米的秸秆以供所述豇豆攀爬;/n于8月中旬将所述二月兰翻耕于所述宽行内,并在所述豇豆采摘后,将所述鲜食玉米的秸秆和所述豇豆的藤曼切碎翻耕于所述窄行内;/n在所述二月兰翻耕于所述宽行内后,于所述宽行内种植鲜食大豆,在采摘所述鲜食大豆后,将所述鲜食大豆的秸秆切碎还田以供下一周年的所述小麦种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麦、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周年配套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于10月中下旬,在大田播种小麦,并于翌年6月上旬收获所述小麦;
在所述小麦收获后,于所述大田以宽窄行的方式播种鲜食玉米,下一周年的所述鲜食玉米的种植行的位置偏移本周年的所述鲜食玉米的种植行的位置一预设距离,并于所述鲜食玉米的宽行内种植二月兰;
收获所述鲜食玉米的玉米穗,并于所述鲜食玉米的窄行内种植豇豆,所述鲜食玉米的秸秆以供所述豇豆攀爬;
于8月中旬将所述二月兰翻耕于所述宽行内,并在所述豇豆采摘后,将所述鲜食玉米的秸秆和所述豇豆的藤曼切碎翻耕于所述窄行内;
在所述二月兰翻耕于所述宽行内后,于所述宽行内种植鲜食大豆,在采摘所述鲜食大豆后,将所述鲜食大豆的秸秆切碎还田以供下一周年的所述小麦种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鲜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王永强薛冬赵娜周瑶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