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ECU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4337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ECU控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和电源保护电路和接口保护电路,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之间通过转换电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接口保护电路之间设有可编程逻辑器,所述微控制器的型号为S12G128F1MLFR;所述电源保护电路包括输入端、滤波器、双向稳压二极管、第一电阻器和电源,所述输入端并联有第一热敏电阻、第二热敏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输入端与所述滤波器的正极连接,所述滤波器的负极与双向稳压二极管、第一电阻器和电源并联,所述第一电阻器并联有第二电阻器、稳压二极管和场效应管。具有在启动时进行降压启动,在使用过中具有消除电磁干扰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ECU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路保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ECU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在控制器工作过程中,电路进行信号反馈是,可能出现不能良好的检测负载端PWM控制情况,以及负载端是否开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ECU控制电路,具有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稳定反馈信号的优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ECU控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电源保护电路、接口保护电路和采样反馈电路,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之间通过转换电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接口保护电路之间通过第一可编程逻辑器连接,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采样反馈电路之间通过第二可编程逻辑器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的型号为S12G128F1MLFR;所述第二可编程逻辑器的型号为EPM2210F256I5N,所述第二可编程逻辑器的引脚D1与线路驱动器连接,所述线路驱动器与所述采样反馈电路连接,所述采样反馈电路包括第一热敏电阻、第一场效应管、肖特基二极管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正极与负载连接,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负极并联有第一电阻器、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场效应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有电源,所述第一电阻器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一肖特基二极管的负极、第二电阻器的正极和第三电阻器的一端并联,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B极连接有MOS管,所述第三电阻器、所述第一肖特基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D极并联后接地。在使用时,当电压按正常输入时,Q18MOS管正常导通,当电压正负反接时,Q18MOS管不导通,从而达到保护电源的目的,同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接口保护电路消除电磁干扰的问题。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源保护电路包括输入端、滤波器、双向稳压二极管、第四电阻器和电源,所述输入端并联有第二热敏电阻、第三热敏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输入端与所述滤波器的正极连接,所述滤波器的负极与双向稳压二极管、第四电阻器和电源并联,所述第四电阻器并联有第五电阻器、稳压二极管和第二场效应管,所述第二热敏电阻、第三热敏电阻、第二电容和双向稳压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D极并联后接地,所述第五电阻器、稳压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二场效应管的S极并联后接地;所述滤波器并联有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并联后接地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转换电路包括电源保护电路输出端连接的第一电感L1,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并联第六电容和第七电容后与电源稳压芯片连接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稳压芯片的输出端并联有第八电容、第九电容和6V电源,所述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电源稳压芯片的接地端、第八电容和第九电容并联后接地,6V电压与第九电容并联后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并联有第六电阻器、第十电容和5.3V电源,所述第六电阻器和第十电容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与5V电源和第四二极管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串联有第四热敏电阻和第十一电容,所述第四热敏电阻并联有第十二电容和第十三电容,所述第十三电容串联有第七电阻器得到5V电源,所述第十三电容与第七电阻器并联后接地,所述第十二电容串联有和第五热敏电阻,所述第五热敏电阻与第十一电容并联后接地。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5V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电感,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与微控制器的电源输入引脚连接。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可编程逻辑器的型号为EPM2210F256I5N,所述第一可编程逻辑器的引脚16依次并联有第八电阻器和第九电阻器,第八电阻器与第一可编程逻辑器之间并联有第二肖特基二极管,所述第二肖特基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八电阻器和第九电阻器之间并联有第十电阻器,所述第十电阻器的另一端连接有12V的电源;所述第九电阻器的另一端并联有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有3.3V的电源。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线路驱动器的型号为74HC541,所述第二可编程逻辑器的引脚D1与线路驱动器的引脚9之间通过第十一电阻器连接,所述线路驱动器的引脚8与所述第十一电阻器并联,所述线路驱动器的引脚1和引脚10分别接地,所述线路驱动器的引脚19并联有第十四电容的一端和第十五电容的一端后接地,所述第十四电容的另一端和第十五电容的另一端并联后与线路驱动器的引脚20、5.3V的电源并联,所述线路驱动器的引脚12和引脚11并联后于第十二电阻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器的另一端于所述采样反馈电路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微控制器工作时,通过采样反馈电路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反馈,通过设置场效应管和MOS管实现正常的导通,当电压正负反接时,Q18MOS管不导通,从而达到保护电源的目的,同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接口保护电路消除电磁干扰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ECU控制电路的微控制器和可编程逻辑器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ECU控制电路的电源保护电路和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ECU控制电路的接口保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ECU控制电路的采样反馈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4所示,一种ECU控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电源保护电路、接口保护电路和采样反馈电路,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之间通过转换电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接口保护电路之间通过第一可编程逻辑器连接,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采样反馈电路之间通过第二可编程逻辑器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的型号为S12G128F1MLFR;所述第二可编程逻辑器的型号为EPM2210F256I5N,所述第二可编程逻辑器的引脚D1与线路驱动器连接,所述线路驱动器与所述采样反馈电路连接,所述采样反馈电路包括第一热敏电阻F4、第一场效应管Q6、肖特基二极管DF4和第一二极管D10,所述第一热敏电阻F4的正极与负载连接,所述第一热敏电阻F4的负极并联有第一电阻器RFA4、第一二极管D10和第一场效应管Q6,所述第一二极管D10的负极连接有电源,所述第一电阻器RFA4与第一电容CF4的一端、第一肖特基二极管Q6的负极、第二电阻器RFB4的正极和第三电阻器R106的一端并联,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6的B极连接有MOS管,所述第三电阻器R106、所述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F4的正极、所述第一电容CF4和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6的D极并联后接地。在微控制器工作时,通过采样反馈电路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反馈,通过设置场效应管和MOS管实现正常的导通,当电压正负反接时,Q18MOS管不导通,从而达到保护电源的目的,同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接口保护电路消除电磁干扰的问题。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电源保护电路包括输入端、滤波器L5、双向稳压二极管D1、第四电阻器R93和电源,所述输入端并联有第二热敏电阻R1、第三热敏电阻R2和第二电容C61,所述输入端与所述滤波器L1的正极连接,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ECU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器、电源保护电路、接口保护电路和采样反馈电路,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之间通过转换电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接口保护电路之间通过第一可编程逻辑器连接,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采样反馈电路之间通过第二可编程逻辑器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的型号为S12G128F1 MLFR;/n所述第二可编程逻辑器的型号为EPM2210F256I5N,所述第二可编程逻辑器的引脚D1与线路驱动器连接,所述线路驱动器与所述采样反馈电路连接,所述采样反馈电路包括第一热敏电阻、第一场效应管、肖特基二极管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正极与负载连接,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负极并联有第一电阻器、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场效应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有电源,所述第一电阻器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一肖特基二极管的负极、第二电阻器的正极和第三电阻器的一端并联,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B极连接有MOS管,所述第三电阻器、所述第一肖特基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D极并联后接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ECU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器、电源保护电路、接口保护电路和采样反馈电路,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之间通过转换电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接口保护电路之间通过第一可编程逻辑器连接,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采样反馈电路之间通过第二可编程逻辑器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的型号为S12G128F1MLFR;
所述第二可编程逻辑器的型号为EPM2210F256I5N,所述第二可编程逻辑器的引脚D1与线路驱动器连接,所述线路驱动器与所述采样反馈电路连接,所述采样反馈电路包括第一热敏电阻、第一场效应管、肖特基二极管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正极与负载连接,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负极并联有第一电阻器、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场效应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有电源,所述第一电阻器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一肖特基二极管的负极、第二电阻器的正极和第三电阻器的一端并联,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B极连接有MOS管,所述第三电阻器、所述第一肖特基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D极并联后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CU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包括输入端、滤波器、双向稳压二极管、第四电阻器和电源,所述输入端并联有第二热敏电阻、第三热敏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输入端与所述滤波器的正极连接,所述滤波器的负极与双向稳压二极管、第四电阻器和电源并联,所述第四电阻器并联有第五电阻器、稳压二极管和第二场效应管,所述第二热敏电阻、第三热敏电阻、第二电容和双向稳压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D极并联后接地,所述第五电阻器、稳压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二场效应管的S极并联后接地;所述滤波器并联有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并联后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CU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电路包括电源保护电路输出端连接的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并联第六电容和第七电容后与电源稳压芯片连接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稳压芯片的输出端并联有第八电容、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全才刘辉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凯驰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