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管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4171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管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在组装过程中,将连通本体通过安装孔套在换热管上;接着,将连通本体一侧面与换热壳的外侧面贴合固定;最后,将连通本体与换热管密封连接。由于连通本体与换热壳保持贴合接触状态,因此,流通空腔内的水会通过连通本体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的表面高温对连通本体与换热管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连通结构与换热管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吸收换热壳表面的热量,也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此外,将连通本体既与换热管连接,又与换热壳连接,使得换热管的连通结构的抗水压能力更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管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热水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管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热水设备逐渐普及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热水炉等。生活中大多数使用的热水设备均采用翅片管换热器,在加热过程中,燃烧器对水管进行加热,以实现水管内的水温上升。在目前产品中,换热器上的换热直管之间通过“U”型管连通,在连通过程中,将“U”型管的两端分别插在换热直管伸出换热壳外的一端、并进行焊接。然而,这样形成的换热器安装在燃气热水器中使用一段时间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会急剧增高,导致换热直管与“U”型管之间的焊接处容易出现漏水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管的连通结构,有效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提高换热效果;同时,也有效避免换热管上发生漏水故障。本技术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器,有效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提高换热效果;同时,也有效避免换热管上发生漏水故障。其技术方案如下: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一种换热管的连通结构,所述换热管的连通结构包括连通本体,所述连通本体内设有流通空腔,所述连通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对应插入换热管,且所述连通本体用于与所述换热管密封连接,所述流通空腔用于经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连通本体一侧面用于贴合固定于换热壳的外侧面。本技术所述的换热管的连通结构,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组装过程中,将连通本体通过安装孔套在换热管上,使得两个换热管之间通过流通空腔实现连通;接着,将连通本体一侧面与换热壳的外侧面贴合固定;最后,将连通本体与换热管密封连接。由于连通本体与换热壳保持贴合接触状态,因此,流通空腔内的水会通过连通本体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的表面高温对连通本体与换热管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连通结构与换热管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吸收换热壳表面的热量,也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此外,将连通本体既与换热管连接,又与换热壳连接,使得连通本体上具有双重连接作用,大大提升连通本体在换热管上的结构稳定性,使得换热管的连通结构的抗水压能力更强。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技术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通本体包括底座及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面板,所述面板与所述底座围合而成所述流通空腔,所述安装孔开设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底座用于贴合固定于所述换热壳的外侧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背向所述流通空腔一侧面用于与所述换热壳的外侧面贴合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背向所述流通空腔的一侧面设有安装面,所述安装孔开设于所述安装面,所述安装面设有第一倒角部,所述第一倒角部沿着所述安装孔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倒角部用于与所述换热壳的外侧面或者所述换热壳上的第二倒角部之间形成容纳缝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设有第一翻边,所述面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翻边固定连接的第二翻边,且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均围绕所述流通空腔设置,所述第二翻边套接在所述第一翻边的内部或者外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的连通结构还包括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沿着所述安装孔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焊接部用于与所述换热管焊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焊接部由所述换热管的连通结构于所述安装孔的边缘向所述流通空腔内折弯形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通空腔的腔壁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流通空腔分为至少两个分体腔,每个所述分体腔与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孔连通。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换热壳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管的连通结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位于所述换热壳内,所述换热管的两端穿出所述换热壳外,并与所述换热壳密封连接,所述连通本体通过所述安装孔套设在所述换热管的端部,并与所述换热壳接触,所述连通本体分别与所述换热管、所述换热壳连接。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采用以上的换热管的连通结构,在组装过程中,将连通本体通过安装孔套在换热管上,使得两个换热管之间通过流通空腔实现连通;接着,将连通本体一侧面与换热壳的外侧面贴合固定;最后,将连通本体与换热管密封连接。由于连通本体与换热壳保持贴合接触状态,因此,流通空腔内的水会通过连通本体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的表面高温对连通本体与换热管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连通结构与换热管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吸收换热壳表面的热量,也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此外,将连通本体既与换热管连接,又与换热壳连接,使得连通本体上具有双重连接作用,大大提升连通本体在换热管上的结构稳定性,使得换热管的连通结构的抗水压能力更强。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技术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壳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围绕所述换热管设置,且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换热管焊接。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管的连通结构一视角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管的连通结构另一视角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底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面板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管的连通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结构剖视图;图8为图7中的换热器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换热管的连通结构,110、连通本体,111、底座,1111、第一翻边,1112、第一倒角部,1113、容纳缝隙,1114、安装面,112、面板,1121、第二翻边,120、流通空腔,121、分体腔,130、安装孔,140、第一焊接部,150、分隔板,200、换热壳,210、第一端板,220、第二端板,230、第一侧板,240、第二侧板,250、第二焊接部,251、第二倒角部,300、换热管,400、热交换片,410、固定孔,500、冷却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管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连通结构(100)包括连通本体(110),所述连通本体(110)内设有流通空腔(120),所述连通本体(110)上还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孔(130),所述安装孔(130)均与所述流通空腔(120)连通,所述连通本体(110)用于与换热管(300)密封连接,所述流通空腔(120)用于经所述安装孔(130)与所述换热管(300)连通,所述连通本体(110)一侧面用于贴合固定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管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连通结构(100)包括连通本体(110),所述连通本体(110)内设有流通空腔(120),所述连通本体(110)上还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孔(130),所述安装孔(130)均与所述流通空腔(120)连通,所述连通本体(110)用于与换热管(300)密封连接,所述流通空腔(120)用于经所述安装孔(130)与所述换热管(300)连通,所述连通本体(110)一侧面用于贴合固定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本体(110)包括底座(111)及连接在所述底座(111)上的面板(112),所述面板(112)与所述底座(111)围合而成所述流通空腔(120),所述安装孔(130)开设在所述底座(111)上,且所述底座(111)用于贴合固定于所述换热壳(200)的外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1)背向所述流通空腔(120)一侧面设有安装面(1114),所述安装孔(130)开设于所述安装面(1114),所述安装面(1114)用于与所述换热壳(200)的外侧面贴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1)背向所述流通空腔(12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倒角部(1112),所述第一倒角部(1112)沿着所述安装孔(130)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倒角部(1112)用于与所述换热壳(200)的外侧面或者所述换热壳(200)上的第二倒角部(251)之间形成容纳缝隙(111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1)设有第一翻边(1111),所述面板(11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翻边(1111)固定连接的第二翻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楚鹏潘同基李罗标张华平张上兵李学研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