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及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2560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及施工方法,属于一种顶管顶进的施工方法,包括顶管坑、顶管、千斤顶、限位杆、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贴合件,限位杆内开设有凹槽,千斤顶的壳身安装在凹槽内,第一连接板的一侧面与顶管坑的墙壁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面与限位杆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位于限位杆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上,第二连接板与千斤顶的柱塞固定连接,千斤顶上背对柱塞的一侧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贴合件包括弧形履带架和推筒,弧形履带架位于第二连接板背对千斤顶的一侧,推筒在弧形履带架内均匀分布;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顶管因顶进力分布不同带来的裂缝等后期维护问题,使顶管减少出现裂缝的概率,降低后期维修费用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技术属于一种顶管顶进的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机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顶管施工日益在国内外为设计施工单位所使用,顶管的采用不仅避免了破坏原有路面基础设施的弊端,也更加有益于缓解因开挖面造成的交通输导问题。通过采用顶管顶进技术的应用,使市政道路雨污水管的施工更加方便快捷得的得到实现,使工程工期大大缩减,而且更有益于施工操作。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的发生,例如未知区域管线的交纵存在于地下,一般探测仪器不能全部探测到位,在顶管顶进的过程中就会对期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再有就是顶管顶进技术的局限性,现场操作工人的熟练程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皆有可能造成顶管顶进的质量及安全问题。随着多年来国内外顶管施工技术的不断积累,基本上顶管施工也趋于成熟,但在顶进过程中,采用千斤顶进行顶进采用方式及导向装置各不相同。通查新相关文献记载,有相关顶管顶进的导向装置,采用滑轮及相关装置,也查见有相关的顶管顶进辅助穿管装置,及相关顶管顶进的出渣方法。但未见相关关于顶管顶进的因应力不均匀导致的导管在顶进过程中产生一定顶进偏差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误差可大可小,一般一节顶管产生误差不大,但累计起来,就很难实现双向顶进过程中的准确对接,给后续施工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因为顶进力的不同,对顶管造成受力的不均匀,使顶管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后期维修及更换成本高,操作难,对施工极为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顶管因顶进力分布不同带来的裂缝等后期维护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技术人经过实践和总结得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包括顶管坑、顶管和千斤顶,还包括限位杆、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贴合件,所述限位杆内开设有凹槽,所述千斤顶的壳身安装在凹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面与顶管坑的墙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面与限位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限位杆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上,所述第二连接板与千斤顶的柱塞固定连接,所述千斤顶上背对柱塞的一侧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贴合件包括弧形履带架和推筒,所述弧形履带架位于第二连接板背对千斤顶的一侧,所述推筒在弧形履带架内均匀分布,所述推筒与弧形履带架连接。所述弧形履带架包括弧形上片和弧形下片,所述弧形上片与弧形下片连接,所述弧形上片与弧形下片均开设有连接孔,所述推筒上设置有卡柱,所述卡柱设有多组,多组所述卡柱与连接孔相适应,所述弧形履带架的内径与推筒的直径相匹配。所述弧形履带架还包括过渡片和锁紧板,所述过渡片的相对第二连接板的一侧适于与锁紧板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渡片的两端与相应的弧形上片或弧形下片连接;所述锁紧板内开设第一安装孔,所述过渡片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通孔,所述锁紧板与第二连接板螺栓连接。具体的,设定过渡片是因为实际位置的弧长并不一定,确保弧形上片和弧形下片组成的空腔内保证安装推筒,使安装具有合理性。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中间安装有激光发射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中心孔,所述激光发射器适于测准顶管的中心位置。优选的,在测定中心位置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中心处安装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第二连接板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块上安装测量杆,所述测量件在固定块上旋转,所述测量件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测量杆适于定位推筒。优选的,所述测量件包括横杆、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所述横杆的靠近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固定块连接,所述横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铰接;所述第一竖杆与第二竖杆沿横杆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竖杆与第二竖杆均为伸缩杆,所述第二安装孔分别设置在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的自由端上,所述第一竖杆与第二竖杆适于旋转测绘顶管轮廓并定位推筒。优选的,所述横杆为工字型,所述横杆远离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上开设螺纹孔,所述挡板适于锁紧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所述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均容纳在横杆的的两侧凹槽内,所述第一竖杆与第二竖杆上均标注有量程;设定伸缩且铰接的方式,在于横杆11与套筒安装完成后是否可拆,不做具体限定,如果不可拆,则测量件可折叠方式,不会与顶管2发生碰撞,增加安装便捷性,第一竖杆12与第二竖杆13的自由伸缩端被外侧固定端上的螺母实现定位锁紧。优选的,所述限位杆设有多组,所述千斤顶的数量与限位杆相同,多组所述限位杆平行设置,所述限位杆的长度与千斤顶的壳身长度相同;所述限位杆外侧安装支板,所述支板适于支撑限位杆。优选的,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顶管坑内,初步放置顶管在推送架上,测量定位安装第一连接板于顶管坑内远离顶管的墙壁上,确保第一连接板的中心处于顶管轴线上;步骤二、安装多组限位杆于第一连接板背对与顶管坑连接面的一侧,将限位杆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并安装支板,千斤顶的壳身安装在限位杆内,测量并确保限位杆的水平度;步骤三、调整千斤顶的柱塞位置,使柱塞阵列分布在第二连接板相对千斤顶的一侧并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平行设置,第一连接板中心在第二连接板的轴线上;步骤四、在第一连接板上的中间安装激光发射器,在第二连接板中间开设中心孔,安装测绘板于顶管相对第二连接板的一端,测绘版贴合并平行于第二连接板的端口处,在测绘板上记录中心位置;步骤五、在中心孔外安装固定块,将顶管中心位置位于固定块的轴线上,安装测量件,打开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使第一竖杆与第二竖杆平行并且第一竖杆与横杆垂直,延展第一竖杆与第二竖杆的伸缩长度,分别调整长度为顶管的内、外径相同,在测绘板上测绘出顶管的截面圆,在截面圆上测绘出等距分布的圆形;步骤六、调整第二连接板的位置,螺纹安装锁紧板,在过渡片、弧形上片和弧形下片固定连接完成后,将过渡片与锁紧板螺纹锁紧,确保弧形上片与弧形下片组成完整的圆弧;步骤七、在弧形上片和弧形下片之间卡接推筒,使推筒位置与步骤五的圆形位置相对应,完成对应顶管的受力分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可以获得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设计采用第二连接板上的弧形履带架,使顶管在受力时处于均匀受力状态,推进力均匀减少顶管出现裂缝发生的概率;本专利技术设计激光发射器,在测绘板上测量出中心点,设计采用测量件,便捷在测绘板上测绘出设计点,在测绘板上测量出顶管端口实际受力点,根据实际受力点安装推筒,实际推筒的位置分布根据现场情况安排,使安装具有合理性,采用对称分布的千斤顶,使千斤顶输出力合理,且对比传统技术中,减少千斤顶的数量,降低成本费用支出;本专利技术设计适于测绘和调整顶管应力分布,且施工方法具有合理性,解决裂缝等因受力不均产生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包括顶管坑(1)、顶管(2)和千斤顶(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杆(4)、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和贴合件,所述限位杆(4)内开设有凹槽,所述千斤顶(3)的壳身安装在凹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板(5)的一侧面与顶管坑(1)的墙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5)的另一侧面与限位杆(4)固定连接;/n所述第二连接板(6)位于限位杆(4)远离第一连接板(5)的一端上,所述第二连接板(6)与千斤顶(3)的柱塞固定连接,所述千斤顶(3)上背对柱塞的一侧与第一连接板(5)固定连接;/n所述贴合件包括弧形履带架(7)和推筒(8),所述弧形履带架(7)位于第二连接板(6)背对千斤顶(3)的一侧,所述推筒(8)在弧形履带架(7)内均匀分布,所述推筒(8)与弧形履带架(7)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包括顶管坑(1)、顶管(2)和千斤顶(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杆(4)、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和贴合件,所述限位杆(4)内开设有凹槽,所述千斤顶(3)的壳身安装在凹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板(5)的一侧面与顶管坑(1)的墙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5)的另一侧面与限位杆(4)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板(6)位于限位杆(4)远离第一连接板(5)的一端上,所述第二连接板(6)与千斤顶(3)的柱塞固定连接,所述千斤顶(3)上背对柱塞的一侧与第一连接板(5)固定连接;
所述贴合件包括弧形履带架(7)和推筒(8),所述弧形履带架(7)位于第二连接板(6)背对千斤顶(3)的一侧,所述推筒(8)在弧形履带架(7)内均匀分布,所述推筒(8)与弧形履带架(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履带架(7)包括弧形上片(71)和弧形下片(72),所述弧形上片(71)与弧形下片(72)连接,所述弧形上片(71)与弧形下片(72)均开设有连接孔,所述推筒(8)上设置有卡柱(73),所述卡柱(73)设有多组,多组所述卡柱(73)与连接孔相适应,所述弧形履带架(7)的内径与推筒(8)的直径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履带架(7)还包括过渡片(74)和锁紧板(75),所述过渡片(74)的相对第二连接板(6)的一侧适于与锁紧板(75)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渡片(74)的两端与相应的弧形上片(71)或弧形下片(72)连接;
所述锁紧板(75)内开设第一安装孔,所述过渡片(74)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通孔,所述锁紧板(75)与第二连接板(6)螺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5)的中间安装有激光发射器(9),所述第二连接板(6)上开设有中心孔,所述激光发射器(9)适于测准顶管(2)的中心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测定中心位置后,所述第二连接板(6)的中心处安装固定块(10),所述固定块(10)与第二连接板(6)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块(10)上安装测量杆,所述测量件在固定块(10)上旋转,所述测量件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测量杆适于定位推筒(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件包括横杆(11)、第一竖杆(12)和第二竖杆(13),所述横杆(11)的靠近第二连接板(6)的一端与固定块(10)连接,所述横杆(1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竖杆(12)和第二竖杆(13)铰接;
所述第一竖杆(12)与第二竖杆(13)沿横杆(11)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竖杆(12)与第二竖杆(13)均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玲玲李军谢兰敏史纪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