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原地区车辆双供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1454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原地区车辆双供氧装置,属于整车改制技术领域,包括制氧机控制开关、医用氧气瓶、制氧机、第一单向控制阀、第二单向控制阀、医用氧气管、三通及控制面板;医用氧气瓶与医用氧气管连接,后通过三通与第二单向控制阀连接;制氧机与医用氧气管连接,后与第一单向控制阀串联;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一台车载制氧机、两个氧气瓶同时供氧,氧气通过控制阀、管路、面罩给需要吸氧的乘员供氧;该系统可以实现由制氧机或者氧气瓶单独供氧,也可以二者共同供氧。制氧机为一次性投入,合理使用制氧机,解决了频繁更换氧气瓶带来的不便和减少额外的费用。不仅满足长途行驶时长时间供氧,且可以快速切换供氧形式并满足多人同时供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原地区车辆双供氧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整车改制
,具体涉及一种高原地区车辆双供氧装置。
技术介绍
在海平面空气中的氧含量为20.95%,在海拔3000米处,为海平面含氧量的77.1%,在海拔高度5000米处,为海平面含氧量的61.8%。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在高原开车空气中氧气浓度低,极易造成无意识缺氧,瞬间引发车祸等严重危害。高原反应有效解决方式是及时吸氧,但是目前主机厂生产车辆很少配备供氧装置,多为用户根据个人的需求改装,改装形式一般是在行李箱处加装一个医用氧气瓶,通过氧气管引到驾驶室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由于是后续改装,氧气瓶为临时固定形式以及氧气管在驾驶室内明管布置,氧气瓶易产生移动,氧气管易产生皱褶,不仅不美观而且容易导致氧气输送不畅通。二、为了保证供氧量,氧气瓶多选用容积为5-6升,为节省空间SUV车多为垂直放置,氧气瓶高度为540-615mm,影响后视野。三、后续改装一般设置2个出气口,这样,超过2人无法同时使用。以6升氧气瓶充气到12MPa为例,2人同时使用只能维持3小时左右,为了保证氧气供氧就需要寻找充气站及时补充,结果不利于长途行驶,因此,为了安全高海拔地区车辆,方便有效、持续的供氧是解决高原缺氧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目前高原汽车补氧方式主要是携带便携氧气袋或者加装氧气瓶补氧,由于氧气容积有限,不适于长途行驶,且费用较高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原地区车辆双供氧装置,一台车载制氧机、两个3升氧气瓶同时供氧,氧气通过控制阀、管路、面罩给需要吸氧的乘员供氧;该系统可以实现由制氧机或者氧气瓶单独供氧,也可以实现二者共同供氧。制氧机为一次性投入,合理使用制氧机,解决了频繁更换氧气瓶带来的不便和减少额外的费用。不仅满足长途行驶时长时间供氧,且可以快速切换供氧形式并满足多人同时供氧。供氧分为弥散供氧和分布供氧方式,本专利技术属于分布供氧方式,氧气输出平稳,便于给乘员提供氧气,不仅可以长时间使用,而且能够实现制氧机和氧气瓶之间快速切换。目前主流的改制车辆,以加装氧气瓶给乘员供氧(多为5-6升),存在氧气容量有限,不适合长途行驶吸氧的需要,同时,市场改装的车辆存在美观性差和后方视野差等缺陷。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原地区车辆双供氧装置,包括氧气出口1、氧气出口控制开关2、制氧机控制开关3、医用氧气瓶5、制氧机6、第一单向控制阀7、第二单向控制阀8、医用氧气管9、氧气具10、三通11及控制面板12;所述医用氧气瓶5和制氧机6放置在后排座椅后侧或者行李箱内,通过固定座与汽车地板连接;所述医用氧气瓶5与医用氧气管9连接,之后通过三通11与第二单向控制阀8连接;所述制氧机6与医用氧气管9连接,之后与第一单向控制阀7串联;制氧机6的一端连接制氧机控制开关3,驾驶员通过该开关直接控制制氧机6的启停;所述控制面板12固定在驾驶员和三名乘客附近的顶棚处,其上设置有氧气出口1及氧气出口控制开关2,所述氧气具10用于吸氧的时候与氧气出口1连接实现供氧。优选地,所述医用氧气瓶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医用氧气瓶5通过医用氧气管9并联,然后与通过三通11与第二单向控制阀8连接。优选地,所述制氧机6通过制氧机控制线束4与制氧机控制开关3连接。优选地,所述氧气具10为氧气面罩或氧气管。优选地,所述医用氧气管9沿着汽车地板、C柱、B柱或侧围内板的固定点或者线束固定,延伸到驾驶员和三名乘客头部处与控制面板12上的氧气出口控制开关2和氧气出口1串联。优选地,所述医用氧气瓶5的容量为3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如下:1、通过在驾驶室内预制氧气管路、氧气瓶、制氧机等,能够同时为4个乘员的提供氧气;2、可以实现多种使用模式,并且能够快速切换;3、制氧机不受容量限制,可以持续供氧,长期使用,解决了经常给氧气瓶充气带来的麻烦,长期使用费用更低;4、制氧机拆卸下来通过逆变器可以在室内使用,进一步降低了使用费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高原地区车辆双高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氧气出口1、氧气出口控制开关2、制氧机控制开关3、制氧机控制线束4、医用氧气瓶5、制氧机6、第二单向控制阀7、第一单向控制阀8、医用氧气管9、氧气具10、三通11、控制面板12。具体实施方式为清楚、完整地描述本专利技术所述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工作过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高原地区车辆双供氧装置,包括氧气出口1、氧气出口控制开关2、制氧机控制开关3、医用氧气瓶5、制氧机6、第一单向控制阀7、第二单向控制阀8、医用氧气管9、氧气具10、三通11及控制面板12;所述医用氧气瓶5和制氧机6放置在后排座椅后侧或者行李箱内,通过固定座与汽车地板连接;所述医用氧气瓶5与医用氧气管9连接,之后通过三通11与第二单向控制阀8连接;所述制氧机6与医用氧气管9连接,之后与第一单向控制阀7串联;制氧机6的一端连接有制氧机控制开关3,驾驶员通过该开关直接控制制氧机6的启停;所述控制面板12固定在驾驶员和三名乘客附近的顶棚处(共计4处),其上设置有氧气出口1及氧气出口控制开关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原地区车辆双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氧气出口(1)、氧气出口控制开关(2)、制氧机控制开关(3)、医用氧气瓶(5)、制氧机(6)、第一单向控制阀(7)、第二单向控制阀(8)、医用氧气管(9)、氧气具(10)、三通(11)及控制面板(12);所述医用氧气瓶(5)和制氧机(6)放置在后排座椅后侧或者行李箱内,通过固定座与汽车地板连接;所述医用氧气瓶(5)与医用氧气管(9)连接,之后通过三通(11)与第二单向控制阀(8)连接;所述制氧机(6)与医用氧气管(9)连接,之后与第一单向控制阀(7)串联;制氧机(6)的一端连接制氧机控制开关(3),驾驶员通过该开关直接控制制氧机(6)的启停;所述控制面板(12)固定在驾驶员和三名乘客附近的顶棚处,其上设置有氧气出口(1)及氧气出口控制开关(2),所述氧气具(10)用于吸氧的时候与氧气出口(1)连接实现供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原地区车辆双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氧气出口(1)、氧气出口控制开关(2)、制氧机控制开关(3)、医用氧气瓶(5)、制氧机(6)、第一单向控制阀(7)、第二单向控制阀(8)、医用氧气管(9)、氧气具(10)、三通(11)及控制面板(12);所述医用氧气瓶(5)和制氧机(6)放置在后排座椅后侧或者行李箱内,通过固定座与汽车地板连接;所述医用氧气瓶(5)与医用氧气管(9)连接,之后通过三通(11)与第二单向控制阀(8)连接;所述制氧机(6)与医用氧气管(9)连接,之后与第一单向控制阀(7)串联;制氧机(6)的一端连接制氧机控制开关(3),驾驶员通过该开关直接控制制氧机(6)的启停;所述控制面板(12)固定在驾驶员和三名乘客附近的顶棚处,其上设置有氧气出口(1)及氧气出口控制开关(2),所述氧气具(10)用于吸氧的时候与氧气出口(1)连接实现供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国权李光磊崔柏松吕岩陈晓旭王建生赵亮马壮王海涛赵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