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1119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7:22
减小制暖时的压力损失,使热交换性能改善。出口侧的通路其流路与其他通路相比被设置得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在热交换器中,将从一方的集管(header)向另一方的集管的流动作为一个通路(path)。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热交换器一般设有多个通路,并且构成为,各通路的流动成为大致均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1534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制暖时,室外的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所以越是接近于热交换器的出口,载热体越气化。气相与液相相比载热体的密度较低且流速较快,所以压力损失较大。即,在制暖时,在载热体气化的出口侧的通路,压力损失变大。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减小制暖时的压力损失而使热交换性能改善。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有关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具备:一对集管,在横向上延伸,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而设置;以及多个管,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上端及下端分别与集管连接,在横向上空开间隔而设置;将经过多个管从一方的集管朝向另一方的集管流动的载热体的流动设为一个通路,朝下流动的通路和朝上流动的通路被交替地设置;各通路中的载热体的流动在制暖时及制冷时是共同的;最初的通路是朝下流动的通路;通路数为三以上的奇数;出口侧的通路其流路与其他通路相比被设置得宽。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具备:一对集管,在横向上延伸,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而设置;以及多个管,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上端及下端分别与集管连接,在横向上空开间隔而设置;将经过多个管从一方的集管朝向另一方的集管流动的载热体的流动设为一个通路,朝下流动的通路和朝上流动的通路被交替地设置;各通路中的载热体的流动在制暖时及制冷时是共同的;最初的通路是朝下流动的通路;通路数为三以上的奇数;入口侧的通路其流路与其他通路相比被设置得窄。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出口侧的通路其流路与其他通路相比被设置得宽,所以能够减小制暖时的压力损失,使热交换性能改善。此外,由于入口侧的通路其流路与其他通路相比被设置得窄,所以能够减小制暖时的压力损失,使热交换性能改善。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图。图2是表示制暖运转的图。图3是表示制冷运转的图。图4是表示热交换器的图。图5是示意地表示均等通路的图。图6是示意地表示将出口侧的通路扩大的结构的图(2-2-3)。图7是示意地表示将出口侧的通路扩大的结构的图(1-2-3)。图8是示意地表示将出口侧的通路扩大的结构的图(2-3-3)。图9是示意地表示将出口侧的通路扩大的结构的图(1-3-2)。图10是示意地表示将出口侧的通路扩大的结构的图(2-1-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另外,各图是示意性的图,有与现实的结构不同的情况。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例示用来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及方法,并不将结构特定为下述的结构。即,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的范围内能够加以各种变更。《一实施方式》《结构》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图。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11由搭载于汽车的热泵系统构成,具备设在车室侧的室内热交换单元12(供给流路)和设在车室外的热交换器13。车室侧和车室外例如被仪表面板(dashpanel)分隔。室内热交换单元12被配置在仪表板(dashboard)的内部,由从一端侧将外部气体、内部气体导入且从另一端侧向车室内供给空气的管道形成。在室内热交换单元12的内部,设有送风风扇14、蒸发器15、冷凝器16和空气混合风门17。送风风扇14设在室内热交换单元12的一端侧,当被马达驱动时,将外部气体、内部气体抽吸,向另一端侧喷出。蒸发器15设在比送风风扇14靠下游侧,作为吸热器及除湿器,在经过散热翅片的周围的空气与经过管内的低温的载热体(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即,通过使管内的载热体蒸发气化,将散热翅片的周围的空气冷却,并且使散热翅片的表面发生结露而进行除湿。被从送风风扇14吹出的空气全部经过蒸发器15。冷凝器16设在比蒸发器15靠下游侧,作为散热器,进行经过散热翅片的周围的空气与经过管内的高温的载热体(制热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即,通过使管内的载热体冷凝液化,将散热翅片的周围的空气加热。冷凝器16通过以将室内热交换单元12的截面中的大致一半堵塞的方式配置,形成了经过冷凝器16的流路和绕过冷凝器16的流路。即,经过蒸发器15后的空气的一部分经过冷凝器16,其余绕过冷凝器16。空气混合风门17能够在将经过冷凝器16的流路开放并将绕过冷凝器16的流路封闭的位置、和将经过冷凝器16的流路封闭并将绕过冷凝器16的流路开放的位置之间转动。当空气混合风门17处于将经过冷凝器16的流路开放并将绕过冷凝器16的流路封闭的位置时,经过蒸发器15后的空气全部经过冷凝器16。当空气混合风门17处于将经过冷凝器16的流路封闭并将绕过冷凝器16的流路开放的位置时,经过蒸发器15后的空气全部绕过冷凝器16。当空气混合风门17处于将经过冷凝器16的流路和绕过冷凝器16的流路的两者开放的位置时,经过蒸发器15后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经过冷凝器16,其余绕过冷凝器16。而且,在冷凝器16的下游侧,经过冷凝器16后的空气被与绕过冷凝器16后的空气混合。热交换器13设在发动机室内或马达室内,在经过散热翅片的周围的外部气体与经过管内的载热体之间进行热交换。所述的外部气体主要是行驶风,但当得不到充分的行驶风时,通过将未图示的送风机驱动,将外部气体对散热翅片送风。在将运转模式设为制暖时,使热交换器13作为蒸发器即吸热器发挥功能,在经过散热翅片的周围的外部气体与经过管内的低温的载热体(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即,使管内的载热体蒸发气化,使其吸热。在将运转模式设为制冷时,使热交换器13作为冷凝器即散热器发挥功能,在经过散热翅片的周围的外部气体与经过管内的高温的载热体(制热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即,使管内的载热体冷凝液化,使其散热。接着,对载热体的回路结构进行说明。冷凝器16的出口经由流路21而与热交换器13的入口连通。在流路21设有膨胀阀31(第一膨胀阀)。膨胀阀31是通过使作为液相的高压的载热体成为雾状并吹出、减压为容易气化的低压的载热体的机构,开度能够从全闭到全开进行调整。热交换器13的出口经由流路22而与冷凝器16的入口连通。在流路22,从热交换器13侧朝向冷凝器16侧,依次设有开闭阀32、止回阀33、储液器(accumulator)34及压缩机35。开闭阀32将流路22开放或封闭。止回阀33容许从开闭阀32侧向储液器34侧的经过,阻止反方向的经过。储液器34进行载热体的气液分离,仅将气相的载热体向压缩机35供给。压缩机35是通过将作为气相的低压的载热体压缩而使其升压为容易液化的高压的载热体的机构,是通过与载热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n具备:/n一对集管,在横向上延伸,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而设置;以及/n多个管,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上端及下端分别与前述集管连接,在横向上空开间隔而设置;/n将经过多个前述管从一方的前述集管朝向另一方的前述集管流动的载热体的流动设为一个通路,朝下流动的通路和朝上流动的通路被交替地设置;/n各通路中的前述载热体的流动在制暖时及制冷时是共同的;/n最初的通路是朝下流动的通路;/n通路数为三以上的奇数;/n出口侧的通路其流路与其他通路相比被设置得宽。/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629 JP 2018-124780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
一对集管,在横向上延伸,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而设置;以及
多个管,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上端及下端分别与前述集管连接,在横向上空开间隔而设置;
将经过多个前述管从一方的前述集管朝向另一方的前述集管流动的载热体的流动设为一个通路,朝下流动的通路和朝上流动的通路被交替地设置;
各通路中的前述载热体的流动在制暖时及制冷时是共同的;
最初的通路是朝下流动的通路;
通路数为三以上的奇数;
出口侧的通路其流路与其他通路相比被设置得宽。


2.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
一对集管,在横向上延伸,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而设置;以及
多个管,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上端及下端分别与前述集管连接,在横向上空开间隔而设置;
将经过多个前述管从一方的前述集管朝向另一方的前述集管流动的载热体的流动设为一个通路,朝下流动的通路和朝上流动的通路被交替地设置;
各通路中的前述载热体的流动在制暖时及制冷时是共同的;
最初的通路是朝下流动的通路;
通路数为三以上的奇数;
入口侧的通路其流路与其他通路相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关彻也堀越明井田润奈良英明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汽车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