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0584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7:0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基板;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包括第一导电区域和第一镂空区域,所述第一导电区域呈网格状分布;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包括第二导电区域、第三导电区域和第二镂空区域,所述第二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三导电区域连通,所述第二导电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导电区域的面积,所述第二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一导电区域不重叠,所述第三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一导电区域重叠。本申请实现了提高触控面板的抗干扰性和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申请涉及触控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现阶段的电子设备正向着轻薄化的方向发展,在现有的超薄电子设备中,触控面板的两层电极之间的介质OCA(OpticallyClearAdhesive,光学胶)通常选取的都是很薄的种类,这使得两层电极之间的间距变小,两层电极形成的电容原始值C0增大,而电子设备的触摸变化量D0主要和顶层电极图案(pattern)有关,D0/C0则反应了电极的信号量感应水平。因此,超薄电子设备在pattern不变的情况下,C0会增大很多,D0却几乎不变,导致整个电子设备的感应量很小,无法满足触控功能的正常实现。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将底层电极从原先的大面积电极替换成了较窄的有效电极,减小了底层电极和顶层电极的交叠面积,从而减小了C0,以确保电子设备触控功能的正常实现。该方法虽然解决了超薄电子设备两层电极距离缩小带来的电容原始值增大问题,但是由于大面积电极可以对电极下方干扰源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底层电极变窄后,屏蔽效果明显减弱,导致触控面板的抗干扰性和准确性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实现提高触控面板的抗干扰性和准确性。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包括第一导电区域和第一镂空区域,所述第一导电区域呈网格状分布;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包括第二导电区域、第三导电区域和第二镂空区域,所述第二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三导电区域连通,所述第二导电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导电区域的面积,所述第二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一导电区域不重叠,所述第三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一导电区域重叠。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区域由多条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组构成,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包括:第一电极单元,由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X形电极构成;第二电极单元,包括两个第一条形电极,所述两个第一条形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两端的所述第一X形电极连接。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区域和所述第三导电区域由多条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组构成,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包括:第三电极单元,由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菱形电极构成;第四电极单元,包括多个三角形电极,所述三角形电极围绕所述第三电极单元间隔设置;第五电极单元,包括多个第二条形电极,所述菱形电极与相邻的所述三角形电极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条形电极连接。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极单元和所述第四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重叠。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包括:第六电极单元,由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二X形电极构成;第七电极单元,包括两个V形电极,所述两个V形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六电极单元两端的所述第二X形电极连接。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镂空区域和所述第二镂空区域内均设置有虚拟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区域为感应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区域和所述第三导电区域为驱动电极。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面板;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及其任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有效减少了两层电极间的交叠面积,使两层电极形成的电容原始值减小,能够确保触控功能的正常实现,并且,交叠位置均匀分布于电极中,使得成品信号量也均匀分布,除了与顶层电极轨迹交叠处,底层电极的其他区域均可以采用大面积的电极,从而对电极底层的干扰起到屏蔽作用,提升了抗干扰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填充了虚拟块后的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二触控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填充了虚拟块后的第二触控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二触控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二触控电极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二触控电极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第一触控电极层,110-第一导电区域,120-第一镂空区域,130-第一触控电极组,131-第一电极单元,1311-第一X形电极,132-第二电极单元,1321-第一条形电极;200-第二触控电极层,210-第二导电区域,220-第三导电区域,230-第二镂空区域,240-第二触控电极组,241-第三电极单元,2411-菱形电极,242-第四电极单元,2421-三角形电极,243-第五电极单元,2431-第二条形电极,244-第六电极单元,2441-第二X形电极,245-第七电极单元,2451-V形电极;300-虚拟块,400-第一方向,500-第二方向,600-基板,1-触控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并不表示排列序号,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包括”、“包含”等表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配置为”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基板;/n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包括第一导电区域和第一镂空区域,所述第一导电区域呈网格状分布;/n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包括第二导电区域、第三导电区域和第二镂空区域,所述第二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三导电区域连通,所述第二导电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导电区域的面积,所述第二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一导电区域不重叠,所述第三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一导电区域重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包括第一导电区域和第一镂空区域,所述第一导电区域呈网格状分布;
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包括第二导电区域、第三导电区域和第二镂空区域,所述第二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三导电区域连通,所述第二导电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导电区域的面积,所述第二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一导电区域不重叠,所述第三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一导电区域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区域由多条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组构成,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包括:
第一电极单元,由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X形电极构成;
第二电极单元,包括两个第一条形电极,所述两个第一条形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两端的所述第一X形电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区域和所述第三导电区域由多条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组构成,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丹丹
申请(专利权)人:集创北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