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滤清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0356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7:03
本发明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空气滤清器;包括外壳、滤芯和若干集灰组件;所述外壳的进气腔室的侧壁开有与外部相通的进气孔,延伸管上端伸入进气腔室内,进气腔室底部设有环状的集灰槽;所述外壳内还设有中心管,中心管上端口与延伸管下端口连通,中心管贯穿过滤腔室且中心管下端口伸入收集腔室内;滤芯设置在过滤腔室内,滤芯将过滤腔室分隔为与滤芯内壁相接的初率环腔和与滤芯外壁相接的清洁环腔,过滤腔室侧壁设有与连通清洁环腔与外部的出气孔;所述集灰组件的集灰管固定在收集腔室内,连通管上端口伸入过滤腔室内的初率环腔内,连通管下端口伸入对应集灰管内。有益技术效果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提升空气过滤的效率,满足更高的发动机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滤清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滤清器。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排放法规的日趋严格,发动机系统更加复杂和庞大,所以发动机舱内留给其他发动机部件的安装空间越来越小,如空气滤清器总成的安装空间。同时发动机的单位功率越来越高,这对发动机进气量的要求也同步升高,而且要求空气滤清器的过滤效率提升,但现有空气滤清器过滤效率越来越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过滤效率高的空气滤清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气滤清器;包括外壳、滤芯和若干集灰组件;所述外壳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进气腔室、延伸管、过滤腔室和收集腔室,进气腔室、过滤腔室和收集腔室各自独立;进气腔室的侧壁开有与外部相通的进气孔,延伸管上端伸入进气腔室内,进气腔室底部设有环状的集灰槽,延伸管上端口的水平高度高于进气腔室的集灰槽底部高度;所述外壳内还设有中心管,中心管上端口与延伸管下端口连通,中心管贯穿过滤腔室且中心管下端口伸入收集腔室内;滤芯设置在过滤腔室内,滤芯将过滤腔室分隔为与滤芯内壁相接的初率环腔和与滤芯外壁相接的清洁环腔,过滤腔室侧壁设有与连通清洁环腔与外部的出气孔,滤芯内孔与中心管外壁之间构成的初率环腔,滤芯外壁与过滤腔室内壁之间构成的清洁环腔;所述集灰组件包括集灰管和连通管,集灰管固定在收集腔室内,集灰管竖直布置,集灰管上、下端口都处于收集腔室内,连通管上端口伸入过滤腔室内的初率环腔内,连通管下端口伸入对应集灰管内,连通管的管径小于集灰管的孔径。采用这样的结构后,空气从进气孔进入进气腔室,空气内灰尘异物与进气腔室发生碰撞掉入集灰槽内,减少较大颗粒的灰尘异物进入延伸管,进气腔室内的空气经过延伸管和中心管进入收集腔室,空气在收集腔室内形成气旋,空气由集灰组件进入过滤腔室的初率环腔,此过程中,空气中的灰尘异物与集灰组件的集灰管和连通管关闭发生碰撞下落,经集灰管的下端口下落至收集腔室底部,空气经过收集腔室及集灰组件后,已经将空气中的较大灰尘异物提前分离开了,初步过滤后的空气进入过滤腔室内的初率环腔内,再通过滤芯进入过滤腔室的清洁环腔内,最终通过出气孔排放至发动机内。本空气滤清器的有益技术效果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提升空气过滤的效率,满足更高的发动机设计要求。本空气滤清器的外壳包括进气壳体、延伸管、过滤壳体和收集壳体,进气壳体与延伸管之间固定连接,延伸管侧壁与过滤壳体之间固定连接,收集壳体与过滤壳体之间通过若干卡扣可拆卸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外壳的结构更为具体,方便后续生产和装配。本空气滤清器的若干集灰组件沿壳体中心线均匀圆周分布,所述集灰管下部轮廓为圆台状;采用这样的结构后,集灰管结构可以提升空气中灰尘异物的结构。本空气滤清器的进气腔室的进气孔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不经过外壳的中心线;采用这样的结构后,由于进气孔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不经过外壳的中心线,所以进气孔引导空气倾斜进入进气腔室内,空气在进气腔室内旋转,增大空气内灰尘异物与进气腔室发生碰撞掉入集灰槽的概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空气滤清器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右视图的部分剖视图。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3所示本空气滤清器包括外壳、滤芯2和若干集灰组件。外壳包括进气壳体11、延伸管12、过滤壳体13和收集壳体14,进气壳体11与延伸管1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进气壳体11与延伸管12之间密封,延伸管12侧壁与过滤壳体13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收集壳体14与过滤壳体13之间通过多个卡扣15可拆卸连接。外壳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进气腔室16、延伸管12、过滤腔室和收集腔室18,进气腔室16处于进气壳体11内,过滤腔室处于过滤壳体13内,收集腔室18处于收集壳体14内,进气腔室16、过滤腔室和收集腔室18各自独立。进气腔室16的侧壁开有与外部相通的进气孔16a,进气孔16a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不经过外壳的中心线,延伸管12上端伸入进气腔室16内,进气腔室16底部设有环状的集灰槽16b,延伸管12上端口的水平高度高于进气腔室16的集灰槽16b底部高度。外壳内还设有中心管19,中心管19上端口与延伸管12下端口连通,中心管19贯穿过滤腔室且中心管19下端口伸入收集腔室18内,中心管19外壁与过滤腔室之间密封。滤芯2设置在过滤腔室内,滤芯2将过滤腔室分隔为与滤芯2内壁相接的初率环腔17a和与滤芯2外壁相接的清洁环腔17b,滤芯2内孔与中心管19外壁之间构成的初率环腔17a,滤芯2外壁与过滤腔室内壁之间构成的清洁环腔17b,过滤腔室侧壁设有与连通清洁环腔17b与外部的出气孔17c。多组集灰组件沿壳体中心线均匀圆周分布,每组集灰组件包括集灰管31和连通管32,集灰管31通过支撑板33固定在收集腔室18内,集灰管31竖直布置,集灰管31上、下端口都处于收集腔室18内,连通管32上端口伸入过滤腔室内的初率环腔17a内,连通管32下端口伸入对应集灰管31中部,连通管32的管径小于集灰管31的孔径,集灰管31下部轮廓为圆台状。使用时,空气从进气腔室16的进气孔16a进入本空气滤清器内,由于进气孔16a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不经过外壳的中心线,所以进气孔16a引导空气倾斜进入进气腔室16内,空气在进气腔室16内旋转,空气内灰尘异物与进气腔室16发生碰撞掉入集灰槽16b内,减少较大颗粒的灰尘异物进入延伸管12;进气腔室16内的空气经过延伸管12和中心管19进入收集腔室18,空气在收集腔室18内形成气旋,空气由集灰组件进入过滤腔室的初率环腔17a,此过程中,空气中的灰尘异物与集灰组件的集灰管31和连通管32关闭发生碰撞下落,经集灰管31的下端口下落至收集腔室18底部;空气经过收集腔室18及集灰组件后,已经将空气中的较大灰尘异物提前分离开了,初步过滤后的空气进入过滤腔室内的初率环腔17a内,再通过滤芯2进入过滤腔室的清洁环腔17b内,最终通过出气孔17c排放至发动机内。以上所述的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滤清器,其特征为:/n包括外壳、滤芯和若干集灰组件;/n所述外壳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进气腔室、延伸管、过滤腔室和收集腔室,进气腔室、过滤腔室和收集腔室各自独立;/n进气腔室的侧壁开有与外部相通的进气孔,延伸管上端伸入进气腔室内,进气腔室底部设有环状的集灰槽,延伸管上端口的水平高度高于进气腔室的集灰槽底部高度;/n所述外壳内还设有中心管,中心管上端口与延伸管下端口连通,中心管贯穿过滤腔室且中心管下端口伸入收集腔室内;/n滤芯设置在过滤腔室内,滤芯将过滤腔室分隔为与滤芯内壁相接的初率环腔和与滤芯外壁相接的清洁环腔,过滤腔室侧壁设有与连通清洁环腔与外部的出气孔,滤芯内孔与中心管外壁之间构成的初率环腔,滤芯外壁与过滤腔室内壁之间构成的清洁环腔;/n所述集灰组件包括集灰管和连通管,集灰管固定在收集腔室内,集灰管竖直布置,集灰管上、下端口都处于收集腔室内,连通管上端口伸入过滤腔室内的初率环腔内,连通管下端口伸入对应集灰管内,连通管的管径小于集灰管的孔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滤清器,其特征为:
包括外壳、滤芯和若干集灰组件;
所述外壳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进气腔室、延伸管、过滤腔室和收集腔室,进气腔室、过滤腔室和收集腔室各自独立;
进气腔室的侧壁开有与外部相通的进气孔,延伸管上端伸入进气腔室内,进气腔室底部设有环状的集灰槽,延伸管上端口的水平高度高于进气腔室的集灰槽底部高度;
所述外壳内还设有中心管,中心管上端口与延伸管下端口连通,中心管贯穿过滤腔室且中心管下端口伸入收集腔室内;
滤芯设置在过滤腔室内,滤芯将过滤腔室分隔为与滤芯内壁相接的初率环腔和与滤芯外壁相接的清洁环腔,过滤腔室侧壁设有与连通清洁环腔与外部的出气孔,滤芯内孔与中心管外壁之间构成的初率环腔,滤芯外壁与过滤腔室内壁之间构成的清洁环腔;
所述集灰组件包括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蚌埠国威滤清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