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装载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9860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6: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高效装载工装,包括底座、第一模件、第二模件、防转机构以及顶升件,底座上设有装载面以及至少两个引导孔;第一模件的底端设有连接端,第一模件的顶端设有成型端,第二模件套装于第一模件外部并与装载面连接,第二模件的外表面与成型端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为成型间隔;防转机构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连接端的底端设有第一限位部,底座上设有第二限位部;顶升件包括顶升环以及至少两个引导片,顶升环套装于第一模件外并穿接至成型间隔;引导片的一端连接于顶升环上,引导片的另一端形成为活动端;活动端远离顶升环的端部以可拆卸的方式设有抵接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防止工件在加工过程中转动,且具有的顶升件方便退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装载工装
本专利技术涉及冶金模具
,尤其涉及高效装载工装。
技术介绍
目前,在加工一些零部件时,通常是通过冶金冲压治具来实现,以加工汽车后视镜的球接槽配件为例,在冲压加工时,直接将待加工的工件放在冲压模件上,然后直接冲压即可。但是,现有的用于冲压治具的装载工装,其可加工完成后,退模还需将模具进行拆除后,再将工件取下,退模不够方便。且在冲压过程中,冲压模件容易移位,导致加工精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高效装载工装,其可防止工件在加工过程中转动,且具有的顶升件方便退模。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高效装载工装,包括底座、第一模件、第二模件、防转机构以及顶升件,所述底座上设有装载面以及至少两个引导孔;第一模件的底端设有连接端,第一模件的顶端设有成型端,所述连接端安装于装载面上,所述成型端的外表面设有成型部,所述第二模件套装于第一模件外部并与装载面连接,所述第二模件的外表面与成型端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为成型间隔;防转机构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所述连接端的底端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连接以防止第一模件转动;顶升件包括顶升环以及至少两个引导片,所述至少两个引导片设于顶升环的底端并绕顶升环的中心轴线圆周间隔分布,顶升环套装于所述第一模件外并穿接至所述成型间隔;所述引导片的一端连接于顶升环上,所述引导片的另一端形成为活动端,所述活动端穿接于所述引导孔内并可沿一顶升方向运动,以引导所述顶升环沿所述顶升方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装载面运动;所述活动端远离顶升环的端部以可拆卸的方式设有抵接组件,所述抵接组件用于在抵接于所述底座远离装载面的端面,以防止活动端与引导孔脱离。进一步地,所述抵接组件包括压圈以及至少两个抵接块,各个抵接块一一对应连接于所述活动端的外侧端部,所述压圈包括两个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的半圈,两个半圈用于在连接后套装于所述活动端并用于与各个抵接块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压圈上设有多个连接孔,多个连接孔绕压圈的中心轴线圆周间隔分布。进一步地,所述压圈内侧设有台阶面,台阶面沿压圈的周向延伸;所述台阶面用于与各个抵接块抵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为销钉;所述第二限位部为限位槽,所述销钉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销钉绕第一模件的中心轴线圆周间隔分布;所述限位槽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限位槽绕底座的中心轴线圆周间隔分布;至少两个销钉一一对应插装于至少两个限位槽内。进一步地,该高效装载工装还包括压盖,所述压盖套装于所述第二模件外并与底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模件的底端外表面设有第一限位台阶;所述压盖内部设有第二限位台阶,所述第二限位台阶用于在压盖套装于第二模件外时位于第一限位台阶上方。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模件的顶端内侧面设有第一引导斜面,第一引导斜面由上至下逐渐朝内倾斜;所述第一引导斜面在第二模件的周向上延伸。进一步地,所述成型端的顶端侧面设有第二引导斜面,第二引导斜面由上至下逐渐朝外倾斜;所述第二引导斜面在第一模件的周向上延伸。进一步地,所述成型部包括至少两个成型凹位以及至少成型台阶;成型凹位凹设于成型端的外表面,所述成型凹位沿第一模件的轴向延伸;所述成型凹位贯通至成型端的顶端面;各个成型凹位的底端一一对应设有所述成型台阶。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其在成型工件时,工件可套装在第一模件的成型端,冲压件可朝向成型间隔向下冲压,成型端上的成型部便可在工件上形成对应结构,在工件成型后退模时,顶升环可远离装载面运动,将成型间隔内的工件顶出,退模方便。2、在装配时,顶升件的顶升环可装配在装载面上,而与顶升环连接的引导片的活动端可由引导孔穿过至底座的远离装载面的端部,此后,在活动端的端部连接抵接组件,抵接组件可抵接于底座的远离装载面的端面,方便顶升件的装配,且防止顶升件与底座脱离,而活动端在引导孔内活动便可引导顶升环运动,实现工件退模。3、在冲压过程中,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连接,防止第一模件在成型过程中出现转动,成型精度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顶升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压盖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底座;11、限位槽;12、引导孔;20、第一模件;21、连接端;22、成型端;221、成型凹位;222、成型台阶;223、第二引导斜面;30、第二模件;31、第一引导斜面;40、顶升件;41、顶升环;42、引导片;43、抵接块;50、压圈;60、压盖;61、第一限位台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6所示的高效装载工装,包括底座10、第一模件20、第二模件30、防转机构以及顶升件40,具体底座10上设有装载面以及至少两个引导孔12。第一模件20的底端设有连接端21,第一模件20的顶端设有成型端22,将连接端21安装于装载面上,且在成型端22的外表面设有成型部。此后,第二模件30套装于第一模件20外部,且第二模件30与装载面连接,第二模件30的外表面与成型端2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为成型间隔。上述防转机构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连接端21的底端设有第一限位部,对应在底座10上设有第二限位部,在装配时,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连接以防止第一模件20转动。另外,顶升件40包括顶升环41以及至少两个引导片42,上述至少两个引导片42设于顶升环41的底端,至少两个引导片42可绕顶升环41的中心轴线圆周间隔分布。顶升环41可套装在第一模件20内,并可穿接在成型间隔内,在成型间隔内上下运动。引导片42的一端连接于顶升环41上,引导片42的另一端形成为活动端,将活动端穿接于引导孔12内并可沿一顶升方向运动,活动端可引导顶升环41沿顶升方向靠近或者远离装载面运动,进而使顶升环41在成型间隔内上下运动。此外,活动端远离顶升环41的端部设有抵接组件,这样,抵接组件可在抵接于装载底座10远离装载面的端面,以防止活动端与引导孔12脱离。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使用本专利技术的高效装载工装时,成型时,可将第一模件20和第二模件30均装配在底座10上,第一模件20和第二模件30之间可形成成型间隔,将待加工的工件放置在成型间隔,并套装在第一模件20的成型端22上,此后,外部冲压件冲压工件,工件便可在成型间隔内成型,成型端22上的成型部便可在工件上形成对应结构。此外,由于装配后,第一模件20上的第一限位部和底座10上的第二限位部连接,因而在冲压过程中,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可防止第一模件20在成型过程中出现转动,成型精度更高。在工件成型后退模时,可通过各个引导片42在各个引导孔12内向上运动,从而引导顶升环41可远离装载面运动,将成型间隔内的工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高效装载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第一模件、第二模件、防转机构以及顶升件,/n所述底座上设有装载面以及至少两个引导孔;第一模件的底端设有连接端,第一模件的顶端设有成型端,所述连接端安装于装载面上,所述成型端的外表面设有成型部,所述第二模件套装于第一模件外部并与装载面连接,所述第二模件的外表面与成型端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为成型间隔;/n防转机构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所述连接端的底端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连接以防止第一模件转动;/n顶升件包括顶升环以及至少两个引导片,所述至少两个引导片设于顶升环的底端并绕顶升环的中心轴线圆周间隔分布,顶升环套装于所述第一模件外并穿接至所述成型间隔;所述引导片的一端连接于顶升环上,所述引导片的另一端形成为活动端,所述活动端穿接于所述引导孔内并可沿一顶升方向运动,以引导所述顶升环沿所述顶升方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装载面运动;所述活动端远离顶升环的端部以可拆卸的方式设有抵接组件,所述抵接组件用于在抵接于所述底座远离装载面的端面,以防止活动端与引导孔脱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装载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第一模件、第二模件、防转机构以及顶升件,
所述底座上设有装载面以及至少两个引导孔;第一模件的底端设有连接端,第一模件的顶端设有成型端,所述连接端安装于装载面上,所述成型端的外表面设有成型部,所述第二模件套装于第一模件外部并与装载面连接,所述第二模件的外表面与成型端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为成型间隔;
防转机构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所述连接端的底端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连接以防止第一模件转动;
顶升件包括顶升环以及至少两个引导片,所述至少两个引导片设于顶升环的底端并绕顶升环的中心轴线圆周间隔分布,顶升环套装于所述第一模件外并穿接至所述成型间隔;所述引导片的一端连接于顶升环上,所述引导片的另一端形成为活动端,所述活动端穿接于所述引导孔内并可沿一顶升方向运动,以引导所述顶升环沿所述顶升方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装载面运动;所述活动端远离顶升环的端部以可拆卸的方式设有抵接组件,所述抵接组件用于在抵接于所述底座远离装载面的端面,以防止活动端与引导孔脱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装载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组件包括压圈以及至少两个抵接块,各个抵接块一一对应连接于所述活动端的外侧端部,所述压圈包括两个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的半圈,两个半圈用于在连接后套装于所述活动端并用于与各个抵接块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装载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圈上设有多个连接孔,多个连接孔绕压圈的中心轴线圆周间隔分布。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奇文黄凯通张志伟谢志欢黄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盈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