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8910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包括预应力钢绞线、外护套和至少一个支承部,外护套套设于预应力钢绞线的外侧,预应力钢绞线与外护套之间填充有可固化的缓凝粘合剂;外护套具有多个环状且向远离预应力钢绞线的方向凸出的横肋,多个横肋沿外护套的长度方向排布;支承部设置于相邻横肋之间的凹陷处。该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外护套上设置有多个环状且凸出的横肋,横肋向外护套的外侧凸出,在相邻横肋之间的凹陷处设置至少一个支承部,有效提升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布筋施工时的耐磨性能,同时进一步增强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的咬合、嵌固作用,解决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施工和使用中容易破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本技术涉及预应力混凝土钢材
,特别涉及一种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技术介绍
针对现有的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和无粘接预应力技术的缺点,产生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其兼具了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性好、抗裂好、强度高、锚具失效后仍能起作用的优势,以及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简便、节点布置灵活的优势。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核心是将预应力钢绞线、缓凝粘合剂和塑料外护套经现代生产工艺制备而成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施工时缓凝粘合剂具有特定的流动性,预应力钢绞线在粘合剂层内可以滑动,保证了应力的产生与传递效果;随后粘合剂在设定的时间内固化,具有较高的强度,并与预应力钢绞线粘结,同时固化后的粘合剂使外护套与混凝土之间产生咬合,达到咬合、嵌固效果,从而实现缓粘结预应力施工时“无粘结态”的简便易行和使用中“有粘结态”受力合理的特性。由此可见,外护套除了具有防止粘合剂在固化前滴漏的作用,其还具有衔接固化后的粘合剂与混凝土之间的咬合的作用,但目前外护套的耐磨和抗破损性能还无法满足上述需求,其在施工中易于破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外护套易破损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包括预应力钢绞线、外护套和至少一个支承部,所述外护套套设于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外侧,所述预应力钢绞线与所述外护套之间填充有可固化的缓凝粘合剂;所述外护套具有多个环状且向远离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方向凸出的横肋,多个所述横肋沿所述外护套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支承部设置于相邻所述横肋之间的凹陷处。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凹陷处的所述支承部间隔设置,所述支承部沿所述外护套的径向高度小于所述横肋沿所述外护套的径向高度。进一步地,所述支承部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部分所述支承部沿所述外护套的长度方向呈直线布设以形成线状支承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线状支承结构的数量为2个,所述线状支承结构在所述外护套上对称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支承部沿所述外护套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为3mm~6mm;和/或每个所述支承部沿所述外护套的径向的尺寸为0.5mm~1mm;和/或每个所述支承部沿所述横肋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为0.5mm~1mm。进一步地,所述横肋靠近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一侧具有第一凹腔,所述第一凹腔具有朝向所述预应力钢绞线一侧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凹腔中填充有所述缓凝粘合剂。进一步地,所述横肋的宽度为7mm~9mm,相邻所述横肋之间的距离为11mm~15mm。进一步地,所述外护套还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肋,所述纵肋设置于相邻所述横肋之间的凹陷处和所述横肋上,所述纵肋向远离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方向凸出。进一步地,所述纵肋沿所述外护套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纵肋的数量为2个,所述纵肋在所述外护套上对称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纵肋靠近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一侧具有第二凹腔,所述第二凹腔具有朝向所述预应力钢绞线一侧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凹腔中填充有所述缓凝粘合剂。本技术提供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外护套上设置有多个环状且凸出的横肋,横肋向外护套的外侧凸出,在相邻横肋之间的凹陷处设置至少一个支承部,有效提升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布筋施工时的耐磨性能,同时进一步增强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的咬合、嵌固作用,解决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施工和使用中容易破损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的剖视图,其中预应力钢绞线未剖;图3为图1中沿B-B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剖视图,其中预应力钢绞线中有7根钢筋;图5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剖视图,其中预应力钢绞线中有19根钢筋。附图标记说明:10、预应力钢绞线;20、外护套;21、横肋;21a、第一凹腔;22、纵肋;22a、第二凹腔;30、支承部;40、缓凝粘合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在本技术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顺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10,其包括预应力钢绞线10、外护套20和至少一个支承部30,外护套20套设于预应力钢绞线10的外侧,预应力钢绞线10与外护套20之间填充有可固化的缓凝粘合剂40;外护套20具有多个环状且向远离预应力钢绞线10的方向凸出的横肋21,多个横肋21沿外护套20的长度方向排布;支承部30设置于相邻横肋21之间的凹陷处。在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10布筋施工时,外护套20与混凝土之间会产生摩擦;且在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10使用时,缓凝粘合剂40固化后,外护套20需要衔接缓凝粘合剂40与混凝土之间的咬合作用,上述均需要外护套20具有耐磨和抗破损的性能。目前的外护套在布筋施工时经常会出现破损现象,导致缓凝粘合剂流出,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失效,对结构承载力产生影响。本申请实施例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10,外护套20套设于预应力钢绞线10外侧,缓凝粘合剂40填充于外护套20与钢绞线之间。外护套20上设置有多个环状且向外护套20的外侧凸出的横肋21。横肋21环绕预应力钢绞线10设置,多个横肋21沿外护套20的长度方向排布,使外护套20的内外表面呈凹凸间隔形状。具体的,环状横肋21所在的平面与外护套20的轴线方向垂直。外护套20上的多个横肋21有助于外护套20耐磨和抗破损性能的提升。另外,横肋21向外护套20的外侧凸出,相邻两横肋21之间形成凹陷处,本实施例在上述凹陷处设置支承部30。当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10在布筋施工及与混凝土咬合时,支承部30能够避免直接磨损横肋21的凹陷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外护套20的耐磨和抗破损性能。具体的,支承部30为实心结构。支承部30可以单独制作并安装于外护套20上相邻横肋21之间的凹陷处,也可以与外护套20一体成型。优选支承部30与外护套20一体成型,工艺简单。本申请实施例中,制作外护套20的材料由高密度聚乙烯(简写为HDPE)作为基础树脂,同时加入具有极性基团的共混树脂以及经过偶联剂处理的增强剂和促进剂,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可以满足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要求。支承部30的材料与外护套20所用材料相同。缓凝粘合剂40为掺有触变剂、稀释剂、固化剂和填料的环氧胶粘剂材料,在布筋施工时其具有特定的流动性,在设定的时间内固化后,具有较高的强度。预应力钢绞线10的强度为18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应力钢绞线、外护套和至少一个支承部,所述外护套套设于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外侧,所述预应力钢绞线与所述外护套之间填充有可固化的缓凝粘合剂;/n所述外护套具有多个环状且向远离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方向凸出的横肋,多个所述横肋沿所述外护套的长度方向排布;/n所述支承部设置于相邻所述横肋之间的凹陷处;/n所述支承部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部分所述支承部沿所述外护套的长度方向呈直线布设以形成线状支承结构;/n所述线状支承结构的数量为2个,所述线状支承结构在所述外护套上对称间隔设置;/n所述外护套还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肋,所述纵肋设置于相邻所述横肋之间的凹陷处和所述横肋上,所述纵肋向远离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方向凸出;/n所述纵肋与所述支承部对称间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应力钢绞线、外护套和至少一个支承部,所述外护套套设于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外侧,所述预应力钢绞线与所述外护套之间填充有可固化的缓凝粘合剂;
所述外护套具有多个环状且向远离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方向凸出的横肋,多个所述横肋沿所述外护套的长度方向排布;
所述支承部设置于相邻所述横肋之间的凹陷处;
所述支承部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部分所述支承部沿所述外护套的长度方向呈直线布设以形成线状支承结构;
所述线状支承结构的数量为2个,所述线状支承结构在所述外护套上对称间隔设置;
所述外护套还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肋,所述纵肋设置于相邻所述横肋之间的凹陷处和所述横肋上,所述纵肋向远离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方向凸出;
所述纵肋与所述支承部对称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凹陷处的所述支承部间隔设置,所述支承部沿所述外护套的径向高度小于所述横肋沿所述外护套的径向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承部沿所述外护套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为3mm~6mm;和/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涛李庆熊学炜沈磊方显段剑林李姚刘桥梅帅刘昶彭俊李新坤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