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面补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8822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路面补强结构,包括立体网状补强体,立体网状补强体包括多个斜桩,多个斜桩中的一个斜桩的底部与剩余斜桩中至少一个斜桩的底部连接,底部相连接的多个斜桩的底端为扩大锚固头,斜桩的顶部可构筑有上翼缘夹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多个斜桩底部交汇形成扩大锚固头,并可在斜桩顶部构筑尺寸扩径的上翼缘夹板,利用斜桩构成立体网状补强体,且斜桩的扩大锚固头和对应的上翼缘夹板夹持补强路面待修复层,有效的连接承载断裂或破碎的路面待修复层,立体网状补强体以任意方式延伸扩展,实现路面待修复层的全面补强,补强效果好,耗材少,施工工期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路面补强结构
本技术属于路面基层、底基层补强
,具体涉及一种路面补强结构。
技术介绍
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指以水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做面层的路面,简称混凝土路面。亦称刚性路面,俗称白色路面,它是一种高级路面。混凝上面层是由一定厚度的混凝土面板组成的。沥青路面是指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沥青结合料提高了铺路用粒料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使路面平整少尘、经久耐用,现有公路多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或水泥路面结构,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中反射裂缝及水损害问题难以解决,给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带来很大的危害,特别是我国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寿命为15年,大中修时,若采用大量击碎旧路面或铣刨,重新铺设基层和面层,工作量大,施工期间交通难以维持,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需要堆放,现有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产生的病害翻修多采用垂直打孔向沥青面层底部的半刚性基层注入如环氧树脂胶黏剂对裂缝进行胶黏,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对于路基裂缝只能做到胶黏作用,路面修补后承载力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路面补强结构,其设计新颖合理,利用多个斜桩底部交汇形成扩大锚固头,并在斜桩顶部构筑尺寸扩径的上翼缘夹板,利用扩大锚固头和对应的上翼缘夹板夹持补强路面待修复层,且全部斜桩构成立体网状补强体,有效的连接承载断裂或破碎的路面待修复层,立体网状补强体以任意方式延伸扩展,实现路面待修复层的全面补强,补强效果好,耗材少,施工工期短,便于推广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路面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路面待修复层中的裂缝或破碎区进行整体补强的立体网状补强体,所述立体网状补强体包括多个斜桩,多个所述斜桩中的一个斜桩与剩余斜桩中至少一个斜桩连接,多个所述斜桩中的一个斜桩的底部与剩余斜桩中至少一个斜桩的底部连接,底部相连接的多个斜桩的底端为扩大锚固头,所述扩大锚固头位于路面待修复层下侧且位于裂缝或破碎区的底部,所述路面待修复层为水泥路面面板层、路面基层和/或路面底基层,所述路面基层为沥青路面基层或水泥路面基层,所述路面底基层为沥青路面底基层或水泥路面底基层。上述的一种路面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桩的顶部构筑有上翼缘夹板,上翼缘夹板位于路面待修复层上侧且位于裂缝或破碎区的顶部。上述的一种路面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缘夹板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斜桩的横截面尺寸。上述的一种路面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缘夹板、斜桩和所述扩大锚固头灌注为一体。上述的一种路面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网状补强体为微膨胀式水泥立体网状补强体或高分子树脂立体网状补强体。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利用多个斜桩底部交汇形成扩大锚固头,对路面待修复层进行补强,扩大锚固头伸入路面待修复层底部对断裂的路面待修复层进行有效的连接和支撑承载,施工简单快捷,避免使用变径钻杆钻取变径桩孔,该扩大锚固头结构更加稳定,承载力更强,且施工简单,穿过路面层向路面待修复层设置多个斜桩,多个斜桩连接为一体,全部斜桩构成立体网状补强体对路面待修复层进行全面补强,保证路面待修复层修补强度满足要求,便于推广使用。2、本技术在斜桩顶部构筑尺寸扩径的上翼缘夹板,利用扩大锚固头和对应的上翼缘夹板夹持补强路面待修复层,补强强度可靠,使用寿命长,避免垂直离散打孔向沥青面层底部的基层注入胶黏剂导致补强寿命短的问题,如环氧树脂胶黏剂对裂缝进行胶黏,全部斜桩构成立体网状补强体,有效的连接承载断裂或破碎的路面待修复层,立体网状补强体以任意方式延伸扩展,结构变化灵活,实现路面待修复层的全面补强,耗材少,施工工期短,对道路交通影响小。3、本技术设计新颖合理,斜桩具有一定的自膨胀性,弥补了混凝土的收缩性,达到防治混凝土裂缝病害,提高混凝土性能,可靠稳定,使用效果好。综上所述,本技术设计新颖合理,利用多个斜桩底部交汇形成扩大锚固头,并在斜桩顶部构筑尺寸扩径的上翼缘夹板,利用扩大锚固头和对应的上翼缘夹板夹持补强路面待修复层,且全部斜桩构成立体网状补强体,有效的连接承载断裂或破碎的路面待修复层,立体网状补强体以任意方式延伸扩展,实现路面待修复层的全面补强,补强效果好,耗材少,施工工期短,便于推广使用。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扩大锚固头随机分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扩大锚固头阵列式分布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上翼缘夹板位于路面层中且路面待修复层为路面基层)。图4为图2的A-A剖视图(上翼缘夹板位于路面基层顶部且路面待修复层为路面基层)。图5为图2的A-A剖视图(上翼缘夹板位于路面层中且路面待修复层为路面底基层)。图6为图2的A-A剖视图(上翼缘夹板位于路面基层顶部且路面待修复层为路面底基层)。图7为图2的A-A剖视图(上翼缘夹板位于路面层中且路面待修复层为路面底基层和路面底基层)。图8为图2的A-A剖视图(上翼缘夹板位于路面基层顶部且路面待修复层为路面底基层和路面底基层)。图9为本技术斜桩顶部选择性构筑上翼缘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斜桩顶部选择性构筑上翼缘夹板且增设垂直补强桩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水泥路面的面板补强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水泥路面增设垂直补强桩的面板补强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路基;2—路面层;4-1—路面基层;4-2—路面底基层;7—斜桩;8—扩孔;9—上翼缘夹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路面补强结构,包括对路面待修复层中的裂缝或破碎区进行整体补强的立体网状补强体,所述立体网状补强体包括多个斜桩7,多个所述斜桩7中的一个斜桩7与剩余斜桩7中至少一个斜桩7连接,多个所述斜桩7中的一个斜桩7的底部与剩余斜桩7中至少一个斜桩7的底部连接,底部相连接的多个斜桩7的底端为扩大锚固头,所述扩大锚固头位于路面待修复层下侧且位于裂缝或破碎区的底部,所述路面待修复层为水泥路面面板层、路面基层4-1和/或路面底基层4-2,所述路面基层4-1为沥青路面基层或水泥路面基层,所述路面底基层4-2为沥青路面底基层或水泥路面底基层。本实施例中,所述斜桩7的顶部构筑有上翼缘夹板9,上翼缘夹板9位于路面待修复层上侧且位于裂缝或破碎区的顶部。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个斜桩底部交汇形成扩大锚固头,对路面待修复层进行补强,扩大锚固头伸入路面待修复层底部对断裂的路面待修复层进行有效的连接和支撑承载,施工简单快捷,避免使用变径钻杆钻取变径桩孔,该扩大锚固头结构更加稳定,承载力更强,且施工简单,穿过路面层向路面待修复层设置多个斜桩,多个斜桩连接为一体,全部斜桩构成立体网状补强体对路面待修复层进行全面补强,保证路面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路面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路面待修复层中的裂缝或破碎区进行整体补强的立体网状补强体,所述立体网状补强体包括多个斜桩(7),多个所述斜桩(7)中的一个斜桩(7)与剩余斜桩(7)中至少一个斜桩(7)连接,多个所述斜桩(7)中的一个斜桩(7)的底部与剩余斜桩(7)中至少一个斜桩(7)的底部连接,底部相连接的多个斜桩(7)的底端为扩大锚固头,所述扩大锚固头位于路面待修复层下侧且位于裂缝或破碎区的底部,所述路面待修复层为水泥路面面板层、路面基层(4-1)和/或路面底基层(4-2),所述路面基层(4-1)为沥青路面基层或水泥路面基层,所述路面底基层(4-2)为沥青路面底基层或水泥路面底基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面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路面待修复层中的裂缝或破碎区进行整体补强的立体网状补强体,所述立体网状补强体包括多个斜桩(7),多个所述斜桩(7)中的一个斜桩(7)与剩余斜桩(7)中至少一个斜桩(7)连接,多个所述斜桩(7)中的一个斜桩(7)的底部与剩余斜桩(7)中至少一个斜桩(7)的底部连接,底部相连接的多个斜桩(7)的底端为扩大锚固头,所述扩大锚固头位于路面待修复层下侧且位于裂缝或破碎区的底部,所述路面待修复层为水泥路面面板层、路面基层(4-1)和/或路面底基层(4-2),所述路面基层(4-1)为沥青路面基层或水泥路面基层,所述路面底基层(4-2)为沥青路面底基层或水泥路面底基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军朱贵玉王晓华梁居伟邹小龙李海滨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