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智能尾坞行走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8549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飞机智能尾坞行走机构,其包括电动行走轮、万向轮、行走机构承重框架、行走机构控制电箱;所述行走机构承重框架主体为矩形结构,行走机构承重框架的四周向外延伸,由梯形梁焊接在主体上,所述行走机构承重框架前方设置两个电动行走轮,后面设置两个万向轮,行走机构控制电箱设置在行走机构承重框架上;所述电动行走轮包括转向驱动齿轮及行走轮,转向驱动齿轮由转向驱动电机驱动,行走轮由行走驱动电机驱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自由移动,采用变频电机驱动,自由转向且通过工业遥控器直接操作,一个人就能实现机尾坞的移动、转向、就位作业,真正做到操作简单、安全易用、结构牢固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飞机智能尾坞行走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用电动遥控行走机构,尤其涉及飞机机尾维修通用设备平台的遥控移动,如A320/B737系列飞机尾坞等。
技术介绍
飞机尾坞维修平台结构复杂,体积大,重量超重,移动极不方便,目前普遍采用地轨式钢轮或多个胶轮承重人力推行的方式移动,非常笨重且推行费时费力。因此,针对现有的修理坞这种极大的局限性,需要设计出一种既可承受大重量的平台行走机构,又能方便移动,灵活转向且不用人力推行,结构简单、安全又轻便的电动遥控行走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飞机智能尾坞行走机构,其包括电动行走轮、万向轮、行走机构承重框架、行走机构控制电箱;所述行走机构承重框架主体为矩形结构,行走机构承重框架的四周向外延伸,由梯形梁焊接在主体上,所述行走机构承重框架前方设置两个电动行走轮,后面设置两个万向轮,行走机构控制电箱设置在行走机构承重框架上;所述电动行走轮包括转向驱动齿轮及行走轮,转向驱动齿轮由转向驱动电机驱动,行走轮由行走驱动电机驱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行走轮支架、行走轮上支架,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飞机智能尾坞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动行走轮(101)、万向轮(102)、行走机构承重框架(103)、行走机构控制电箱(104);所述行走机构承重框架(103)主体为矩形结构,行走机构承重框架(103)的四周向外延伸,由梯形梁焊接在主体上,所述行走机构承重框架(103)前方设置两个电动行走轮(101),后面设置两个万向轮(102),行走机构控制电箱(104)设置在行走机构承重框架(103)上;所述电动行走轮(101)包括转向驱动齿轮(109)及行走轮(118),转向驱动齿轮(109)由转向驱动电机(108)驱动,行走轮(118)由行走驱动电机(106)驱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飞机智能尾坞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动行走轮(101)、万向轮(102)、行走机构承重框架(103)、行走机构控制电箱(104);所述行走机构承重框架(103)主体为矩形结构,行走机构承重框架(103)的四周向外延伸,由梯形梁焊接在主体上,所述行走机构承重框架(103)前方设置两个电动行走轮(101),后面设置两个万向轮(102),行走机构控制电箱(104)设置在行走机构承重框架(103)上;所述电动行走轮(101)包括转向驱动齿轮(109)及行走轮(118),转向驱动齿轮(109)由转向驱动电机(108)驱动,行走轮(118)由行走驱动电机(106)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机智能尾坞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行走轮支架(105)、行走轮上支架(107),所述行走轮上支架(107)与所述梯形梁连接,所述行走轮支架(105)与所述行走轮上支架(107)连接,所述转向驱动齿轮(109)及转向驱动电机(108)设置在所述行走轮上支架(107)上,所述行走轮(118)及行走驱动电机(106)设置在所述行走轮支架(10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机智能尾坞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电动行走轮(101)及两个万向轮(102)分布在行走机构承重框架(103)的四个转角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机智能尾坞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梯形梁底部框架上的行走轮(118)直径的取值区间是400-6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机智能尾坞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行走机构承重框架(103)内部设有至少两个连杆,每个连杆连接矩形结构的相邻的两个边。


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亚夫王泽雨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耀天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