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湿装置及其方法和具有这种加湿装置的机动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传输水蒸气的加湿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操作加湿器的方法和一种具有这种加湿装置的机动车辆。
技术介绍
用于将水蒸气从一个流体流传输到另一个流体流的加湿器在汽车领域早已为人所知,并且尤其在与燃料电池的驱动相关的使用中尤为重要。为了能够在具有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寿命的同时提供最佳的功率输出,用于机动车辆驱动的燃料电池通常在高达80℃的温度下运行。由于相对较高的工作温度,因为其功能性(例如当燃料电池是质子交换膜(PEM)或高分子电解质膜时),燃料电池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必须保持相对湿润。否则,在燃料电池中使用的膜会发生干燥。这种干燥对所使用的膜的使用寿命/寿命以及燃料电池的效率有特别负面的影响。所周知,燃料电池之所以保持湿润,是因为传导过燃料电池的反应气体中含有足够的水分,这例如能够通过集成在燃料电池中的加湿器实现。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典型加湿器(如根据DE112012000477T5出版物所述的用于燃料电池系统的加湿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湿装置(1),所述加湿装置(1)用于将水和/或水蒸气从第一流体流(2)传输到第二流体流(3),/n-具有加湿器(4),所述加湿器(4)包括沿其主延伸方向限定纵向轴线(6)的板堆叠件(7)、分别布置在所述板堆叠件(7)的板堆叠件装备表面(8)前侧的两个壳体连接器(9、10)、以及流体通道系统(11),其特征在于,/n-所述板堆叠件(7)完全布置在流体通道壳体(12)内。/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704 DE 102019209858.41.一种加湿装置(1),所述加湿装置(1)用于将水和/或水蒸气从第一流体流(2)传输到第二流体流(3),
-具有加湿器(4),所述加湿器(4)包括沿其主延伸方向限定纵向轴线(6)的板堆叠件(7)、分别布置在所述板堆叠件(7)的板堆叠件装备表面(8)前侧的两个壳体连接器(9、10)、以及流体通道系统(11),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堆叠件(7)完全布置在流体通道壳体(1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通道壳体(12)以可拆卸的方式或者不可拆卸的方式接触地布置在两个壳体连接器(9、10)上,并且为了影响流体通道系统(11)内的压力差,所述流体通道壳体(12)能够通过流体通道系统(11)或所述加湿装置(4)的压力供应装置承受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通道系统(11)包括在板堆叠件(7)和流体通道壳体(12)之间形成的流体通道(13),所述第一流体流(2)或第二流体流(3)能够流过所述流体通道(13),和/或,
-在所述板堆叠件(7)和所述流体通道壳体(12)之间限定了流体通道(13)的畅通的流动横截面(14),所述流动横截面(14)基于纵向轴线(6)横向地布置,和/或
-所述流动横截面(14)横向于所述纵向轴线(6)朝向所有侧面完全包围板堆叠件(7),和/或
-在所述板堆叠件(7)和所述流体通道壳体(12)之间,横向于纵向轴线(6)在全部周长上限定有固定间隙。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体通道壳体(12)上布置有排出通道(16),所述排出通道(16)用于将泄漏流体从所述加湿器(4)中排出,和/或
-所述排出通道(16)沿纵向轴线(15)在所述流体通道壳体(12)上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纵向轴线(6)横向地在所述流体通道壳体(12)上突出,因而形成排出通道突出部(17),和/或
-所述排出通道(16)沿其主延伸方向限定排出通道纵向轴线(18),其中,所述排出通道(16)成角度地布置在所述流体通道壳体(12)上,使得在所述纵向轴线(6)和所述排出通道纵向轴线(18)之间限定排出角(19),尤其是0.1°至5°的排出角(19),以便将泄漏流体从所述加湿器(4)中排出,和/或
-在一个或两个所述壳体连接器(9、10)上存在一个或多个排出连接件,泄漏流体能够通过所述排出连接件排出。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通道系统(11)还包括分别延伸穿过所述板堆叠件(7)的第一流体通道装置(20)和第二流体通道装置(21),
-其中,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装置(20)和第二流体通道装置(21)在板堆叠件(7)中连通地彼此连接,用于将水和/或水蒸气从第一流体流(2)传输到第二流体流(3),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装置(20)或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装置(21)与流体通道(13)相互连通地彼此连接,用于对所述流体通道壳体(12)加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装置(20)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板堆叠件流体通道(22),所述第一板堆叠件流体通道(22)沿纵向轴线(6)的方向延伸穿过板堆叠件(7),
-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装置(2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板堆叠件流体通道(23),所述第二板堆叠件流体通道(23)沿纵向轴线(6)的方向延伸穿过板堆叠件(7),
-其中,所述第一板堆叠件流体通道(22)经由至少一个第一横流管路(24)与所述第二板堆叠件流体通道(23)相互连通地连接,
-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装置(21)包括一个或多个功能流体通道(25),所述功能流体通道(25)沿纵向轴线(6)的方向延伸穿过所述板堆叠件(7),
-其中,所述功能流体通道(25)单独地或共同地通过至少一个口孔(28)相互连通地连接到所述流体通道系统(11)的流体通道(13),所述流体通道(13)被限定在流体通道壳体(12)和板堆叠件(7)之间。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堆叠件(7)包括多个堆叠件组(30),所述堆叠件组(30)沿排列方向(29)相互接触地堆叠,
-其中,每个堆叠件组(30)包括相互接触抵靠的多个板(31),即至少一个横流板(32)、至少一个气密且能够渗透水和水蒸气的膜板(33)以及至少一个口板(34),和/或
-所述板堆叠件(7)包括至少一个堆叠件组(30),所述堆叠件组(30)沿排列方向(29)的方向包括横流板(32)、接触地布置在所述横流板(32)上的膜板(33)、接触地布置在所述膜板(33)上的口板(34)以及接触地布置在所述口板(34)上的膜板(33)。
8.根据权利要求6和7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流板(32)由扁平体(35)形成,所述扁平体(35)包括平坦的大前表面(36)和与所述平坦的大前表面(36)反向定向的平坦的大后表面(37),
-其中,所述扁平体(35)包括形成所述第一横流管路(24)的凹部(38),所述第一横流管路(24)从大前表面(36)起直至大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斯文·亚历山大·凯撒,
申请(专利权)人: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