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贴合装置、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7349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6 0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贴合装置、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包括:承载结构,承载结构包括平直部和曲面部;曲面部上设置有多个气囊;多个气囊从曲面部邻近平直部的一端向远离平直部的一端依次排列;还包括气压控制结构,气压控制结构与至少一个气囊连通;气压控制结构控制气囊从曲面部邻近平直部的一端向远离平直部的一端依次膨胀。通过控制气囊从曲面部邻近平直部的一端向远离平直部的一端依次膨胀,提高了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贴合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贴合装置、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柔性屏贴合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贴合装置、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网络和技术朝着越来越宽带化的方向的发展,移动通信产业将走向真正的移动信息时代。手机、笔记本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正在从简单的通话工具变为一个综合信息处理平台。目前,随着运用需求的多样化,移动终端的显示屏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状设计,柔性屏也随之出现,柔性屏可以通过折叠、弯曲来节省所占用的空间。现有技术中通过将柔性屏贴附在3D固定曲面盖板上实现产品正面和侧边显示,但是由于曲面盖板呈曲面状,特别是曲面盖板的弧边角度大于90°时,在进行贴合的过程中,会存在柔性屏的侧边缘与曲面盖板直接接触,降低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贴合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贴合装置、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提高了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贴合精度。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装置,包括: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包括平直部和曲面部;所述曲面部上设置有多个气囊;多个所述气囊从所述曲面部邻近所述平直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依次排列;还包括气压控制结构,所述气压控制结构与至少一个所述气囊连通;所述气压控制结构控制所述气囊从所述曲面部邻近所述平直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依次膨胀。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柔性屏、曲面盖板以及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柔性屏从所述曲面盖板的端部平移进入曲面盖板内;将所述贴合装置设置于所述柔性屏背离所述曲面盖板一侧;加压至所述贴合装置的气压控制结构,使与所述气压控制结构连通相连通的所述气囊沿所述曲面部邻近所述平直部的一端到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依次膨胀。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选用第二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制造成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通过在承载结构的曲面部设置多个气囊,且气压控制结构与至少一个气囊连通,气压控制结构控制气囊从曲面部靠近平直部一端到远离平直部一端依次鼓起,实现每一个气囊对应位置处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依次贴合,提高了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贴合精度,避免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曲面部直接接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囊为膨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囊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气囊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提供的显示装置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贴合装置包括:承载结构10,承载结构10包括平直部11和曲面部12(图1示例性用加粗曲线表示),曲面部12上设置有多个气囊20,多个气囊20从曲面部12邻近平直部11的一端向远离平直部11的一端依次排列,还包括气压控制结构30,气压控制结构30与至少一个气囊20连通,气压控制结构30控制气囊20从曲面部12邻近平直部11的一端向远离平直部11的一端依次膨胀。如图1所示,贴合装置包括承载结构10和气压控制结构30,在承载结构10的曲面部12上设置有多个气囊20,气压控制结构30与气囊20连通,利用气压控制结构30控制气囊20鼓起进而实现曲面部中的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压合。示例性的,图1是贴合装置中各气囊20均为未膨胀时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贴合装置中部分气囊20膨胀时的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贴合装置中所有气囊20均膨胀时的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2和图3,贴合装置在初始状态下时,贴合装置中的各气囊20均为未鼓起状态,当通过贴合装置进行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压合时,通过气压控制结构30控制第一个气囊20鼓起,实现第一个气囊20对应位置后的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贴合,在完成第一个气囊20对应位置处的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贴合后,气压控制结构30控制第二个气囊20鼓起,实现第二个气囊20位置处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贴合,以此类推,通过气压控制结构30依次控制气囊20膨胀,实现各气囊20位置处对应的柔性屏与曲面盖板依次贴合的过程,即图3所示的贴合装置所对应的状态。通过气压控制结构30实现从曲面部靠近平直部一端到远离平直部一端的气囊20依次鼓起,实现每一个气囊20对应位置处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依次贴合,提高了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贴合精度,避免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曲面部直接接触,在贴合过程中若存在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侧边缘拉扯,导致柔性屏出现长边裂纹现象。需要说明的是,在气压控制结构30控制气囊20膨胀的过程,可以将气压控制结构30分别与不同的气囊20连通,在气压控制结构30控制第一个气囊20膨胀后,然后再控制第二个气囊20膨胀,实现多个气囊20依次膨胀,即各气囊20之间无连通,通过气压控制结构30分别向不同的气囊20加压。也可以设置多个气囊20之间为连通状态,即气压控制结构30控制第一个气囊20膨胀后,第二气囊20在气压控制结构的持续压力作用下实现膨胀,以此类推,实现多个气囊20依次膨胀。示例性的,图1、图2和图3仅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压控制结构的实现方式,在其他的方式中,也可以实现气压控制结构的功能,以下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举例进行说明。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囊为膨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气囊20为膨胀状态时,气囊20承载待贴合柔性屏的施压表面S1与该气囊20处承载的待贴合柔性屏S2的形状相同。示例性的,当气囊20为膨胀状态时,此时可以设置气囊20承载待贴合柔性屏的表面与待贴合柔性屏S2的形状相同(图4示例性用虚线表示待贴合柔性屏S2),即气囊20在膨胀状态时的曲面与待贴合柔性屏S2的形状相仿,一方面可以保证气囊20为膨胀状态时可以完全将柔性屏贴合在曲面盖板上,提高柔性屏与曲面盖板形成的显示装置的良品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气囊与柔性屏点接触或线接触而产生应力集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包括平直部和曲面部;/n所述曲面部上设置有多个气囊;多个所述气囊从所述曲面部邻近所述平直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依次排列;/n还包括气压控制结构,所述气压控制结构与至少一个所述气囊连通;/n所述气压控制结构控制所述气囊从所述曲面部邻近所述平直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依次膨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包括平直部和曲面部;
所述曲面部上设置有多个气囊;多个所述气囊从所述曲面部邻近所述平直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依次排列;
还包括气压控制结构,所述气压控制结构与至少一个所述气囊连通;
所述气压控制结构控制所述气囊从所述曲面部邻近所述平直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依次膨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为膨胀状态时,所述气囊承载待贴合柔性屏的施压表面与该所述气囊处承载的所述待贴合柔性屏的形状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气囊之间连通,且邻近所述平直部的一端的所述气囊与所述气压控制结构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阀和通孔;
所述气阀设置在相邻两所述气囊之间,在所述气囊从所述曲面部邻近所述平直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依次膨胀的过程中,所述气阀依次打开;
所述通孔设置在远离所述平直部的最末端的所述气囊上,且所述通孔与所述气阀相对设置,当所述气囊从所述曲面部邻近所述平直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依次膨胀的后,所述通孔打开,所述气囊通过所述通孔实现压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控制结构包括弹性元件、挤压部以及容纳腔;
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所述平直部,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气囊连通;
所述挤压部与所述容纳腔形成密闭空间,并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活动连接;所述弹性元件位于所述挤压部与所述容纳腔形成的密闭空间内;所述挤压部用于挤压所述弹性元件产生形变;所述平直部包括第一面;所述第一面用于承载待贴合的柔性屏;所述弹性元件的形变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控制结构包括弹性元件、挤压部以及容纳腔;
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所述平直部,所述容纳腔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俊黎胜明许琴陈江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