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973481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6 0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及其制备方法,该标识包括基膜层和信息层;信息层包括第一、第二结构区;第一结构区包括第一光变信息层、色层和第一镀层;第一光变信息层形成于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第一微结构嵌入色层内部;第二结构区包括透明标识层、色层和第一镀层;透明标识层形成于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形成防伪码的透明的第二微结构,且第二微结构嵌入色层内部;当通过基膜层将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上的第一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透明标识层上的第二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防伪码;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标识能从表面上分辨产品的真伪,防止标识被重复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防伪器件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及其制备方法,可实现产品高端防伪和可变信息提取功能,同时具备防伪、防揭和一次性使用的功能和优点。
技术介绍
为了保护消费者及商家合法权益,商家采用多种防伪手段对商品进行防伪标示,全息防伪标签即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但目前的防伪标签存在易复制或可重复使用,大多数的防伪标可以在使用后被不法人士再次使用,致使防伪标识真假难辨,鱼龙混杂,造成防伪标识不能防伪的局面,严重侵害商家的正当利益,甚至危害着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社会上急需一种更高端、难以重复使用、使用方便、易于辨识的防伪产品。在此背景下,更有必要研究标识的防揭一次性以增强标识的防伪功能。目前二维码、条形码等数码标识广泛应用到追溯产品信息领域,一些产品更是以“一物一码”的方式彰显其产品的高端定位,然而大部分产品很难兼顾到防伪图像和防伪码相结合后,防伪升级的功能,基本都只发挥了其中一种防伪形式的优点。例如,一部分标识是防伪图像在揭开后图像破损无法二次使用,这仅利用了防伪图像的一次性的特点;另一部分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包括基膜层和信息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和第二结构区;/n所述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变信息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所述第一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n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标识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透明标识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形成防伪码的透明的第二微结构,且所述第二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n当通过基膜层将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上的第一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透明标识层上的第二微结构在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包括基膜层和信息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和第二结构区;
所述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变信息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所述第一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
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标识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透明标识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形成防伪码的透明的第二微结构,且所述第二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
当通过基膜层将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上的第一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透明标识层上的第二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防伪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三结构区;
所述第三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光变信息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二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三结构区;
所述第三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光变信息层、第二镀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二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二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之间的剥离值为0.1~0.5N/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层由软化点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其中,所述金属络合染料质量占比为5%~2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树脂选自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一种或者多种。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镀层为金属铝层或介质层;
所述金属铝层的铝值厚度为300~500AI;
所述介质层选自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介质层的透光率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琴林蝶徐晓光薛龙杨红波熊丽端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工图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