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973481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6 0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及其制备方法,该标识包括基膜层和信息层;信息层包括第一、第二结构区;第一结构区包括第一光变信息层、色层和第一镀层;第一光变信息层形成于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第一微结构嵌入色层内部;第二结构区包括透明标识层、色层和第一镀层;透明标识层形成于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形成防伪码的透明的第二微结构,且第二微结构嵌入色层内部;当通过基膜层将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上的第一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透明标识层上的第二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防伪码;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标识能从表面上分辨产品的真伪,防止标识被重复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防伪器件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及其制备方法,可实现产品高端防伪和可变信息提取功能,同时具备防伪、防揭和一次性使用的功能和优点。
技术介绍
为了保护消费者及商家合法权益,商家采用多种防伪手段对商品进行防伪标示,全息防伪标签即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但目前的防伪标签存在易复制或可重复使用,大多数的防伪标可以在使用后被不法人士再次使用,致使防伪标识真假难辨,鱼龙混杂,造成防伪标识不能防伪的局面,严重侵害商家的正当利益,甚至危害着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社会上急需一种更高端、难以重复使用、使用方便、易于辨识的防伪产品。在此背景下,更有必要研究标识的防揭一次性以增强标识的防伪功能。目前二维码、条形码等数码标识广泛应用到追溯产品信息领域,一些产品更是以“一物一码”的方式彰显其产品的高端定位,然而大部分产品很难兼顾到防伪图像和防伪码相结合后,防伪升级的功能,基本都只发挥了其中一种防伪形式的优点。例如,一部分标识是防伪图像在揭开后图像破损无法二次使用,这仅利用了防伪图像的一次性的特点;另一部分是防伪码隐藏在图像后面,只有图案完整被揭开后才能显现,这仅利用了防伪码的特点。但这两种方式的缺点都容易被投机取巧分子利用,比如,防伪图像起作用的标识被快速揭起的时候可实现图像不破损,即连同不干胶一起揭起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完整被揭起来的标识就可反复利用;防伪码起作用的标识则更容易被钻空子,这与其实现工艺相关,为了突显防伪码的完整性,防伪图像往往设计得不易破坏,当防伪图像被揭起时能露出完整的防伪码,那么防伪图像就可以轻易再贴回利用,而防伪码就很有可能会被置换,防伪码的唯一性和正确性就很难保障,更可气的是消费者从无法从标识表面上分辨出防伪码是否已被使用。那么,开发一种既能兼顾防伪图像无法二次使用,又能从表面上分辨出防伪码使用情况的标识就迫在眉睫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或改进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及其制备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常见的数码标识被揭开后仍能重复使用,无法保证防伪效果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包括基膜层和信息层;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和第二结构区;所述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变信息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所述第一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标识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透明标识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形成防伪码的透明的第二微结构,且所述第二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当通过基膜层将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上的第一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透明标识层上的第二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防伪码。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三结构区;所述第三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光变信息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二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三结构区;所述第三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光变信息层、第二镀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二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二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之间的剥离值为0.1~0.5N/cm。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色层由软化点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其中,所述金属络合染料质量占比为5%~25%。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热塑性树脂选自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一种或者多种。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基膜层与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相接触的一侧表面的达因值大于48。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镀层为金属铝层或介质层;所述金属铝层的铝值厚度为300~500AI;所述介质层选自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介质层的透光率为60-80%。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第一微结构为涂层经母版转移全息图案后固化所得。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第二微结构为透明材料喷墨形成具备数码信息的防伪码后固化所得,所述防伪码在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之前不可见。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第三微结构为涂层经母版转移定位标识后固化所得。固化方式可以采用交联固化、加热固化、紫外光固化等方式,作为一个更加优选的方式,采用可在常温下进行的紫外光固化,对应的涂层为UV材料。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加密数码标识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基膜层,在所述基膜层的第一区域上形成第一微结构,在所述基膜层的在第二区域上形成透明的第二微结构;S2:在所述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上涂覆色层,且所述色层分别渗透至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自身的间隙内部;S3:在色层表面形成第一镀层,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第一微结构形成并显示全息图案;当通过基膜层将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微结构可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第二微结构可在色层表面形成防伪码。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加密数码标识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基膜层,分别在所述基膜层的第一区域、第三区域上形成第一微结构、第三微结构,在所述基膜层的在第二区域上形成透明的第二微结构;S2:在所述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上涂覆色层,且所述色层分别渗透至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自身的间隙内部;S3:在色层以及第三微结构表面形成第一镀层,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第一微结构形成并显示全息图案,第三微结构形成并显示定位标识;当通过基膜层将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微结构可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第二微结构可在色层表面形成防伪码。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加密数码标识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基膜层,分别在所述基膜层的第一区域、第三区域上形成第一微结构、第三微结构,在所述基膜层的在第二区域上形成透明的第二微结构;S2:在所述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第三微结构上形成第二镀层,除去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上的所述第二镀层,保留第三微结构上的所述第二镀层;在所述第二镀层的作用下,第三微结构形成并显示定位标识;S3:在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以及第二镀层上涂覆色层,且所述色层分别渗透至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自身的间隙内部;S4:在色层表面形成第一镀层,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第一微结构形成并显示全息图案;当通过基膜层将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微结构可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包括基膜层和信息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和第二结构区;/n所述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变信息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所述第一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n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标识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透明标识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形成防伪码的透明的第二微结构,且所述第二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n当通过基膜层将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上的第一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透明标识层上的第二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防伪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包括基膜层和信息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和第二结构区;
所述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变信息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所述第一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
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标识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透明标识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形成防伪码的透明的第二微结构,且所述第二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
当通过基膜层将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上的第一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透明标识层上的第二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防伪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三结构区;
所述第三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光变信息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二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三结构区;
所述第三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光变信息层、第二镀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二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二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之间的剥离值为0.1~0.5N/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层由软化点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其中,所述金属络合染料质量占比为5%~2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树脂选自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一种或者多种。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镀层为金属铝层或介质层;
所述金属铝层的铝值厚度为300~500AI;
所述介质层选自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介质层的透光率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琴林蝶徐晓光薛龙杨红波熊丽端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工图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