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机动变轨的高集成度三单元立方体卫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6141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机动变轨的高集成度三单元立方体卫星,其包括卫星基本平台包括主承力结构、太阳能电池阵、星务计算机、锂电池组、电源控制板、UV天线、UV通信机、姿态测量与控制系统以及其他相关附属件和推进及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双脉冲固体火箭推力器及其点火控制板、冷气微推力器及其脉冲调制模块、质量矩执行机构和质心调节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三单元立方体卫星具备推力矢量控制能力,集成度高,可进行立方体卫星的快速变轨和姿态轨道控制,实现卫星的大范围轨道机动,将大大拓展立方体卫星的应用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机动变轨的高集成度三单元立方体卫星
本专利技术专利属于立方体卫星
,是一种可机动变轨的高集成度三单元立方体卫星。
技术介绍
立方体卫星是指由一个或多个标准单元(称为1U)(一单元)),其尺寸为10cm×10cm×10cm,组成的纳卫星。通常发射运行于大约500~1000km的低地球轨道。相比传统大卫星,它们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性能好、反应迅速、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可编队组网、功能可重构等特点。随着立方体卫星技术的发展,目前已能部分承担大卫星的任务,在通信、军事、对地遥感、深空探测、气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等方面的应用迅速增长,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但目前立方体卫星普遍不具备轨道机动能力,大范围的变轨仍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使得立方体卫星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正积极开发适用于立方体卫星的固体火箭推力器和冷气微推进系统,以及变轨过程中的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未来可快速机动变轨的立方体卫星,能够完成升轨、降轨和不同轨道高度的科学试验等空间任务,大大拓展了卫星的应用领域,将是立方体卫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进行轨道机动变轨的高集成度三单元立方体卫星,其特征在于,包括UV天线(10)、太阳能电池阵(14)、主承力结构(13)、姿态测量与控制系统(11)、质心调节机构(12)、质量矩执行机构(9)、星务计算机(8)、UV通信机(7)、冷气微推力器及脉冲调制模块(6)、锂电池组(5)、电源控制板(4)、点火控制板(3)、双脉冲固体火箭推力器(1);/n所述UV天线(10)和太阳能电池阵(14)设置在主承力结构(13)外部,主承力结构(13)内部从迎风面至背风面依次平行间隔设置质心调节机构(12)、姿态测量与控制系统(11)、质量矩执行机构(9)、星务计算机(8)、UV通信机(7)、冷气微推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进行轨道机动变轨的高集成度三单元立方体卫星,其特征在于,包括UV天线(10)、太阳能电池阵(14)、主承力结构(13)、姿态测量与控制系统(11)、质心调节机构(12)、质量矩执行机构(9)、星务计算机(8)、UV通信机(7)、冷气微推力器及脉冲调制模块(6)、锂电池组(5)、电源控制板(4)、点火控制板(3)、双脉冲固体火箭推力器(1);
所述UV天线(10)和太阳能电池阵(14)设置在主承力结构(13)外部,主承力结构(13)内部从迎风面至背风面依次平行间隔设置质心调节机构(12)、姿态测量与控制系统(11)、质量矩执行机构(9)、星务计算机(8)、UV通信机(7)、冷气微推力器及脉冲调制模块(6)、锂电池组(5)、电源控制板(4)、点火控制板(3)、双脉冲固体火箭推力器(1);姿态测量与控制系统(11)为独立系统,通过电源系统为其供电;UV通信机(8)、冷气微推力器及调制模块(6)和点火控制板(3)通过星务计算机(7)进行指令控制,由电源控制板(4)供电;电源控制板(4)与锂电池组(5)和星务计算机(7)连接;所有电路板间均采用软排线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单元立方体卫星,其特征在于,所述姿态测量与控制系统(11),在不足1.2U的空间范围内,高密度集成了姿态测量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寒玉韩戴如陆正亮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