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5675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移位机,包括底座、升降组件、承载组件;在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三个行走轮,行走轮中至少一个为主动轮,其余为从动轮;升降组件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承载组件设置在升降组件上,升降组件带动承载组件进行升降,所述承载组件用于承载使用者;在升降组件上设置有供使用者操作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主动轮之间通过传动机构进行传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得到的一种移位机,能实现手动控制升降、移动,采用机械化传动方式,使用性能高,稳定性好。

A shift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位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是一种移位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对于移位机而言,都是需要有医务人员辅助才能实现移动,对于部分下半身疾瘫而上半身还有一定行动能力的人而言,使用不便,无法自主移动。而有些步行车,其成本高,对于消费者使用成本增加,而且容易出现故障,使用性能及稳定性较差。现有中国专利申请:2017214579254,一种座便装置,其具有移位功能,但是其升降采用插销式升降机构,操作复杂,且需要使用者离开移位机才能调节高度,实用性差,而且其行进是需要护理人员推动才可以。中国专利申请:2019109413500,移位机,其升降时采用脚踏板和棘轮机构,所以其行进及升降过程均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操作,而患者无法自主控制移位机升降和移动,使用不便,实用性差。中国专利申请:2019110384180,一种电动升降移位机,其升降过程采用电动机机构实现,但是其行进过程还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操作,而且电动机机构其结构复杂,需要充电,使用具有间断性,持续使用能力差,同时容易出现故障,设备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移位机,能由使用者手动操作进行整体移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一种移位机,包括底座、升降组件、承载组件;在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三个行走轮,行走轮中至少一个为主动轮,其余为从动轮;升降组件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承载组件设置在升降组件上,升降组件带动承载组件进行升降,所述承载组件用于承载使用者;在升降组件上设置有供使用者操作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主动轮之间通过传动机构进行传动连接。上述技术方案,承载组件用于将使用者承载在内部,使用者可以控制升降组件进行升降,实现使用者人体的升降,以改变坐姿及与床脱离。同时使用者可以操作控制组件实现主动轮的前进与后退,实现移位机的整体移动,使用者可以自行控制移位机移动、升降,使用更加方便,适合居家短距离移动。所述控制组件为一号转动手柄;传动机构包括与主动轮同步转动的主轴及齿轮箱,在一号转动手柄与齿轮箱之间设置有传动轴和套管,套管套接在传动轴上,套管与传动轴之间仅沿轴向滑动连接,套管与传动轴所形成的整体的其中一端与一号转动手柄连接,另一端进入齿轮箱与主轴传动连接。该结构中,使用者可以旋转一号转动手柄,带动套管与传动轴共同旋转,而其中套管或传动轴之一与一号转动手柄连接,另外一个部件则与齿轮箱内的主轴传动,其齿轮箱内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任何级数的齿轮传动,套管或传动轴输入齿轮箱后通过两个扇形齿轮改变方向,由于套管和传动轴基本处于竖直方向,而主轴则为水平方向,所以需要通过扇形齿轮改变传动方向。其中套管与传动轴之间仅沿轴向滑动连接,即两者之间不能发生相对转动,仅可以相对滑动实现伸长或缩短,其为了配合一号转动手柄是设置在升降组件上,而主动轮是设置在底座上,使用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距离会发生相对改变,所以需要套管与传动轴之间的配合,可以提升使用舒适性,便于使用者操作。正常情况下,传动轴位于下方伸入齿轮箱,套管位于上方与一号转动手柄连接。其中套管与传动轴可以采用横截面为矩形的结构或者在内部设置有滑槽等形式。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导向柱,在导向柱外部滑动连接有升降柱,在升降柱与导向柱之间设置有丝杆与螺套的组合,丝杆与螺套组合中的其中部件之一与底座或导向柱之间固定连接,另一部件与升降柱之间仅转动连接,在升降柱上设置有二号转动手柄,所述二号手柄跟丝杆、螺套组合中与升降柱之间转动连接的部件之间传动连接,所述导向柱数量为两根,所述升降柱数量也为两根,且导向柱和升降柱内部均为中空,升降柱套接在导向柱上,在导向柱上设置有横梁,所述的丝杆和螺套组合设置在导向柱内部,且在丝杆与螺套组合中与升降柱转动连接的部件顶端设置有扇形齿轮,在横梁上设置有连接轴,连接轴的两端也设置有扇形齿轮,对应的扇形齿轮之间相互配合,二号转动手柄带动连接轴转动。其中二号手柄可以设置在连接轴的任意一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若患者左手行动不便,则可以将二号手柄设置患者右手对应侧,反之则可以设置在患者左手对应侧。上述方案,其导向柱可以为一根或多根,但是作为优选,可以采用两根导向柱,在导向柱上套接升降柱,两者配合后仅可以做竖直方向移动,为升降过程进行导向,使得移位机升降过程更加稳定可靠。升降的动力来源由二号转动手柄转动带动丝杆与螺套中的一个部件进行转动,而另一个部件则固定在底座上,丝杆与螺套相对转动过程中实现了轴向的升降,从而带动升降柱与导向柱之间的相对升降,同时可以根据丝杆和螺套之间的合理设计可以实现自锁,根据使用者的使用情况进行自动定位,安全可靠。通过横梁上的连接轴实现两根丝杆与螺套之间的升降保持同步,而且仅需要一个二号转动手柄即可实现操作,简单方便。作为优化,所述承载组件包括两块座板,在每个升降柱上设置有一个安装架,所述座板分别与升降柱上的安装架之间通过竖直方向的销轴转动连接,在两个座板对接后的外围设置有围挡,在座板和对应的安装架上设置有定位孔,定位孔设置定位销。使用过程中可以将两个座板向内合起后形成一个整个的座垫区域,便于使用者使用,同时围挡可以设置在整个座垫区域的左右两侧及后部,另外,使用者坐向是朝向安装架一侧,所以定位销位于使用者的前侧,当坐姿调整后可以直接定位,使用者可以自己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当然也可以在座板与安装架之间的转轴上设置有对应的棘轮,利用棘轮限制座板的自由转动方向,可以实现对其限位,操作更加简单方便。作为优化,所述主轴的两端延伸至齿轮箱外部,且主轴的其中一端设置有一个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主轴之间固定连接,在主轴的另一端设置有一个被动轮,被动轮与主轴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主动轮与被动轮之间平行。所述主动轮和齿轮箱的数量为两组,控制组件和传动机构也对应的设置两组。该方案中,合理选择两组主动轮,使得设备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而且转弯更加方便。而且每个主动轮的侧壁设置有一个同轴的被动轮,能使得主动轮处在地面上接触更加平稳,而被动轮是随着主轴自由转动,在转弯过程中,虽然主动轮与被动轮之间存在距离,但是两者之间可以实现差速,所以使得转弯过程更加顺畅。该方案既可以保证运行过程更加平稳,对地面的适应性更强,同时转弯过程也稳定可靠,顺畅。所述从动轮为万向轮,数量为两个,在底座上设置有两个转动臂,转动臂的一端与底座之间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转动臂的另一端端部设置万向轮,转动臂和对应底座上设置有定位孔,定位孔内设置定位销。采用万向轮作为后端的从动轮,使其对转弯过程不会造成限制,设备运行更加灵活方便,同时转动臂可以收缩,在运输或者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其两个转动臂折叠,减少其占用空间,便于收纳、携带。作为另一种选择,所述承载组件包括设置在每个升降柱上的安装架和软垫,在每个安装架上设置有挂钩,在软垫的四个角上设置有挂带,所述挂带分别与同侧的安装架上的挂钩配合连接,在远离升降柱一侧的两个安装架端部插接有靠背。该结构的设计,可以将软垫拆下,在床上直接垫在病人的屁股下方,然后移位机到位后将软垫上的挂带直接连接在安装架的挂钩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位机,其特征是:包括底座、升降组件、承载组件;在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三个行走轮,行走轮中至少一个为主动轮,其余为从动轮;升降组件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承载组件设置在升降组件上,升降组件带动承载组件进行升降,所述承载组件用于承载使用者;在升降组件上设置有供使用者操作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主动轮之间通过传动机构进行传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位机,其特征是:包括底座、升降组件、承载组件;在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三个行走轮,行走轮中至少一个为主动轮,其余为从动轮;升降组件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承载组件设置在升降组件上,升降组件带动承载组件进行升降,所述承载组件用于承载使用者;在升降组件上设置有供使用者操作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主动轮之间通过传动机构进行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位机,其特征是:所述控制组件为一号转动手柄;传动机构包括与主动轮同步转动的主轴及齿轮箱,在一号转动手柄与齿轮箱之间设置有传动轴和套管,套管套接在传动轴上,套管与传动轴之间仅沿轴向滑动连接,套管与传动轴所形成的整体的其中一端与一号转动手柄连接,另一端进入齿轮箱与主轴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移位机,其特征是: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导向柱,在导向柱外部滑动连接有升降柱,在升降柱与导向柱之间设置有丝杆与螺套的组合,丝杆与螺套组合中的其中部件之一与底座或导向柱之间固定连接,另一部件与升降柱之间仅转动连接,在升降柱上设置有二号转动手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移位机,其特征是:所述导向柱数量为两根,所述升降柱数量也为两根,且导向柱和升降柱内部均为中空,升降柱套接在导向柱上,在导向柱上设置有横梁,所述的丝杆和螺套组合设置在导向柱内部,且在丝杆与螺套组合中与升降柱转动连接的部件顶端设置有扇形齿轮,在横梁上设置有连接轴,连接轴的两端也设置有扇形齿轮,对应的扇形齿轮之间相互配合,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青山钱振华姚学权
申请(专利权)人:桐乡市爱康康复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