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入式灭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5544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入式灭蚊装置,涉及捕杀蚊虫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外壳、内筒、吹风装置和诱剂盒,外壳上端开口,内筒悬置于外壳内,内筒上端设有出风口,内筒下端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和内筒外壁与外壳内壁之间的环形空间连通,吹风装置悬置于出风口和进风口之间的内筒内,吹风装置用于将空气从进风口吹向出风口,诱剂盒悬置于出风口的正上方,内筒的出风口伸出于外壳的上端开口,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吸入式灭蚊装置提高了诱虫剂的扩散效率进而提高了捕捉或杀灭蚊虫的效果。

A suction type mosquito kill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入式灭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捕杀蚊虫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吸入式灭蚊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吸入式灭蚊器主要是通过光或诱虫剂来吸引蚊虫靠近灯具和诱剂盒,再通过灯具和诱剂盒下方的吹风装置在其周围形成负压,负压能够将昆虫吸入陷阱,达到诱集昆虫或者杀灭昆虫的作用;但是,目前吸入式灭蚊器均为向灭蚊器内部吸风,导致诱虫剂挥发后直接被吸入灭蚊器内部,扩散效果并不好,且对诱虫剂的消耗很大,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的吸入式灭蚊子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入式灭蚊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高灭蚊虫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入式灭蚊装置,包括外壳、内筒、吹风装置和诱剂盒,所述外壳上端开口,所述内筒悬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筒上端设有出风口,所述内筒下端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内筒外壁与所述外壳内壁之间的环形空间连通,所述吹风装置悬置于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之间的所述内筒内,所述吹风装置用于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吹向所述出风口,所述诱剂盒悬置于所述出风口的正上方,所述内筒的出风口伸出于所述外壳的上端开口。优选的,还包括悬垂筒,所述悬垂筒呈套筒状且两端开口,所述悬垂筒的一端无缝连接于所述内筒下端开口的边沿,所述悬垂筒的另一端下垂至所述外壳的底板上,所述悬垂筒为柔性材料制成。优选的,还包括阻隔网,所述阻隔网固定设置于所述内筒内,所述阻隔网位于所述吹风装置和所述悬垂筒之间的所述内筒内。优选的,所述阻隔网呈锥形,所述阻隔网的大端朝向所述出风口,尖端朝向所述进风口。优选的,还包括筛网,所述筛网呈环状,所述筛网套设于所述内筒的外壁上,所述筛网的内壁固定设置于所述内筒外壁上,所述筛网的外壁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优选的,还包括诱虫灯,所述诱虫灯悬置于所述出风口的正上方。优选的,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一端穿过所述内筒的进风口并与所述内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另一端用于悬挂于外界支撑装置上,所述诱剂盒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架上。优选的,还包括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吹风装置和所述诱虫灯均与所述供电装置电连接。优选的,所述供电装置为可充电电源。优选的,所述诱剂盒的侧壁呈锥形,所述诱剂盒的尖端朝向所述出风口,所述诱剂盒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诱剂盒网孔。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入式灭蚊装置,包括外壳、内筒、吹风装置和诱剂盒,诱剂盒用于盛放诱虫剂并能够使得诱虫剂扩散开来,吹风装置能够将风吹向诱剂盒,并将诱虫剂的气味吹散,大大提高了诱虫剂的扩散速度,进而吸引更多的蚊虫靠近此灭蚊装置;又因为内筒的进风口和内筒外壁与外壳内壁之间的环形空间连通,因此,当吹风装置工作时,外壳与内筒之间的环形空间呈负压,当蚊虫被吸引至环形空间上方时就会被负压从外壳的上端开口吸入环形空间以及内筒中,最终达到灭虫的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入式灭蚊装置的灭蚊虫效果较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入式灭蚊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吊环、2-供电装置、3-充电插口、4-诱剂盒、5-诱剂盒网孔、6-支架、7-诱虫灯、8-悬垂筒、9-内筒、10-外壳、11-吹风装置、12-筛网、13-阻隔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入式灭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高灭蚊虫效果。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入式灭蚊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外壳10、内筒9、吹风装置11和诱剂盒4,外壳10上端开口,内筒9悬置于外壳10内,内筒9上端设有出风口,内筒9下端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和内筒9外壁与外壳10内壁之间的环形空间连通,吹风装置11悬置于出风口和进风口之间的内筒9内,吹风装置11用于将空气从进风口吹向出风口,诱剂盒4悬置于出风口的正上方,内筒9的出风口伸出于外壳10的上端开口;内筒9优选为不透风的透明材质制作,可以是玻璃或亚克力板材;诱剂盒4用于盛放诱虫剂并能够使得诱虫剂扩散开来,吹风装置11能够将风吹向诱剂盒4,并将诱虫剂的气味吹散,大大提高了诱虫剂的扩散速度,进而吸引更多的蚊虫靠近此灭蚊装置;又因为内筒9的进风口和内筒9外壁与外壳10内壁之间的环形空间连通,因此,当吹风装置11工作时,外壳10与内筒9之间的环形空间呈负压,当蚊虫被吸引至环形空间上方时就会被负压从外壳10的上端开口吸入环形空间以及内筒9中,最终达到灭虫的效果;另外,本申请提供的灭蚊装置的吹风装置11在工作时,部分带有诱蚊剂气味的气流会进入内循环,对诱虫剂的气味重复利用,将诱虫剂再次弥散空气中,加大了对蚊虫的引诱作用,且还具备利用已经捕获蚊虫所散发的性激素为诱饵,进一步加大捕获蚊虫的效果。进一步的,还包括悬垂筒8,悬垂筒8呈套筒状且两端开口,悬垂筒8的一端无缝连接于内筒9下端开口的边沿,悬垂筒8的另一端下垂至外壳10的底板上,悬垂筒8为柔性材料制成,当吹风装置11工作时,悬垂筒8的下边沿受负压作用飘起,悬垂筒8的下边沿与外壳10底板之间存在间隙,此间隙能够满足进风以及将蚊虫吸进内筒9,当吹风装置11停止工作时,悬垂筒8的下边沿下垂至外壳10底板,能够防止已经进入内筒9的蚊虫逃跑。进一步的,还包括阻隔网13,阻隔网13固定设置于内筒9内,阻隔网13位于吹风装置11和悬垂筒8之间的内筒9内,阻隔网13上的网孔的大小小于蚊虫的最小尺寸,阻隔网13起到将蚊虫围困于内筒9下半部的作用,防止蚊虫被吸进吹风装置11内,污染吹风装置11。进一步的,阻隔网13呈锥形,阻隔网13的大端朝向出风口,尖端朝向进风口,当蚊虫从内筒9的出风口误入内筒9时,锥形的阻隔网13能够将蚊虫尸体导向至阻隔网13的尖端,防止因阻隔网13上蚊虫过多将网孔堵塞而影响吹风装置11工作。进一步的,还包括筛网12,筛网12呈环状,筛网12套设于内筒9的外壁上,筛网12的内壁固定设置于内筒9外壁上,筛网12的外壁固定设置于外壳10的内壁上,筛网12的网孔大于3mm,小于20mm,筛网12用于防止过大的昆虫进入此灭蚊装置。进一步的,还包括诱虫灯7,诱虫灯7悬置于出风口的正上方,诱虫灯7通过发光和发热来引诱蚊虫。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架6,支架6由不锈钢或硬质材料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入式灭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内筒、吹风装置和诱剂盒,所述外壳上端开口,所述内筒悬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筒上端设有出风口,所述内筒下端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内筒外壁与所述外壳内壁之间的环形空间连通,所述吹风装置悬置于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之间的所述内筒内,所述吹风装置用于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吹向所述出风口,所述诱剂盒悬置于所述出风口的正上方,所述内筒的出风口伸出于所述外壳的上端开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入式灭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内筒、吹风装置和诱剂盒,所述外壳上端开口,所述内筒悬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筒上端设有出风口,所述内筒下端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内筒外壁与所述外壳内壁之间的环形空间连通,所述吹风装置悬置于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之间的所述内筒内,所述吹风装置用于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吹向所述出风口,所述诱剂盒悬置于所述出风口的正上方,所述内筒的出风口伸出于所述外壳的上端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入式灭蚊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悬垂筒,所述悬垂筒呈套筒状且两端开口,所述悬垂筒的一端无缝连接于所述内筒下端开口的边沿,所述悬垂筒的另一端下垂至所述外壳的底板上,所述悬垂筒为柔性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入式灭蚊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隔网,所述阻隔网固定设置于所述内筒内,所述阻隔网位于所述吹风装置和所述悬垂筒之间的所述内筒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入式灭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网呈锥形,所述阻隔网的大端朝向所述出风口,尖端朝向所述进风口。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华袁正泉赵荣涛赵向娜王长军宋宏彬魏晓李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