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壳上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5307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壳上料机构,包括胶壳上料槽、推料组件、顶针组件以及上模具组件,推料组件可滑动连接于胶壳上料槽的出料口与上模具组件之间并将出料口的胶壳推入上模具组件中,顶针组件设于胶壳上料槽的出料口上方并限定出料口的胶壳移动。本方案中的胶壳由胶壳上料槽不间断传递至出料口,此时第一个胶壳上传至推料组件,紧挨着的第二个胶壳处于出料口处并由顶针组件限位不会继续前移,直至第一个胶壳由推料组件上传至上模具组件后,第二个胶壳继续前移进入推料组件,顶针组件重复限位工作,如此形成不间断自动上料过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胶壳上料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能够快速实现胶壳上料过程,高效而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壳上料机构
本技术属于端子机的
,尤其涉及插壳上料机构。
技术介绍
现在电子器材的加工和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排线。排线的处理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在实际的生产制造过程中,经常遇到需要将线材打端子、插胶壳以及上锡的工作。插胶壳过程一般包括胶壳上料以及胶壳上模具过程,如何实现高效而简捷的胶壳上料过程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插壳上料机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高效而简捷进行胶壳上料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插壳上料机构,包括胶壳上料槽、推料组件、顶针组件以及上模具组件,所述推料组件可滑动连接于所述胶壳上料槽的出料口与所述上模具组件之间并将所述出料口的胶壳推入上模具组件中,所述顶针组件设于所述胶壳上料槽的出料口上方并限定所述出料口的胶壳移动。优选地,所述推料组件包括推料动力结构、上料推杆、线夹联杆以及线夹头,所述上料推杆的一端以及所述线夹联杆的一端均固定于所述推料动力结构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线夹头固定于所述线夹联杆的另一端且处于所述上料推杆的另一端上,所述上料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料口相接。优选地,所述胶壳上料槽包括进料部、转折部以及出料部,所述转折部两端分别连接进料部以及出料部,所述进料部与胶壳上料振动盘相连,所述上料推杆局部插置于所述出料部的槽底并形成所述出料口。优选地,所述线夹头包括第一夹头部、第二夹头部以及第三夹头部,所述第一夹头部固定于所述线夹联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夹头部固定于所述上料推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夹头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头部以及所述第二夹头部可旋转连接。优选地,所述推料动力结构包括电机、转换轮组、丝杆以及滑块座,所述电机的活动端与转换轮组的主动轮固定连接并带动转换轮组的从动轮转动,所述从动轮与丝杆固定连接,所述滑块座通过螺纹结构与所述丝杆可滑动连接,所述上料推杆以及所述线夹联杆均固定于所述滑块座上。优选地,所述顶针组件包括上下活动气缸以及顶针件,所述顶针件固定于所述活动气缸的活动端并伸向所述胶壳上料槽的出料口。优选地,所述上模具组件包括上胶壳结构、穿壳导孔件以及穿线结构,所述穿壳导孔件设在所述上胶壳结构与所述穿线结构之间。从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可知,本方案中的胶壳由胶壳上料槽不间断传递至出料口,此时第一个胶壳上传至推料组件,紧挨着的第二个胶壳处于出料口处并由顶针组件限位不会继续前移,直至第一个胶壳由推料组件上传至上模具组件后,第二个胶壳继续前移进入推料组件,顶针组件重复限位工作,如此形成不间断自动上料过程。本技术的胶壳上料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能够快速实现胶壳上料过程,高效而便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插壳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推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区域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胶壳上料槽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胶壳上料槽;2、推料组件;3、顶针组件;4、上模具组件;5、工作台;11、进料部;12、转折部;13、出料部;14、盖板;21、推料动力结构;22、上料推杆;23、线夹联杆;24、线夹头;211、电机;212、转换轮组;213、丝杆;214、滑块座;241、第一夹头部;242、第二夹头部;243、第三夹头部;31、活动气缸;32、顶针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技术的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插壳上料机构,包括胶壳上料槽1、推料组件2、顶针组件3、上模具组件4以及工作台5,胶壳上料槽1、推料组件2、顶针组件3以及上模具组件4均设于工作台5上,推料组件2可滑动连接于胶壳上料槽1的出料口与上模具组件4之间并将出料口的胶壳推入上模具组件4中,顶针组件3设于胶壳上料槽1的出料口上方并限定出料口的胶壳移动。在本方案中,胶壳上料槽1的出料口、推料组件2以及上模具组件4处于同一直线上,可以使得推料组件2的结构设置更加简单、整体占用空间更小,从而实现高效而便捷的加工过程。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方案中的胶壳由胶壳上料槽1不间断传递至出料口,此时第一个胶壳上传至推料组件2,紧挨着的第二个胶壳处于出料口处并由顶针组件3限位不会继续前移,直至第一个胶壳由推料组件2上传至上模具组件4后,第二个胶壳继续前移进入推料组件2,顶针组件3重复限位工作,如此形成不间断自动上料过程。本技术的胶壳上料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能够快速实现胶壳上料过程,高效而便捷。进一步参阅图2-3,推料组件2包括推料动力结构21、上料推杆22、线夹联杆23以及线夹头24,上料推杆22的一端以及线夹联杆23的一端均固定于推料动力结构21的动力输出端,线夹头24固定于线夹联杆23的另一端且处于上料推杆22的另一端上,上料推杆22的另一端与出料口相接。请进一步参阅图4,胶壳上料槽1包括进料部11、转折部12以及出料部13,转折部12两端分别连接进料部11以及出料部13,进料部11与胶壳上料振动盘相连,上料推杆22局部插置于出料部13的槽底并形成出料口。胶壳通过上料振动盘振动移动至进料部11,经过转折部12均输送至出料部13,出料部13槽底与上料推杆22部分重合,从而保证胶壳可直接在出料口进入上料推杆22端部的线夹头位置。本方案的改进点在于将胶壳上料槽1与推料组件的结构进行良好配合,使得通过出料部13的底部与上料推杆22部分重合,从而保证胶壳在传输过程中可直接进入上料推杆22中,省去了上料槽至推料组件之间的转移结构;同时出料部13与上料推杆22、线夹头处于同一直线上,可以使得胶壳在进入上料推杆22后被线夹头夹持并直线传递至上模具组件中,较少了胶壳传送的行程。由于进料部11需与胶壳上料振动盘相连,故在结构设计过程中,优选将转折部12设置为均由缓冲、变向功能的弧形槽道,实现上料振动盘与推料组件的完美对接。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进料部11、转折部12以及出料部13均设有与胶壳宽度相适配的槽道结构,避免多个胶壳同时进入槽道结构内。胶壳上料槽1还包括盖设于所述槽道结构上的盖板,所述盖板用于避免胶壳在传递过程中被挤出,同时,盖板上设有可查看胶壳传递过程的细缝,顶针件32可插入所述出料部13的细缝中限定胶壳的移动。推料动力结构21带动上料推杆22以及线夹联杆23在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壳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胶壳上料槽、推料组件、顶针组件以及上模具组件,所述推料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胶壳上料槽的出料口与所述上模具组件之间并将所述出料口的胶壳推入上模具组件中,所述顶针组件设于所述胶壳上料槽的出料口上方并限定所述出料口的胶壳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壳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胶壳上料槽、推料组件、顶针组件以及上模具组件,所述推料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胶壳上料槽的出料口与所述上模具组件之间并将所述出料口的胶壳推入上模具组件中,所述顶针组件设于所述胶壳上料槽的出料口上方并限定所述出料口的胶壳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壳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料组件包括推料动力结构、上料推杆、线夹联杆以及线夹头,所述上料推杆的一端以及所述线夹联杆的一端均固定于所述推料动力结构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线夹头固定于所述线夹联杆的另一端且处于所述上料推杆的另一端上,所述上料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料口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壳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壳上料槽包括进料部、转折部以及出料部,所述转折部两端分别连接进料部以及出料部,所述进料部与胶壳上料振动盘相连,所述上料推杆局部插置于所述出料部的槽底并形成所述出料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壳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勋齐何文军邓玉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森林智能自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