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打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463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齿轮打滑装置,包括出力轴、齿轮和内、外垫片等,主要是将内垫片与齿轮之间设为面摩擦接触,外垫片与齿轮之间分别设有互相配装的弹性凸和凹槽;这样,当齿轮上的外部扭矩小时,出力轴就能经内、外垫片带动齿轮同步转动,当齿轮上的外部扭矩大时,弹性凸就能与凹槽脱离配装,则齿轮相对出力轴和内、外垫片打滑空转。因此,由于外垫片只有在出现扭矩大于转矩而齿轮打滑时才会产生一些变形,正常使用时转矩大于扭矩,该外垫片都是不会产生变形的,只会利用面摩擦接触并结合弹性凸和凹槽的配装来实现与齿轮的同步转动,故即使放置时间过长,外垫片也不会出现金属疲劳损坏而导致的摩擦力矩减小,从而保持摩擦保护力矩的长期有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齿轮打滑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保护爪极式减速同步电机的出力轴上的齿轮不会因为外部扭矩过大而损坏的打滑装置,即齿轮打滑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防止使用在爪极式减速同步电机的出力轴上的齿轮,因为外部扭矩过大而导致齿轮损坏,都会设计齿轮打滑装置,该齿轮打滑装置通常采用内、外垫片变形产生的夹持力(摩擦力)来作用在齿轮的内、外端面上,从而得到一定的转矩;这样,当外部施加在出力轴上的扭矩超过该转矩时,齿轮和内、外垫片之间就会相对滑动,也就是齿轮相对出力轴和内、外垫片出现打滑空转,从而保护齿轮。因此,从其工作原理可知,这些结构主要利用了垫片变形产生的加持力来得到摩擦力矩的,若放置时间过长,垫片的金属疲劳就会导致摩擦力矩减小,也就等同于电机的输出力矩减小,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与其相关的整个机构都会失去使用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了一种能有效避免垫片因长期变形而导致的疲劳损坏和保持摩擦保护力矩长期有效的齿轮打滑装置。本技术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齿轮打滑装置,包括出力轴以及同轴心依次套装在出力轴上的内垫片、齿轮和外垫片,该内、外垫片与出力轴为传动套装,该齿轮与出力轴为活动套装,所述的内垫片与齿轮之间为面摩擦接触,外垫片与齿轮之间分别设有互相配装的弹性凸和凹槽;所述的齿轮上承受阻力小,该出力轴经内、外垫片带动齿轮同步转动;所述的齿轮上承受阻力大,该弹性凸与凹槽脱离配装,齿轮相对出力轴和内、外垫片打滑空转。所述的外垫片上设有长槽孔,该长槽孔与外垫片的外缘之间形成弹性条,所述的弹性凸设置在该弹性条上。所述的弹性凸是弹性条中部向内凸起形成的筋条状结构。所述的长槽孔是以外垫片的轴心为圆心的弧形孔。所述的弹性凸为至少一个,并设置在外垫片的内端面上,相应的凹槽为多个,并以轴心为圆心圆周均布在齿轮的外端面上。所述的齿轮内端面设有供所述内垫片吻合配装的内安装槽,齿轮外端面设有供所述外垫片吻合配装的外安装槽,多个所述的凹槽圆周均布设置在该外安装槽内。所述的弹性凸和凹槽呈扇形状。所述的内、外垫片与出力轴之间均为扁司孔与扁司轴的传动套装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主要是将内垫片与齿轮之间设为面摩擦接触,外垫片与齿轮之间分别设有互相配装的弹性凸和凹槽;这样,当齿轮上的外部扭矩小时,出力轴就能经内、外垫片带动齿轮同步转动,当齿轮上的外部扭矩大时,弹性凸就能与凹槽脱离配装,则齿轮相对出力轴和内、外垫片打滑空转。因此,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外垫片只有在出现扭矩大于转矩而齿轮打滑时才会产生一些变形,正常使用时转矩大于扭矩,该外垫片都是不会产生变形的,只会利用面摩擦接触并结合弹性凸和凹槽的配装来实现与齿轮的同步转动,故即使放置时间过长,外垫片也不会出现金属疲劳损坏而导致的摩擦力矩减小,从而保持摩擦保护力矩的长期有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立体图。图4为图3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按上述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再作详细说明。如图1~图4所示,1.出力轴、11.扁司轴、2.齿轮、21.凹槽、22.外安装槽、23.内安装槽、3.外垫片、31.弹性凸、32.长槽孔、33.弹性条、4.内垫片、5.扁司孔。齿轮打滑装置,它是一种用于保护爪极式减速同步电机的出力轴1上的齿轮2不会因为外部扭矩过大而损坏的打滑装置,其结构主要是由出力轴1、内垫片4、齿轮2和外垫片3等构成,该内垫片4、齿轮2和外垫片3均设为圆片状,并且内垫片4、齿轮2和外垫片3按照图3、图4所示同轴心依次套装在出力轴1上。其中,内、外垫片与出力轴1为传动套装,即内、外垫片通过圆心处的扁司孔5传动套装在出力轴1的扁司轴11上,故出力轴1转动就会带动内、外垫片同步转动。而齿轮2通过圆孔与出力轴1为活动套装,即齿轮2可相对出力轴1动。但是,当内垫片4、齿轮2、外垫片3在出力轴1上安装完成后,内垫片4的外端面与齿轮2的内端面之间为面摩擦接触,外垫片3的内端面与齿轮2的外端面之间分别设有互相配装的弹性凸31和凹槽21;因此,齿轮2就会通过与内、外垫片之间的面接触或互相配装而形成摩擦力,也就是内、外垫片产生夹持力来作用在齿轮2的内、外端面上,从而得到一定的转矩,则出力轴1转动就能带动内、外垫片和齿轮2同步转动。同时,齿轮2的内端面设有供内垫片4吻合配装的内安装槽23,齿轮2的外端面设有供外垫片3吻合配装的外安装槽22,而凹槽21的数量设计多个,并以圆周均布的方式设置在该外安装槽22内。弹性凸31则为至少一个,主要设置在外垫片3的内端面上,本实施例中共设有中心对称的两个弹性凸31,每个弹性凸的设计结构都完全相同,具体为:先在外垫片3上设有长槽孔32,该长槽孔是以外垫片3的轴心为圆心的弧形孔,也就是与外垫片3同圆心的弧形孔,故在长槽孔32与外垫片3的外缘之间正好形成一条弧形的弹性条33,而弹性凸31则设置在该弹性条33上,它是弹性条33中部向内凸起形成的筋条状结构。为了保证弹性凸31和凹槽21的吻合性,两者的形状都需要设计成一致,如本实施例就设计了扇形状的弹性凸31和凹槽21。本技术工作过程如下:当齿轮2上的外部扭矩小时,出力轴1就能经内、外垫片带动齿轮2同步转动;当齿轮2上的外部扭矩大时,弹性凸31就能与凹槽21脱离配装,则齿轮2相对出力轴1和内、外垫片打滑空转。上述这种配合结构的具体原理是:齿轮2上的凹槽21使外垫片3上的弹性凸31向上移动产生了一定的力矩,该力矩往往由弹性凸31的凸起高度和凹槽21的深度,以及外垫片3本身具备的材质特性来确定,该力矩保护了齿轮2不会受到更大的外力扭矩损坏,特别是由于弹性凸31和凹槽21的相互设计位置,当外力扭矩小于转矩后,外垫片3上的弹性凸31由于弹力又重新结合到齿轮2的任一个凹槽21内,此时外垫片3基本回到了无变形状态,故即使放置时间过长,外垫片3也不会出现金属疲劳损坏而导致的摩擦力矩减小,从而保持摩擦保护力矩的长期有效。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任何与该实施例类似的结构设计,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齿轮打滑装置,包括出力轴(1)以及同轴心依次套装在出力轴(1)上的内垫片(4)、齿轮(2)和外垫片(3),该内、外垫片与出力轴(1)为传动套装,该齿轮(2)与出力轴(1)为活动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垫片(4)与齿轮(2)之间为面摩擦接触,外垫片(3)与齿轮(2)之间分别设有互相配装的弹性凸(31)和凹槽(21);所述的齿轮(2)上外部扭矩小,该出力轴(1)经内、外垫片带动齿轮(2)同步转动;所述的齿轮(2)上外部扭矩大,该弹性凸(31)与凹槽(21)脱离配装,齿轮(2)相对出力轴(1)和内、外垫片打滑空转。/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齿轮打滑装置,包括出力轴(1)以及同轴心依次套装在出力轴(1)上的内垫片(4)、齿轮(2)和外垫片(3),该内、外垫片与出力轴(1)为传动套装,该齿轮(2)与出力轴(1)为活动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垫片(4)与齿轮(2)之间为面摩擦接触,外垫片(3)与齿轮(2)之间分别设有互相配装的弹性凸(31)和凹槽(21);所述的齿轮(2)上外部扭矩小,该出力轴(1)经内、外垫片带动齿轮(2)同步转动;所述的齿轮(2)上外部扭矩大,该弹性凸(31)与凹槽(21)脱离配装,齿轮(2)相对出力轴(1)和内、外垫片打滑空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打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垫片(3)上设有长槽孔(32),该长槽孔与外垫片(3)的外缘之间形成弹性条(33),所述的弹性凸(31)设置在该弹性条(3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齿轮打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凸(31)是弹性条(33)中部向内凸起形成的筋条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昌福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名钟机电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