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滚流控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4551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7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可变滚流控制机构,属于汽车发动机领域。该可变滚流控制机构包括壳体、阻流柱、端盖和指针;壳体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多个侧板,多个侧板中相对的两个侧板上均具有导流孔,第一端板上具有插孔;端盖可自转地安装在插孔中,端盖与插孔活动密封配合;阻流柱位于导流腔中,阻流柱的一端垂直连接在端盖上,阻流柱与端盖同轴,阻流柱的另一端的端面与第二端板活动密封配合;指针连接在端盖上。通过转动端盖,带动阻流柱转动,改变两个侧板上的导流孔连通的面积,从而能够快速调节气道滚流,利用指针直观地反应出阻流柱的位置,以方便获知两个侧板上的导流孔连通的面积,达到快速匹配和优化燃烧系统的测试方案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滚流控制机构
本公开涉及汽车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变滚流控制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以及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针对汽车节能减排的相关法规更加严格。与传统的气道喷射汽油机(PFI)相比,缸内直喷汽油机(GDI)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喷油,压缩比更高。与增压技术相结合,配合小型化(Down-Sizing)和降低发动机转速(Down-Speeding)的策略,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及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且目前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具备量产条件,已成为汽油发动机的主要发展方向。主流的缸内直喷汽油机都是喷油器侧置,对这类缸内直喷汽油机来说,进气道的设计尤其重要,需要进气道提供较强的进气滚流来加强对喷雾的引导,以防止油束撞壁,促进油气混合,因此需要对进气道和燃烧室进行精细的优化匹配设计,保证在各种工况下进气道都能提供足够强的滚流,同时又不损失进气。相关技术中,需要制作不同的滚流比方案进行热力学开发验证后才能确定合适的滚流比气道方案,这样既增加了开发成本,又延长了开发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变滚流控制机构,能够方便控制进气道滚流比,便于进行单缸试验机测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变滚流控制机构,所述可变滚流控制机构包括壳体、阻流柱、端盖和指针;所述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板、第二端板、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多个侧板,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多个侧板围成导流腔,所述多个侧板中相对的两个侧板上均具有连通所述导流腔的导流孔,所述第一端板上具有连通所述导流腔的插孔;所述端盖可自转地安装在所述插孔中,所述端盖与所述插孔活动密封配合;所述阻流柱的横截面为弓形,所述阻流柱位于所述导流腔中,所述阻流柱的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端盖上,所述阻流柱与所述端盖同轴,所述阻流柱的另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端板活动密封配合;所述指针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指针连接在所述端盖上,所述指针沿所述端盖的径向布置。可选地,所述插孔的内壁上具有内凸缘,所述端盖的直径大于所述内凸缘的内径,所述端盖位于所述内凸缘远离所述导流腔的一侧。可选地,所述端盖上设置有第一圆柱凸台,所述第一圆柱凸台与所述阻流柱同轴连接,所述第一圆柱凸台与所述内凸缘密封配合。可选地,所述阻流柱的另一端同轴连接有圆形转板,所述圆形转板上同轴连接有定位轴,所述阻流柱和所述定位轴位于所述圆形转板的两侧,所述第二端板上具有圆柱定位凹槽,所述定位轴同轴位于所述圆柱定位凹槽中。可选地,所述可变滚流控制机构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盖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端板上,所述盖板上具有通孔,所述端盖上同轴连接有指针安装台,所述指针安装台位于所述通孔中,所述指针位于所述指针安装台上,所述指针和所述端盖位于所述盖板的两侧。可选地,所述盖板上具有锁紧通孔,所述锁紧通孔在所述端盖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端盖上,所述锁紧通孔中设置有紧定螺钉。可选地,所述盖板上具有第二圆柱凸台,所述第二圆柱凸台位于所述插孔中,所述第二圆柱凸台与所述插孔密封配合。可选地,所述盖板远离所述端盖的一面分布有刻度。可选地,所述指针的一端具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套接在所述指针安装台上。可选地,所述两个侧板的边缘具有法兰板。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通过设置壳体、阻流柱、端盖和指针,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板、第二端板、连接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的多个侧板,由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多个侧边可以围成导流腔。相对的两个侧板上具有导流孔,在测试时油气可以从一个侧板的导流孔进入导流腔,从另一个侧板的导流孔排出导流腔。第一端板上具有插孔,端盖可自转地安装在插孔中,且与插孔活动密封配合,可以避免油气从插孔处泄漏。阻流柱位于导流腔中且一端垂直连接在端盖上,阻流柱与端盖同轴,通过转动端盖,可以带动阻流柱转动,由于阻流柱的横截面为弓形,因此在转动的过程中可以改变两个侧板上的导流孔连通的面积,从而能够快速调节气道滚流,指针连接在端盖上,可以利用指针直观地反应出阻流柱的位置,以方便获知两个侧板上的导流孔连通的面积,达到快速匹配和优化燃烧系统的测试方案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滚流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滚流控制机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滚流控制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端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针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滚流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滚流控制机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可变滚流控制机构包括壳体10、阻流柱20、端盖30和指针40。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壳体1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板101、第二端板102、连接第一端板101和第二端板102的多个侧板103。如图3所示,第一端板101、第二端板102和多个侧板103围成导流腔A,多个侧板103中相对的两个侧板103上均具有连通导流腔A的导流孔103a,第一端板101上具有连通导流腔A的插孔101a。端盖30可自转地安装在壳体10的插孔101a中,端盖30与插孔101a活动密封配合。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滚流控制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4所示,阻流柱20的横截面为弓形,阻流柱20位于导流腔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滚流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滚流控制机构包括壳体(10)、阻流柱(20)、端盖(30)和指针(40);/n所述壳体(1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板(101)、第二端板(102)、连接所述第一端板(101)和所述第二端板(102)的多个侧板(103),所述第一端板(101)、所述第二端板(102)和所述多个侧板(103)围成导流腔(A),所述多个侧板(103)中相对的两个侧板(103)上均具有连通所述导流腔(A)的导流孔(103a),所述第一端板(101)上具有连通所述导流腔(A)的插孔(101a);/n所述端盖(30)可自转地安装在所述插孔(101a)中,所述端盖(30)与所述插孔(101a)活动密封配合;/n所述阻流柱(20)的横截面为弓形,所述阻流柱(20)位于所述导流腔(A)中,所述阻流柱(20)的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端盖(30)上,所述阻流柱(20)与所述端盖(30)同轴,所述阻流柱(20)的另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端板(102)活动密封配合;/n所述指针(40)位于所述壳体(10)外,所述指针(40)连接在所述端盖(30)上,所述指针(40)沿所述端盖(30)的径向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滚流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滚流控制机构包括壳体(10)、阻流柱(20)、端盖(30)和指针(40);
所述壳体(1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板(101)、第二端板(102)、连接所述第一端板(101)和所述第二端板(102)的多个侧板(103),所述第一端板(101)、所述第二端板(102)和所述多个侧板(103)围成导流腔(A),所述多个侧板(103)中相对的两个侧板(103)上均具有连通所述导流腔(A)的导流孔(103a),所述第一端板(101)上具有连通所述导流腔(A)的插孔(101a);
所述端盖(30)可自转地安装在所述插孔(101a)中,所述端盖(30)与所述插孔(101a)活动密封配合;
所述阻流柱(20)的横截面为弓形,所述阻流柱(20)位于所述导流腔(A)中,所述阻流柱(20)的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端盖(30)上,所述阻流柱(20)与所述端盖(30)同轴,所述阻流柱(20)的另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端板(102)活动密封配合;
所述指针(40)位于所述壳体(10)外,所述指针(40)连接在所述端盖(30)上,所述指针(40)沿所述端盖(30)的径向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滚流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101a)的内壁上具有内凸缘(104),所述端盖(30)的直径大于所述内凸缘(104)的内径,所述端盖(30)位于所述内凸缘(104)远离所述导流腔(A)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滚流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30)上设置有第一圆柱凸台(301),所述第一圆柱凸台(301)与所述阻流柱(20)同轴连接,所述第一圆柱凸台(301)与所述内凸缘(104)密封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滚流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柱(20)的另一端同轴连接有圆形转板(20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琚雪明刘华龙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