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爬架副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4449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5
一种爬架副板,用于爬架立杆位置处与建筑物临边的无缝对接,包括立杆孔、第一角钢、第二角钢、第一钢管、第二钢管、第三钢管、第四钢管、第一螺母、第二螺母、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以及常规副板;常规副板其中一侧的中心位置向内凹陷形成立杆孔,立杆孔用于提供立杆穿过的途径;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用于连接翻板;第一通孔用于第二钢管通过螺栓与脚手板连接;第二通孔用于第三钢管与通过螺栓与该侧相邻的副板相连接,第三通孔用于第四钢管通过螺栓与该侧相邻的副板相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爬架副板
本技术涉及建筑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爬架副板。
技术介绍
爬架,又称为提升架,依照动力来源主要分为液压式、电动式、人力手拉式。它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脚手架系统,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的外防护,使工人能够沿着建筑物往上攀升或者下降。当爬架的架体安装完毕后,与建筑物临边都存在一定距离,为了防止物体从架体和建筑物临边之间的缝隙掉落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架体和建筑物临边需要做到无缝对接。爬架在正常的状态下,是通过脚手板、副板、翻板和立杆组装成一整体与建筑物临边无缝,对接以防止物体从架体和建筑物临边之间的缝隙掉落而引发安全事故的。目前,行业内普遍使用的副板均是特定的尺寸进行模块化生产,包括200副板、400副板、600副板、1000副板以及1800副板。然而,目前在立杆这一位置的副板设计一直是重点难点有待解决,现有技术对于立杆位置处副板的处理方法通常是:现场切割副板给副板打孔或是立杆位置处不布置副板。现场给副板打孔即在正常的副板布置过程中,一旦遇到有立杆的位置,即在该位置处的副板上打孔,预留出一个可供立杆穿过的孔,保证工人的正常施工以及爬架的正常升降;而直接立杆位置处不布置副板,省去了在立杆位置处副板上打孔的程序,可以有效加快施工进度,减少由于打孔造成的不必要麻烦。现有技术对于立杆位置处副板的处理,通常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现场给副板打孔极大的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费时费力,施工成本高且施工效率低,不便于施工操作,并且打孔时没办法精确定位,孔洞的大小也没办法保证,不仅无法保证架体的稳定性还影响架体的整体美观;二是倘若立杆位置处不布置副板的话,必须增加多种新型小规格副板才能保证立杆位置处留下的缝隙最小,但即使是这样,由于立杆为50mm×50mm×3mm的方管,而最小规格的副板的宽度是200mm,因此依然会有150mm的缝隙留下,无法做到无缝对接,从而无法避免施工现场高空小件材料从缝隙掉落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尤其在高层、超高层工程中问题更为突出。因此,现有技术对于立杆位置处的副板处理方法增加了架体高空下作业危险系数,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有必要提供一种特殊的爬架副板用于立杆位置处,以解决立杆位置处副板打孔或者不布置副板给施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爬架副板,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在立杆位置处副板打孔或者不布置副板给施工带来的破坏架体结构稳定性或高空掉物等一系列问题,并且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操作方便,节省人力成本。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一种爬架副板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爬架副板,其特征在于,用于爬架的立杆位置处与建筑物临边的无缝对接,包括:立杆孔、第一角钢、第二角钢、第一钢管、第二钢管、第三钢管、第四钢管、第一螺母、第二螺母、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以及常规副板;其中:所述常规副板其中一侧的中心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立杆孔,所述立杆孔用于提供立杆穿过的途径;所述第一钢管位于所述常规副板中心方向偏移55mm处;所述第一角钢和所述第二角钢分别位于所述立杆孔纵向的两侧;所述第二钢管位于与所述立杆孔横向平行的另一侧,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位于所述第二钢管的表面中心位置,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用于连接翻板;所述第二钢管的侧面中心位置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所述第二钢管通过螺栓与脚手板连接;所述第三钢管和所述第四钢管分别位于与所述立杆孔纵向平行的两侧,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三钢管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四钢管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二通孔用于所述第三钢管与通过螺栓与该侧相邻的副板相连接,所述第三通孔用于所述第四钢管通过螺栓与该侧相邻的副板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常规副板的尺寸为200mm×200mm。进一步地,所述立杆孔的开口为55mm×55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角钢和所述第二角钢的尺寸为50mm×50mm×5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角钢和所述第二角钢焊接于所述第一钢管上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焊接于所述第二钢管上面,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位置平行并相隔一定距离。进一步地,所述立杆为50mm×50mm×3mm的方钢管。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管、所述第二钢管、所述第三钢管以及所述第四钢管为矩形。进一步地,所述立杆穿过所述立杆孔之后,还留下5mm缝隙。进一步地,所述立杆孔为矩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爬架副板,用于爬架的立杆位置处与建筑物临边的无缝对接,包括立杆孔、第一角钢、第二角钢、第一钢管、第二钢管、第三钢管、第四钢管、第一螺母、第二螺母、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以及常规副板;常规副板其中一侧的中心位置向内凹陷形成立杆孔,立杆孔用于提供立杆穿过的途径;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用于连接翻板;第一通孔用于第二钢管通过螺栓与脚手板连接;第二通孔用于第三钢管与通过螺栓与该侧相邻的副板相连接,第三通孔用于第四钢管通过螺栓与该侧相邻的副板相连接;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在立杆位置处副板打孔或者不布置副板给施工带来的破坏架体结构稳定性或高空掉物等一系列问题,并且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操作方便,节省人力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爬架副板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爬架副板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爬架副板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爬架副板的另一方向侧视图。上述图中的标记为1、爬架副板;100、立杆孔;101、第一角钢;102、第二角钢;1031、第一钢管;1032、第二钢管;1033、第三钢管;1034、第四钢管;1041、第一螺母;1042、第二螺母;1051、第一通孔;1052、第二通孔;1053、第三通孔;106、常规副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爬架副板,其特征在于,用于爬架的立杆位置处与建筑物临边的无缝对接,包括:立杆孔、第一角钢、第二角钢、第一钢管、第二钢管、第三钢管、第四钢管、第一螺母、第二螺母、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以及常规副板;其中:/n所述常规副板其中一侧的中心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立杆孔,所述立杆孔用于提供立杆穿过的途径;所述第一钢管位于所述常规副板中心方向偏移55mm处;所述第一角钢和所述第二角钢分别位于所述立杆孔纵向的两侧;所述第二钢管位于与所述立杆孔横向平行的另一侧,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位于所述第二钢管的表面中心位置,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用于连接翻板;所述第二钢管的侧面中心位置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所述第二钢管通过螺栓与脚手板连接;所述第三钢管和所述第四钢管分别位于与所述立杆孔纵向平行的两侧,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三钢管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四钢管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二通孔用于所述第三钢管与通过螺栓与该侧相邻的副板相连接,所述第三通孔用于所述第四钢管通过螺栓与该侧相邻的副板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爬架副板,其特征在于,用于爬架的立杆位置处与建筑物临边的无缝对接,包括:立杆孔、第一角钢、第二角钢、第一钢管、第二钢管、第三钢管、第四钢管、第一螺母、第二螺母、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以及常规副板;其中:
所述常规副板其中一侧的中心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立杆孔,所述立杆孔用于提供立杆穿过的途径;所述第一钢管位于所述常规副板中心方向偏移55mm处;所述第一角钢和所述第二角钢分别位于所述立杆孔纵向的两侧;所述第二钢管位于与所述立杆孔横向平行的另一侧,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位于所述第二钢管的表面中心位置,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用于连接翻板;所述第二钢管的侧面中心位置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所述第二钢管通过螺栓与脚手板连接;所述第三钢管和所述第四钢管分别位于与所述立杆孔纵向平行的两侧,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三钢管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四钢管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二通孔用于所述第三钢管与通过螺栓与该侧相邻的副板相连接,所述第三通孔用于所述第四钢管通过螺栓与该侧相邻的副板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爬架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常规副板的尺寸为200mm×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献刘丽陈镠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焺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