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边坡防治的伞形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边坡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边坡防治的伞形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将形成填方环境边坡,对边坡进行支挡治理是必要的。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悬臂桩、锚拉桩、双排桩、支撑式结构、重力式、衡重式挡墙以及悬臂式、护臂式挡墙等方式进行防治。然而采用悬臂桩不能抵抗较大的侧向土体荷载,抗变形能力小,支挡边坡高度有限,竖向桩嵌固段较长。采用锚拉桩需要可靠的岩土锚固体,同时为避免填土自重沉降对锚索产生不利的附加拉力,需要对锚索预先保护,且锚索施工会造成周边建构筑的损害。采用双排桩占用空间较大,对前桩的桩底沉降控制较严,桩顶连梁尺寸较大,前后排桩间的土反力难以确定。采用支撑式结构需要单独可靠的斜撑基础。采用重力式、衡重式挡墙圬工体积较大,基础开挖量较大,基坑需临时支护处理;采用悬臂式、护臂式挡墙高度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边坡防治的伞形支护结构,以解决现有支护结构不能完全满足边坡支护的要求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边坡防治的伞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护单元(1)以及设置在相邻所述支护单元(1)之间的挡土板(2);/n所述支护单元(1)包括竖向桩(10)、分别垂直刚性连接在所述竖向桩(10)两侧面上的趾梁(11)和踵梁(12)、刚性连接在所述趾梁(11)与所述竖向桩(10)之间的斜撑梁(13)以及刚性连接在所述踵梁(12)与所述竖向桩(10)之间的斜拉梁(14),所述挡土板(2)设置在相邻所述竖向桩(10)之间,所述斜撑梁(13)与所述竖向桩(10)之间以及所述斜拉梁(14)与所述竖向桩(10)之间均具有夹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边坡防治的伞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护单元(1)以及设置在相邻所述支护单元(1)之间的挡土板(2);
所述支护单元(1)包括竖向桩(10)、分别垂直刚性连接在所述竖向桩(10)两侧面上的趾梁(11)和踵梁(12)、刚性连接在所述趾梁(11)与所述竖向桩(10)之间的斜撑梁(13)以及刚性连接在所述踵梁(12)与所述竖向桩(10)之间的斜拉梁(14),所述挡土板(2)设置在相邻所述竖向桩(10)之间,所述斜撑梁(13)与所述竖向桩(10)之间以及所述斜拉梁(14)与所述竖向桩(10)之间均具有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边坡防治的伞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桩(10)包括出露段(101)和嵌固段(102),所述出露段(101)位于所述趾梁(11)和踵梁(12)的上方,所述嵌固段(102)位于所述趾梁(11)和踵梁(12)的下方,所述挡土板(2)设置在相邻所述竖向桩(10)的出露段(101)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秋元,徐诗童,邓继辉,唐祯,施毅,吴晓宁,胡柱提,余东升,陈超,卞轶卫,王文亚,何助强,杨柳,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