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4361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和后排桩,所述前排桩的桩顶设置有前排冠梁,所述后排桩的桩顶设置有后排冠梁,所述前排冠梁与后排冠梁之间设置有刚架梁,所述前排冠梁、后排冠梁和刚架梁共同形成平面桁架结构,前后排的相邻桩身之间设置有竖向间隔布置的连接腹杆,所述前排桩中的相邻桩身之间设置有竖向间隔布置的前排腹杆,相邻的两前排桩身与对应的后排桩之间形成空间三角桁架立柱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克服现有双排桩空间体系作用效应有限和单排桩抗弯能力弱的问题,提供一种桩身连接了腹杆的空间三角形桁架立柱结构支护体系,可以实现前、后排桩之间的有效连接,形成空间一体结构,增强双排桩的侧向刚度,加强了结构支护体系的抗弯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建筑工程和水利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高边坡支挡、深基坑支护和深河堤防护方面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可作为临时或永久结构使用。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公园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边坡、深基坑和高河堤等危险性较大的项目工程越来越多,而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也达到了新高度。双排桩支护结构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支护型式,其支护结构刚度因为其模型类似于门架结构,作用基理虽然比单排桩有了较大提高,在抗弯能力方面较单排桩也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双排桩与刚架梁形成门架结构,在桩排间距小于4倍桩径时,空间体系作用效应有限,门架结构前、后排桩结构整体作用效果有限,需要加强桩体结构间的连接,以发挥更高效的空间结构体系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现有双排桩空间体系作用效应有限和单排桩抗弯能力弱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增强双排桩的侧向刚度,并加强结构支护体系抗弯能力的双排桩支护结构。本技术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和后排桩,所述前排桩的桩顶设置有前排冠梁,所述后排桩的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1)和后排桩(2),所述前排桩(1)的桩顶设置有前排冠梁(3),所述后排桩(2)的桩顶设置有后排冠梁(4),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冠梁(3)与后排冠梁(4)之间设置有刚架梁(5),所述前排冠梁(3)、后排冠梁(4)和刚架梁(5)共同形成平面桁架结构,前后排的相邻桩身之间设置有竖向间隔布置的连接腹杆(6),所述前排桩(1)中的相邻桩身之间设置有竖向间隔布置的前排腹杆(7),相邻的两前排桩身与对应的后排桩之间形成空间三角桁架立柱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1)和后排桩(2),所述前排桩(1)的桩顶设置有前排冠梁(3),所述后排桩(2)的桩顶设置有后排冠梁(4),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冠梁(3)与后排冠梁(4)之间设置有刚架梁(5),所述前排冠梁(3)、后排冠梁(4)和刚架梁(5)共同形成平面桁架结构,前后排的相邻桩身之间设置有竖向间隔布置的连接腹杆(6),所述前排桩(1)中的相邻桩身之间设置有竖向间隔布置的前排腹杆(7),相邻的两前排桩身与对应的后排桩之间形成空间三角桁架立柱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桩(1)和后排桩(2)在纵向上呈双排交错布置,所述前排冠梁(3)与后排冠梁(4)以桩位节点作为连接点,所述刚架梁(5)设置在前排冠梁(3)与后排冠梁(4)的相邻连接点之间,所述前排冠梁(3)与后排冠梁(4)之间的刚架梁(5)整体呈连续的W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间隔布置的相邻连接腹杆(6)之间设置有斜腹杆(8),所述斜腹杆(8)的一端与前排桩(1)的桩身连接,其另一端与后排桩(2)的桩身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前、后排桩之间的连接腹杆(6)、前排腹杆(7)和斜腹杆(8)均设置于基坑或边坡底以上桩身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腹杆(6)与对应的前排腹杆(7)在同一水平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强吴勇文琪鑫刘超邵燕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