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绞式散纤光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3257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层绞式散纤光缆,所述光缆从内到外依次为:中心加强件,6根内层松套管,纵包带,12根外层松套管,铝带和光缆外护套;光纤安装在各内层松套管以及各外层松套管中;在各外层松套管中均装有第一和第二光纤组,所述第一或第二光纤组内的各根光纤的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所述第二光纤组内与第一光纤组中外表面颜色对应的各根光纤的表面等距离间隔有序地喷涂有色环以相互区别,采用上述结构后,各松套管中的光纤数量可成倍地增加,且各个光纤在使用时仍可非常方便地加以区分、识别,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在结构更为紧凑、致密,性价比更高。(*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纤光缆线,特别涉及一种松套层绞式散纤光缆
技术介绍
松套层绞式散纤光缆主要使用在通信领域,现有的松套层绞式散纤光缆的横截面结构一般如图1所示,从内到外依次为中心加强件1;依顺序围绕中心加强件1绞合的6根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内层松套管2;可将内层松套管2包覆于其内的纵包带3;在纵包带3的外围,设置有12根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外层松套管4,各外层松套管4依顺序围绕纵包带3绞合;铝带5和光缆外护套6;各个松套管中装有12根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光纤21,颜色一般分别为蓝、桔、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天蓝,这样整个光缆的缆芯数量为12×18=216根光纤,即通常所述的216芯光缆。前述这种结构的层绞式散纤光缆的主要缺陷是由于各个松套管中安装的光纤数量受制于可用来明显区别的颜色的种类,不宜再增加更多的光纤,进而使得光缆的传输容量较小,性价比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旨在提供一种传输容量更大的层绞式散纤光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层绞式散纤光缆,所述光缆从内到外依次为中心加强件;依顺序围绕所述中心加强件绞合的6根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内层松套管;可将所述内层松套管包覆于其内的纵包带;在所述纵包带的外围,设置有12根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外层松套管,所述各外层松套管依顺序围绕纵包带绞合;用于包覆所述光缆缆芯的铝带和光缆外护套,光纤安装在所述各内层松套管以及各外层松套管中;所述各外层松套管中均装有第一和第二光纤组,所述第一、第二光纤组内的各根光纤的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所述第二光纤组内与第一光纤组中外表面颜色对应的各根光纤的表面间隔有序地喷涂有色环以相互区别。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和第二光纤组中分别包含有12根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光纤,所述第二光纤组内与第一光纤组中颜色对应的各根光纤的表面等距离间隔地喷涂有黑色色环。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各外层松套管内安装的光纤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另外增加了第二光纤组,并通过在增加的各光纤的表面间隔有序地喷涂有色环,以与原第一光纤组中颜色一致或相似的光纤相互区别、识别,因而,本技术在每个外层松套管中可等量地增加一倍的光纤数量,显著提高光缆的传输容量,且仍可以在具体安装时,非常方便地加以区分、识别每一根光纤,使得本技术性价比更高,结构更为紧凑。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层绞式散纤光缆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层绞式散纤光缆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层绞式散纤光缆,光缆从内到外依次为中心加强件1;依顺序围绕中心加强件1绞合的6根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内层松套管2;可将内层松套管2包覆于其内的纵包带3;在纵包带3的外围,设置有12根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外层松套管4,各外层松套管4依顺序围绕纵包带3绞合以及用于包覆光缆缆芯的铝带5和光缆外护套6,光纤21安装在所述各内层松套管2以及各外层松套管4中,在各内、外层松套管之间一般还填充有缆油膏25;所述各外层松套管4中均装有第一和第二光纤组,所述第一或第二光纤组内的各根光纤的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所述第二光纤组内与第一光纤组中外表面颜色对应的各根光纤的表面间隔有序地喷涂有色环以相互区别,比如可在各内层松套管2中装有12根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光纤21,颜色可以分别采用蓝、桔、绿、棕、灰、白、红、本、黄、紫、粉红、天蓝;而在各外层松套管4中装配的第一或第二光纤组内的各根光纤的颜色可相互区别,比如第一和第二光纤组中分别包含有12根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光纤,第一光纤组内的各根光纤仍按照上述可区分的颜色,采用蓝、桔、绿、棕、灰、白、红、本、黄、紫、粉红、天蓝的颜色,以相互区别;第二光纤组内的各根光纤的表面颜色与第一光纤组一致或类似,为了使两组光纤内颜色对应的各根光纤可相互区分,可以在第二光纤组内的各根光纤的表面间隔有序地喷涂有黑色色环以相互区别,比如可以等距离间隔地在第二光纤组内的各根光纤的表面喷涂有黑色色环。上述间隔距离一般需要控制在介于3至7厘米之间,最好为5厘米,因为间隔距离过大可能会在使用时增添辨识的难度,间隔距离过小则会影响喷涂的效率;所述色环的宽度介于1至1.5毫米之间,最好为1.2毫米,道理是一样的,粗细适中。如图2所示,采用上述结构后的本技术,由于外层松套管4中安装或设置的两组光纤数量均可以达到各12根,共24根的标准,且仍比较容易加以区分,因此,本技术的可容纳安装的光纤数量可以达到12×24+12×6=360根,如果各内层松套管2也使用与各外层松套管4一样的结构,即在各内层松套管2中装配各包含有12根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光纤的第一和第二光纤组,所述第二光纤组内与第一光纤组中外表面颜色对应的各根光纤的表面等距离间隔地喷涂有色环以相互区别,这样,本技术最大可容纳安装的光纤数量18×24=432根,即传输容量会成倍地显著增加,相对现有的光缆来说,本技术的内在结构更为紧凑、致密,性价比更高。权利要求1.一种层绞式散纤光缆,所述光缆从内到外依次为中心加强件(1);依顺序围绕所述中心加强件(1)绞合的6根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内层松套管(2);可将所述内层松套管(2)包覆于其内的纵包带(3);在所述纵包带(3)的外围,设置有12根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外层松套管(4),所述各外层松套管(4)依顺序围绕纵包带(3)绞合;用于包覆所述光缆缆芯的铝带(5)和光缆外护套(6),光纤(21)安装在所述各内层松套管(2)以及各外层松套管(4)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外层松套管(4)中均装有第一和第二光纤组,所述第一或第二光纤组内的各根光纤的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所述第二光纤组内与第一光纤组中外表面颜色对应的各根光纤的表面间隔有序地喷涂有色环以相互区别。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绞式散纤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光纤组中分别包含有12根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光纤,所述第二光纤组内与第一光纤组中颜色对应的各根光纤的表面等距离间隔地喷涂有黑色色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绞式散纤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的距离介于3至7厘米之间,所述色环的宽度介于1至1.5毫米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绞式散纤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的距离为5厘米,所述色环的宽度为1.2毫米。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绞式散纤光缆,其特征在于在各内层松套管(2)中装配各包含有12根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光纤的第一和第二光纤组,所述第二光纤组内与第一光纤组中外表面颜色对应的各根光纤的表面等距离间隔地喷涂有黑色色环。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层绞式散纤光缆,所述光缆从内到外依次为中心加强件,6根内层松套管,纵包带,12根外层松套管,铝带和光缆外护套;光纤安装在各内层松套管以及各外层松套管中;在各外层松套管中均装有第一和第二光纤组,所述第一或第二光纤组内的各根光纤的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所述第二光纤组内与第一光纤组中外表面颜色对应的各根光纤的表面等距离间隔有序地喷涂有色环以相互区别,采用上述结构后,各松套管中的光纤数量可成倍地增加,且各个光纤在使用时仍可非常方便地加以区分、识别,使得本技术的内在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层绞式散纤光缆,所述光缆从内到外依次为:中心加强件(1);依顺序围绕所述中心加强件(1)绞合的6根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内层松套管(2);可将所述内层松套管(2)包覆于其内的纵包带(3);在所述纵包带(3)的外围,设置有12根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的外层松套管(4),所述各外层松套管(4)依顺序围绕纵包带(3)绞合;用于包覆所述光缆缆芯的铝带(5)和光缆外护套(6),光纤(21)安装在所述各内层松套管(2)以及各外层松套管(4)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外层松套管(4)中均装有第一和第二光纤组,所述第一或第二光纤组内的各根光纤的外表面颜色可相互区别;所述第二光纤组内与第一光纤组中外表面颜色对应的各根光纤的表面间隔有序地喷涂有色环以相互区别。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民王晓锋陈焕新梁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