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93244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1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喷淋系统,涉及湿法脱硫的技术领域,该喷淋系统包括脱硫吸收塔、调速循环泵和主喷淋装置;所述主喷淋装置设置在所述脱硫吸收塔内,且在所述脱硫吸收塔下端设置有浆池;所述调速循环泵将浆池内的浆料输送到与调速循环泵连接的第一供液管路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脱硫吸收塔的主喷淋装置和次喷淋装置的浆液均由调速循环泵提供,根据最佳的液气比调节调速循环泵的流量,再根据调速循环泵的流量关闭一个或者多个次喷淋装置,从而使主喷淋装置和次喷淋装置的喷嘴处的浆液有足够的压力,保证浆液的雾化效果,保证脱硫效率,且使脱硫吸收塔的液气比接近于最佳的液气比,降低了能耗和物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喷淋系统
本技术涉及湿法脱硫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喷淋系统。
技术介绍
常规的湿法脱硫系统采用的是多台固定流量的浆液循环泵,每台泵配置单层固定喷淋覆盖率的喷淋层;在进行脱硫时,由于燃煤硫分不稳定,导流吸收塔入口烟气量及总硫份大幅偏离设计边界条件,导致脱硫系统能耗高、排放值不稳定甚至于超排。为降低脱硫系统的能耗,确保达标排放,目前采用的主要手段,是依据运行经验通过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寻求最佳浆液循环泵组合方式来实现,这种方式有较多的弊端:一是固定流量的浆液循环泵对吸收塔L/G(液气比)的调节不连续且与最佳L/G偏差较大;二是机组负荷快速波动时,需频繁地切换调整浆液循环泵的组合方式,对稳定控制SO2排放的难度较大。因而会导致要么排放值超标;要么排放值远低于排放标准、形成“超超净”排放,增大了能耗和物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喷淋系统,以解决脱硫吸收塔根据不同工况调节能力差,导致能耗和物耗高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喷淋系统,包括脱硫吸收塔、调速循环泵和主喷淋装置;所述主喷淋装置设置在所述脱硫吸收塔内,且在所述脱硫吸收塔下端设置有浆池;所述调速循环泵将浆池内的浆料输送到与调速循环泵连接的第一供液管路内;所述主喷淋装置通过第二供液管路与所述第一供液管路连通;在所述脱硫吸收塔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次喷淋装置,每一所述次喷淋装置通过一个供液支管与所述第一供液管路连接,所述供液支管上设置有切断供给的控制阀。进一步地,所述脱硫吸收塔内设置有两个次喷淋装置,两个所述次喷淋装置分别为第一次喷淋装置和第二次喷淋装置;所述第一次喷淋装置、第二次喷淋装置和所述主喷淋装置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且所述主喷淋装置、第一次喷淋装置和第二次喷淋装置的喷淋覆盖率依次增大。进一步地,所述主喷淋装置的喷淋覆盖率为300%,第一次喷淋装置的喷淋覆盖率为180%,第二次喷淋装置的喷淋覆盖率为12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次喷淋装置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支管,在所述支管下端设置有喷嘴,以使所述第二次喷淋装置上的喷嘴与所述第一次喷淋装置的喷嘴处于同一平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次喷淋装置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支管,在所述支管下端设置有喷嘴,以使所述第一次喷淋装置上的喷嘴与所述主喷淋装置的喷嘴处于同一平面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次喷淋装置和所述第二次喷淋装置上均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支管;所述第一次喷淋装置和所述第二次喷淋装置的喷嘴均设置在支管下端,以使所述第一次喷淋装置和第二次喷淋装置的喷嘴与所述主喷淋装置的喷嘴处于同一平面内。进一步地,所述脱硫吸收塔下端设置有原烟道,在所述原烟道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气流中硫分含量的第一检测装置。进一步地,所述原烟道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气体流量的气体流量计。进一步地,所述脱硫吸收塔上端设置有净烟道,在所述净烟道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气流中硫分含量的第二检测装置。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控制阀的开启或者关闭。本技术提供的脱硫吸收塔的主喷淋装置和次喷淋装置的浆液均由调速循环泵提供,根据最佳的液气比调节调速循环泵的流量,再根据调速循环泵的流量关闭一个或者多个次喷淋装置,从而使主喷淋装置和次喷淋装置的喷嘴处的浆液有足够的压力,保证浆液的雾化效果,保证脱硫效率,且使脱硫吸收塔的液气比接近于最佳的液气比,降低了能耗和物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喷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喷淋系统的第一次喷淋装置和主喷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脱硫吸收塔;101-原烟道;102-净烟道;200-浆池;300-喷嘴;400-调速循环泵;500-第一供液管路;600-第二供液管路;700-控制阀;800-供液支管;900-主喷淋装置;110-第二次喷淋装置;120-第一次喷淋装置;130-支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喷淋系统,包括脱硫吸收塔100、调速循环泵400和主喷淋装置900;所述主喷淋装置900设置在所述脱硫吸收塔100内,且在所述脱硫吸收塔100下端设置有浆池200;所述调速循环泵将浆池200内的浆料输送到与调速循环泵连接的第一供液管路500内;所述主喷淋装置900通过第二供液管路600与所述第一供液管路500连通,所述第一供液管路500内的浆液通过第二供液管路600进入到所述主喷淋装置900内。在所述脱硫吸收塔100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次喷淋装置,所述次喷淋装置设置在所述主喷淋装置900的上端。每一所述次喷淋装置通过一个供液支管800与所述第一供液管路500连接,所述第一供液管路500内的浆液通过供液支管800输送到所述次喷淋装置内;在所述供液支管800上设置有切断供给的控制阀700。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燃煤硫分不稳定,导致进入到脱硫吸收塔100内的烟气的含硫量和烟气量也不稳定;在保证达标排放的前提下,脱硫吸收塔100的能耗,当含硫量和烟气量降低以后,根据最佳液气比调节进入到脱硫吸收塔100内的浆液的量;即通过降低调速循环泵400的浆液输送速度,使进入到脱硫吸收塔100内的浆液的量降低,从而使液气比接近最佳液气比,降低能耗和物耗。为了保证从喷嘴300喷出的浆液的雾化效果,关闭供液支管800上的控制阀700,暂停一个或者多个次喷淋装置喷淋,保证浆液在正在运行的主喷淋装置900和次喷淋装置的喷嘴300的雾化效果。基于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脱硫吸收塔100内设置有两个次喷淋装置,两个所述次喷淋装置分别为第一次喷淋装置120和第二次喷淋装置110;所述第一次喷淋装置120、第二次喷淋装置110和所述主喷淋装置900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且所述主喷淋装置900、第一次喷淋装置120和第二次喷淋装置110的喷淋覆盖率依次增大。在一些实施例中,脱硫吸收塔内设置有两个次喷淋装置,其中一个为第一次喷淋装置120,另一个为第二次喷淋装置110,且第一次喷淋装置120与第一供液管路500连接的供液支管800为第一供液支管800,第二次喷淋装置与第一供液管路500连接的供液支管800为第二供液支管800。调速循环泵400通过循环管道与脱硫吸收塔100内的浆池200连通,从而能够将浆池200内的浆料输送到第一供液管路500内,第二供液管路600、第一供液支管800和第二供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喷淋系统,包括脱硫吸收塔、调速循环泵和主喷淋装置;所述主喷淋装置设置在所述脱硫吸收塔内,且在所述脱硫吸收塔下端设置有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循环泵将浆池内的浆料输送到与调速循环泵连接的第一供液管路内;/n所述主喷淋装置通过第二供液管路与所述第一供液管路连通;在所述脱硫吸收塔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次喷淋装置,每一所述次喷淋装置通过一个供液支管与所述第一供液管路连接,在所述供液支管上设置有切断供给的控制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喷淋系统,包括脱硫吸收塔、调速循环泵和主喷淋装置;所述主喷淋装置设置在所述脱硫吸收塔内,且在所述脱硫吸收塔下端设置有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循环泵将浆池内的浆料输送到与调速循环泵连接的第一供液管路内;
所述主喷淋装置通过第二供液管路与所述第一供液管路连通;在所述脱硫吸收塔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次喷淋装置,每一所述次喷淋装置通过一个供液支管与所述第一供液管路连接,在所述供液支管上设置有切断供给的控制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内设置有两个次喷淋装置,两个所述次喷淋装置分别为第一次喷淋装置和第二次喷淋装置;
所述第一次喷淋装置、第二次喷淋装置和所述主喷淋装置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且所述主喷淋装置、第一次喷淋装置和第二次喷淋装置的喷淋覆盖率依次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喷淋装置的喷淋覆盖率为300%,第一次喷淋装置的喷淋覆盖率为180%,第二次喷淋装置的喷淋覆盖率为12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喷淋装置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支管,在所述支管下端设置有喷嘴,以使所述第二次喷淋装置上的喷嘴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茵
申请(专利权)人:玖禾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